-
128991
12:17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是由北京市卫计委主管,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因工作需要,编辑部现招聘医学编辑。 岗位及要求:1.具有临床医学、医学统计或其他相关专业全日制医学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2.有医学杂志相关工作经验三年以上,或具有数字出版行业编辑经验三年以上,且具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3.有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和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策划能力,对新技术和新进展具有敏锐的直觉,善于钻研;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强;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可熟练使用常用办公软件;4.除具备上述条件的人员外,也欢迎医学杂志退休编辑的加入。待遇:月薪:8000-10000元 ,五险一金;带薪年休假,根据入职后的工作贡献可提高相关待遇。联系方式:简历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jsthr_2016@163.com电话:牛老师010-58516095, 13581597098
-
128977
23:33
父亲是外科医生,恢复高考以后第三年入学的大学生,21 岁大学毕业,在我这个年纪已经是当地独当一面的出色年轻外科医生。因为父亲的关系,从小到大有见识过很多他的同事,朋友,老师,其中不少都是非常出色的外科医生。 澳洲医学院四年,英国的实习也见到了很多业内顶尖的外科医生和很多年轻优异的同行。我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有以下看法:首先是一个安全的外科医生英国和澳洲的医学教育近乎癫狂性的教育年轻医生们要成为「safe」的医生。safe 这个词,代表着病人对于安全的诉求,也就是要求年轻医生们:不要追求个人英雄主义;不要气道受到威胁第一步就去开病人的外科气道;不要看了两部美剧就随便开胸心脏按摩。而是要为了病人选择最安全的方法,了解自己的能力界限,选择最合适的专业人员照顾不同的病人,最重要的——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放下架子,寻求帮助。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害怕告诉别人:「我不知道」、「我没有做过」、「请你帮助我」、「请你教教我」,因为他把病人的安全置于自己的自尊之上。所以电视剧里从来没有开过某种术式,却擅自孤注一掷的(没有有经验的上级在旁边),不是一个好的外科医生。是一个做生死决定的决断艺术家Surgeons make decisions that affect life and death, quality of life, others futures, every single day. This is true bravery.外科医生每天都在做生死攸关的决定,决定他人生活质量、未来的决定,这是真正的勇敢——《Make the cut》医生每天都在医院做着生死边缘的决定,这虽然并不仅限于外科医生,但是外科医生的决定很多都是在几秒钟或者几分钟的鬼门关前决定,这不仅考验的是通天的决断能力,更是一门看透生死的艺术。肺癌病人高凝肺栓塞了,抗凝治疗他的肿瘤会灾难性的出血,不抗凝治疗肺栓塞继续他也一样死路一条,抗凝吗?外伤病人腹腔盆腔大动脉大出血,你眼前的腹腔一片血红一潭深不见底的鲜血,病人的血压测不出来,监测仪震天响的尖叫着,你脑子里闪出 10 种可能出血的地方和 20 种止血的方法,而病人离鬼门关只有 2 分钟的距离,怎么做?靠搬砖谋生的农名工双手被机器压伤,截肢家里唯一劳动力的他将不能工作,家里三个孩子吃不上饭,保手家里倾家荡产,你有能力但是也不能保证效果一定好,最后可能还是要截肢,保吗?年迈的老人主动脉瘤破裂,动手术他九成九的机会会术中死亡,不动手术百分百会丧命,动手术吗?公交车车祸,你是现场唯一一个医生,你只有两只手,而你有三十个不同伤势的病人,你选择谁去救治?去抢救半条腿在鬼门关里的老人,还是离鬼门关还有 5 分钟的孩子?抑或是严重腹部受伤的孕妇?这些例子中的一些就是外科医生每天都需要做的决定,这些决定需要考虑到病人,家属,生活质量,生存机会,经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尊重病人自己的选择。而最难最难的,也是只有优秀同行才能理解的——不手术的决定Knowing when not to act is ultimately the most difficult of all decisions, sometimes the most humane course is to allow nature to deal with its own .知道什么时候不去治疗其实是所有决定中最难的,有时候最人道的方法是顺其自然。——《Making the cut》是一个灾难预防家A good surgeon should not always be performing last second heroic life salvaging action but should predict and prevent.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应该总是在进行补救式的英雄行为,而是应该预测和预防这些不必要的行为。还记得扁鹊三兄弟的故事吗?根据典记,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魏王不解地说:「为什么呢?请你详细解释下。」 扁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一个外科医生应该知道如何面对灾难,而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会把灾难扼杀在摇篮里,让自己很少置身于天崩于前的情况。几分钟开胸切除肺栓塞固然帅炸,然而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会强迫症般地给每一个没有禁忌证的住院病人低分子肝素抗凝、TEDS 弹力袜、骨科高危病人小腿挤压气囊,一天至少两次让护士带着走路,可能永远,永远都不用把自己的病人置身于死亡率九成的肺栓塞切除术的情况下。手术中,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会带两副手套,传递尖锐器械都会保护锐器,缝针转向持针器钳口放入锐器传递盆子保护其他团队人员。术中后段会强迫症般的检查出血点,防止术后血肿感染。就外科小医生来说,给每个病人足够的合理的止痛药,胸部理疗,让他们每天可以无痛的深呼吸、理疗、吹泡泡活动肺部,防止肺部感染和肺不张。给每一个用吗啡类药品的病人预防性的止吐药,预防性地防便秘药品,防止常见的副作用。如果有资源,尽力安排给每一个病人气垫床防止褥疮。严格遵守世界卫生组织的洗手标准,接触病人前后都快干洗手。有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内科问题马上询问围术期内科主治,在出现突发情况时及时寻求重症和上级会诊,寻求答案,寻求帮助。这些外科医生很小很小很常规很常规的动作,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的规范,也是灾难预防意识,最终,是为病人保驾护航的安全带。是一个领袖、交流家、谈判家我一直觉得医院是个格外混乱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自己工作和生活的一大堆事,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医疗又不是一项独狼运动,你需要很多很多不同背景,不同喜怒哀乐的人一起工作来拯救病人。当一个水桶的储水量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时,作为一个领袖和交流家对于团队的掌控能力就直接定义了你的病人的结果。如何和手术室总管商议谁先上手术?如何让其他科接管你已经帮不上的病人?如何让忙到昏头的各个部门优先做你认为紧急的检查和会诊?这都是交流,谈判,需要人格魅力,需要说话技巧,需要逻辑和佐证。麻醉医生、麻醉护士、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住院医生、主治医生、手术室技工、器械代表、清洁工等等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手术的过程、围术期的护理、并发症,最终造就了一个外科医生的名声。最后,外科技术重不重要?答案当然是重要,但是:中国的外科医生因为庞大的病人数量的历练有着世界上最顶尖的技术,非洲的医学生在医学院毕业就可以熟练的掌握很多基本的开放性腹腔手术,但是不管中国还是非洲都没有训练出名扬全球的外科大家。为什么?大洋洲皇家外科学院 9 大训练指标中将外科技术列为末尾,他们的理由是,真正的技术只是肌肉记忆,任何人,包括屠夫在无数次重复同一个动作以后都可以熟练掌握精髓做的很漂亮。外科传统上就是理发师一开始去做的,为什么现在外科医生需要上医学院?因为只有医学训练的大脑可以做出决定,切哪里,为什么,切多少,下面一层是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突发状况,如果发生应该怎么做,会有什么影响,我的团队应该怎么调整,我需不需要帮助——这一系列的思考才是外科医生最重要的精髓。A well-trained butcher is capable of the techniques We are trained so that we know how to make these decisions in the interests of our patients.一个受过训练的屠夫也可以做好外科的技巧,但是世界需要我们因为只有我们知道怎么去做有利于患者的决定。用上次去重症课程的一名英国血管外科主任的话来说:「技术最后都是脊髓反射,只有方案才是大脑反射」。当然,不可否认,技术是重要的,一个技术优秀的外科医生总是手术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很多根治手术不可避免的要求,一个大脑脊髓两手抓的外科医生,才是病人最坚强的后盾。总结一名出色的外科医生所拥有的品质,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A good surgeon, has the eyes of an eagle the hands of a woman, the heart of a lion and a mind like a steel strap.一个好的外科医生,有鹰一般的眼睛,少女般的手,狮子的心和钢铁一般的意志。
-
128969
15:07
1895年,人类发现X射线的消息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当年的一则广告,宣称这种特制眼镜能够看透人们的衣服——很显然这是虚假宣传。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我目睹了自己的死亡!”据说这是安娜-柏莎·伦琴(Anna Bertha Röntgen)看到世界上第一张X射线图像时发出的惊叹——她所看到的图像是她一只手的X射线骨骼照片,她的丈夫,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Wilhelm Röntgen)在1895年首先发现了X射线。神奇的透视射线有人发现了一种神奇的射线,能够不必接触人体而穿透人的皮肤和肌肉,让人直接看到体内的骨骼情况——这样一条消息很快引起了全球的关注。有关X射线能够拍摄骨骼图像,甚至也包括隐约可见的体内器官组织影像的消息迅即出现在了世界各大报纸的版面上。很快,X射线便被融进了流行文化的想象空间。“在她的肋骨四周,那美丽的24根骨骼,她的肌肉仿佛光晕般,模糊线条,她那看不到鼻子,看不到眼睛的脸注视着我。‘亲爱你,我爱你’,我轻声耳语。”这是在伦琴发现X射线大约一年之后,出现在《生命》(LIFE)杂志上的一首诗作。在当时的人们眼中,X射线不仅是性感的,也是某种超能力的象征——这种观点在1940年代的《超人》漫画中得到了最经典的体现——作者赋予了这位英雄一种特殊的超级技能——X光透视眼。但很快,人们便开始不再满足于这些,他们开始不断想象着X射线的各种用途。很多人设想可以用X射线穿透墙壁,但长期以来这都只不过是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场景。邓迪大学教授凯斯·威廉姆斯(Keith Williams)表示:“当时有很多有关X射线的科幻小说。其中有一篇文章里,一位科学记者猜想是否有可能利用X射线技术来窥探人们最隐私的空间,偷窥人们的私事。”还有一些有关X射线技术的早期公开演示。其中包括所谓“看透一块金属板”,以及“数清你钱包里硬币的个数”等等。但在现实中,早期的应用主要还是局限在科学研究和医学领域。人们利用X射线获得动物的全骨骼结构图像,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升成像的质量。伦琴自己也在利用克鲁克斯放电管进行着实验,这种设备能够加速电子,产生一股电子流,被称作阴极射线。在这一过程中,一小部分能量会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在电磁光谱中,电磁波的波长决定了其归类:无线电波、可见光或者是今天我们所讨论的X射线。实验的结果显示X射线能够穿透一些物质,比如肌肉组织,但无法穿透另外一些物质,比如骨骼。现在机场地铁等地的安检系统早已大规模应用X射线透视技术,这类技术部分可以透视人们的衣服,引发隐私权担忧。未来会有一天,X射线眼镜这类设备会在大众中普及吗?透视技术和隐私权尽管频繁暴露于X射线下的危害很快就被意识到了,但关于X射线所带来的兴奋感从未真正消退。X射线眼镜——一种常常以男孩子们的玩具或者漫画书情节的形式出现的新奇设备在1906年正式申请了专利。当然很明显这种眼镜根本不会真的使用X射线,而只不过是利用创设的某种视错觉来给人一种看透物体内部结构的感觉。但在1998年, 几乎出现了类似“透视眼镜”的产品。当时日本的索尼公司推出了一款具有夜市功能的摄录机。一些狂热分子宣称用这款设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穿透人们所穿的衣 物。当时甚至还有传闻称索尼公司还专门为这个问题召回了很多这类产品,但实际上该公司只是对这一产品进行了若干技术修正而已。但在爱好者圈子里,这类夜市设备的实验仍在继续。2002年,有人在youtube网站上上传了一段视频,展示了索尼公司在2002年发布的一款产品如何可以在经过简单改造之后实现接近“X射线眼镜”的功能。录像显示利用这款改造后的设备,一本书的封面可以被轻易看透,甚至是他妻子的T恤衫下的胸罩都能一览无余(当然他的妻子拒绝亲身演示)。视频的上传者说道:“你看,这就是X射线视野。”夜视技术的基础是红外光成像,而红外光是我们肉眼无法感知的,夜视设备则会将这种红外波段的能量转为可见光波段影像,以便我们能够看到。文斯·霍顿(Vince Houghton) 是一名美国前陆军士兵,现在是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国际间谍博物馆的一名历史学家。他在军队服役时曾经频繁使用夜视仪设备,但他表示,所谓的透视能力其实仍然 是非常局限的。他说:“你可以穿透丛林和其他一些物体,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其他可以看穿的东西。如果你的前方有一道固体结构,运用红外线技术你基本是没 有办法看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需要这样的技术。霍顿举了一个人质解救方面的例子,他说:“如果在你准备进行突击之前,你能够看透建筑内部情况,那么你就能提前知晓坏蛋们藏身的位置。”一个世纪的轮回那么,究竟有没有人开发出这样的技术呢?令人意外的是,答案是肯定的。尽管真正的X射线透视技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仍然是不实用的,但军事承包商们则一直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于X射线的一些设想正在逐渐变成现实。霍顿表示:“早期实现这类技术一般需要极其庞大的设备,因此在军事或警方行动中这项技术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的。”但现在警方和军队都开始有了新的选择——一款名为“MINI Z”的X射线枪。这是一种能够方便手持,易于使用的X射线设备,它能够被用于扫描汽车、房间、行李包或者其他物体并从小屏幕上直接看到其内部结构。其制造商“美国科学与工程公司”还专门在其网站上放了一段关于这项技术的演示视频。但“MINI Z”还不是大众化设备,它的售价也并不便宜,一套设备报价超过5万美元。另外很多人也担心在公众场所使用X射 线可能对市民健康造成的风险。相似的担忧也出现在微波领域,比如机场等地使用的微波检测仪。另外也有民众批评这类检查属于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因为机场的一 些安检设备其实是可以穿透人们的衣物的。为了回应这样的指控,美国相关执法机构已经对机场等地的安检设备进行技术处理,使其无法显示清晰的透视图像。但实际上,还有另外一项便宜得多,也安全得多的技术同样能够提供给你类似“透视”的能力,并且你家里现在就在使用这项技术,那就是wifi。去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如何利用一台专门设计的wifi发射器实现对墙壁背后人体的粗略成像。麻省理工相关人士表示:“当你发射一个无线信号,它会在所有物体表面被反射回来。”计算机软件将能够根据这些信号反演出反射物的形状。麻省理工相关人士指出:“利用这项技术,我们能够判断在一个空间内人所处的位置,他如何移动,他在哪里坐下,如果他摔倒了我们也能感知到——这对于老年人来说意义重大。”而在霍顿看来,这项技术显然还有更多的意义。他说:“我知道这项技术已经被用于建筑检查。你能够利用这项技术来查验墙壁内的管线排布情况。”当然我们也可以合理的猜想相关军事和情报单位极有可能早已将这类先进技术应用于侦查行动中。霍顿表示:“一般情况下,你在公开新闻中所看到的最新技术都要比情报部门目前正在运用的技术落后10年左右。”看起来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兜兜转转,我们现在正逐渐接近实现当年曾被视作科幻和狂想的那些想法。如果X射线眼镜有一天真的会普及开,那么也就不难设想未来有一天这项技术将会被大规模整合进各类的可穿戴设备之中。曾经被作为愚蠢想法出现在漫画书中的幻想,即将成为现实,到那个时候,就连超人都会被这样的世界惊呆。
-
128968
14:40
1. 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2. 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按照我说的做就行了。3. 想治的话,就回去准备钱吧。4. 叫你抽烟的,现在知道厉害了吗?5. 羞啥羞,医院里没有隐私可言!6. 你们这些人,有病不愿到医院,现在后悔了吧?7. 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呢?去外面等着!8. 别自作聪明,我让你怎样你就怎样。9. 你知道这病的后果有多严重吗?10. 不要乱吃药哈,到时别怪我没告诉你。
-
128966
11:09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是由北京市卫计委主管、北京积水潭医院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骨科专业学术期刊,田伟教授任总编辑,蒋协远教授任编辑部主任,杂志将于2016年11月正式发行创刊号。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旨在服务于广大骨科临床医生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坚持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促进国内外骨科专业学术交流和骨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将分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短篇论著、新技术介绍、手术技巧、个案报告、病例讨论、综述、讲座、骨科教程、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书讯、消息等多个专栏。诚邀国内外骨科界及相关领域同仁积极关注并踊跃投稿。 联系地址:《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编辑部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东街31号北京积水潭医院院内,100035电话:010-58517073、010-58517074,传真:010-58517075联系人:牛艳艳 13581597098本刊采用邮件方式投稿,E-mail: gklcyyjzz@163.com;请在邮件主题项标注“杂志投稿”字样。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编辑部 2016年7月
-
128960
16:37
近日,科技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文件清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办函〔2016〕12号)精神,按照依法行政、转变职能、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的原则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决定对《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等规章予以废止。科技部正式取消科技成果鉴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被废止后,根据《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和《科技部发布的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今后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不得再自行组织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由委托方委托专业评价机构进行。科技成果评价曾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环节,过去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对科技成果进行鉴定,但这种做法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通过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对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更有利于获得投资方和合作方的认可,更有利于技术交易的顺利进行,也更有利于获得政府支持。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中也把第三方的评价结果作为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依据。探索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据悉,为探索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科技部在2009年就启动了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作为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机构的代表,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是经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我国第一家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与科技部有关部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制定了科技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和科技成果评价操作规程。据了解,中科合创组建了一支1000多人的高层次、权威的专家团队,能够胜任不同领域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目前,已累计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评价会800余场,邀请专家7000余人次,通过中科合创评价后的科技成果,获得直接融资、政府支持、许可转让等金额近3.5亿元。可见,由专业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将大大推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
128948
11:55
近日,据上海法治报报道,上海市卫计委表示,今年将结合国家卫计委即将出台的新版《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出台上海市的多点执业政策措施。那么,国家新版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会是什么样呢?报道称,近期国家卫计委正在研究修订《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新版的注册管理办法对医师执业注册管理有了新的改革思路,提出“主要执业机构”的概念,即“在多个机构执业的医师,应当确立一个机构为其主要执业机构,并向相关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同时,将其他执业机构向相关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登记。据了解,目前的《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是在1999年7月正式实施的,其依据的是1999年5月正式实施的《执业医师法》。如今17年过去了,《执业医师法》和《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中的一些条款早就和现实不再符合,仅仅靠出台一些补丁式的政策,已经不能满足目前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的现实需要。目前国家层面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文件,是2015年初国家卫计委下发的《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应当支持医师多点执业并完善内部管理。医疗机构同意医师多点执业后,应当及时根据实际合理规定医师岗位职责,完善考核、奖励、处分、竞聘上岗等的具体管理办法。”也就是说医师多点执业的前提还是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的支持和同意。但现实是很多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既不支持也不同意,初衷很好的文件陷入了可操作性极地的尴尬。因此,在修订《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在制度上保障医师多点执业的推行就成为了当务之急。根据曝光的 “主要执业机构”概念的改革思路,中国医生执业的管理办法或将迎来不小的变化。即修订后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将明确“第一执业点”的概念,多点执业医生申请注册时都需要确定一个主要执业机构,将其他执业点申请登记即可。好处在于,将为医生和医疗机构签订兼职劳动合同提供制度保障。知名神经外科专家、冬雷脑科医生集团创始人宋冬雷教授就表示,“多点执业无论对于公立医院还是私立医院,都需要两份合同样本:全职合同和兼职合同,两份合同放在医生面前,责、权、利清楚统一。”也就是说,未来医生决定多点执业后,将会与“主要执业机构”签订兼职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减少医生多点执业的阻力及纠纷。值得关注的是,医生申请注册的渠道也或将发生改变,以前都是通过医疗机构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不排除新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会让医生直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注册。事实上,目前关于医生注册管理国内已经有了较为大胆的尝试。以深圳为例,医生注册就实现了区域性,即医生的执业注册不是在一家医疗机构,而是在全市,医生多点执业网上备案即可。不仅如此,据悉,整个广东都将采取省际区域注册管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会有不少多点执业的医生,谈及主要执业医院时不会再说“我是某某医院的”,而是说“那家医院是我的主要执业点。”
-
128932
16:45
此前,同仁医院两位主任因未经批准多点执业及分流病人等原因被免职的消息曾引起医疗界震动。近日,据网友爆料,东北某知名省会城市三级医院的一位骨科医生,在医联体医院多点执业遭遇患者信访投诉后,在无错误的情况下,竟仍将被处理。多点执业真的只需“打个招呼”这么潇洒?医生医联体内多点执业无错仍被处理据了解,这个医生通过正常手续外出到医联体医院会诊手术,手术方式为交叉韧带重建术。手术后由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仍残留疼痛症状。患者没有走正常途径,却信访到该三级医院党委,后转至该院医务科。该院一位医生回答了患者的疑问:当事医生手续齐全,手术没问题,如有异议可通过正常途径解决。但据爆料,由于患者走了信访途径,当地卫生部门竟然拿出信访条例解决此问题,当事医生面临被处分的尴尬。医生还敢多点执业吗?多点执业是指医师在两个及以上医疗机构定期执业的行为。从“新医改”初时的试点,到《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多点执业已作为医改突破口被寄予厚望。由于制度的理想状态是帮助医生逐步突破体制,自由流动到有更大需求的基层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也被视作分级诊疗的突破口。由于医生多点执业中医生与医院利益存在冲突,虽然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但医生多点执业仍然“遇冷”。不过在国家层面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时间表的强大压力下,目前各地纷纷大搞医联体,促进医师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但医生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其实并不比在其他医疗机构多点执业安全,依然面临着风险。实际中,由于自由度及收入等因素,已经打开局面的医生更愿意延续“走穴”、“飞刀”。多数医生甚至不愿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首先就是更累了。一位县医院骨干医生曾向某医疗媒体抱怨,自从搞了医联体,自己不仅要干好本院的工作,还要到中医院和下面的乡镇卫生院奔波,累了很多。另外就是相关责任风险。以外科手术为例,俗话说“三分手术七分护理”,医联体医院的设备、护理等水平都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虽然是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但说破天并不是给本院干活,出了事情医院会全力维护医生权益吗?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上述案例中,医生在医联体内通过合法手续外出会诊手术,没有任何证据给病人造成损害后果,就搞出个根据信访条例处理医生的办法,这样医生还敢多点执业吗?多样化医疗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医联体作为一个整合医疗资源的平台,能使医生和患者都获益。希望国家能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为医生多点执业扫除后顾之忧,为更多患者带来便利!
-
128929
17:15
青少年脊柱侧弯不是一种罕见疾病,其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2%。近年来,因脊柱侧弯前来医院就诊的中小学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大多是家长发现孩子双肩有明显高低、背部高低不平或弯曲已达40度以上,才来就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早期发现、甄别脊柱侧弯,认识脊柱侧弯的疾病常识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存在认识误区脊柱侧弯是一种病理状态,它是由脊柱骨骼的畸变使与之相连的结构产生变形。造成其高发病率的原因除了公众对该病缺乏基本常识外,也与患儿家长存在的认识误区有关。对于孩子脊柱发生的变化,很多家长会误认为是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或姿势不良引起,很多患儿自己发现了身体异常,却因害羞不敢告知父母,从而耽误病情。早期发现很重要脊柱侧弯发生初期,儿童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有:双髋不等高,腰部不对称;一侧肩膀比另一侧明显突出或“增大”;领口不平,一侧肩部比另一侧高;女孩双乳发育不均等;胸廓不对称。其他类型的脊柱侧弯还可能会出现躯干部大小不等牛奶咖啡斑、背部异常毛发等。一旦孩子出现以上几种异常情况,家长应及时带患儿前往医院咨询医生。其实,对于脊柱侧弯的早期诊断并不难。家长可带孩子前往医院拍摄一张清晰的脊柱全长站立位X线片。如应用Cobb角法测量脊柱侧方弯曲角度大于10°则为脊柱侧弯。然而,尽量不要躺着拍摄这类脊柱X线片。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患者的真实病情,尤其对于脊柱柔韧性较好的轻度患者,拍摄出的效果可能会表现为“正常”。选择最佳治疗时机孩子的脊椎侧弯要尽早地进行治疗,并且根据病因和发病程度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一般而言,支具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两种较为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支具治疗是非手术治疗中最主要、最可靠的方法,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支具对于生长发育未成熟,侧凸角度在20度~40度之间的轻、中度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治疗效果较好,而对于先天性及其他类型的脊柱侧弯的治疗效果不佳。并且一旦开始支具治疗,就应该每天23小时佩带,根据随访情况酌情减少,直至骨骼发育成熟为止。然而,对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角度在40度以上,并且支具治疗不能有效控制侧弯进展、外观畸形明显、躯干失平衡的患者,则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延误病情;而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患儿,如果侧弯是容易进展的类型或者在观察期间出现侧弯明显进展,也应尽早手术治疗,3岁~5岁是一个比较好的手术时机。
-
128916
16:03
如今,医患关系严峻,医生护士时常会遭受到患者家属的辱骂殴打。有调查显示,60%的受访医生说,每年都会经历或者见到同事经历被患者殴打的情况,受到辱骂就更是家常便饭。这不仅给医生带来了肉体上的伤害,也造成心灵上的巨大创伤。其实,医护们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有三大罪状可以用来惩治这些刁民。 第一大罪状:侮辱罪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显然,前段时间发生的患者家属威逼医护示众等行为符合侮辱罪的客观要求——公然+侮辱。 但需要注意的是,受到侮辱时一定要注意保留证据。因为侮辱罪属于自诉案件,而自诉案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被害人自己很难提供充分的证据。 第二大罪状:寻衅滋事罪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 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 (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侮辱罪是最直观的罪名,但还是偏轻,而且定罪标准上比较含糊。这种关键时刻,寻衅滋事罪就该当仁不让地站出来了。 侮辱医护,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但也还算符合寻衅滋事罪主观上追求精神刺激的构成要件。客观上医院算公共场所吧?如果有很多人围观,就能算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了吧?再教大家邪恶一点:如果护士妹子掌握点法律知识,可以和医生一起多挨几下打,两人都轻微伤,就符合第一项“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条件了。不想挨打也没关系,让对方多骂几句,骂难听点,只是最好有个神队友在旁边偷偷录音,然后就可以用第二项“辱骂他人情节恶劣”来入罪了。 第三大罪状:聚众扰乱公共秩序罪 《刑法》第二百九十条 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修正案9》将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一款修改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其他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归根到底,这条罪才是制定来惩罚这些玩医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