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专业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园地-骨科人文
  • 130739
    16:37
    近日,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在第11届医疗创新峰会上宣布了2017年10大医疗创新的名单。10余年来,克利夫兰诊所每年都会在创新峰会上发布未来最有前景的医疗创新榜单。为了确认和筛选出最具影响力的创新,克利夫兰诊所组建了一支超过100名医生和研究人员的团队,其中大部分人都是其专业领域里的佼佼者。在Roizen的带领下,通过讨论、辩论和三轮投票后,团队从近200个提名名单中确定了这10项创新成果,具体如下:1. 利用微生物菌群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当说起挽救生命的可能和市场机遇时,肠道菌群简直是一个宝库。数以万亿的细菌在人体内组成了微生物菌群,它们正随着市场需求以快速的步伐揭开其中的奥秘。近10年来,最大的科学发现是:我们的微生物有自己的思维。它们会释放出化学物质来干扰食物的消化,药物的吸收利用,甚至是疾病的进展过程。曾专注于基因组市场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正在专项开发新的微生物诊断、治疗方法和”益生菌“产品,来预防有害菌群的失调。在美国微生物菌群计划的加速研究和推动下,专家认为在2017年,微生物菌群将成为医疗行业里最有前景和有利可图的领域。2. 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糖尿病药物大约在10多年前,以降低血糖为承诺的新型糖尿病药物开始进入市场。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药物的作用微乎其微:一半的患者将死于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并发症,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可达70%。到了2016年,一些新的药物开始大幅降低死亡率,Empaglifozin(SGLT2抑制剂类降糖药)被证明可通过作用于肾脏来改变心脏疾病的进程;liraglutide(利拉鲁肽)则对众多器官有着综合效应。考虑到这些积极的结果,专家预测到随着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更深入的研究,在2017年,糖尿病药物的阵容将发生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患者也将从中受益。3. 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的细胞免疫疗法在2016年,约16,000名儿童和青少年将被确诊患有癌症,其中超过1/4罹患白血病。不过,对和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进行“殊死搏斗”的孩子,家人和成人而言,现在有一个好消息。首个细胞免疫疗法即将投放市场,并且早期结果表明这些疾病,即使是在晚期,也有可能被治愈。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是一种典型的免疫疗法,为了寻找和摧毁肿瘤细胞,患者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被移除和基因重组。它们寻找抗原,繁殖,攻击并杀死癌细胞,然后巩固周围以将复发的可能性最小化。这些细胞免疫疗法的结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些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研究报告指出,其缓解率可达90%,这一突破性的治疗有望在2017年获FDA批准用于ALL,并将触发其它血液肿瘤和淋巴瘤治疗药物的批准浪潮。细胞免疫疗法终将有一天取代化疗及其长时间的副作用。给身体一个快速恢复的机会。4. 寻找ct-DNA的液态活检肿瘤学家一直梦想避免报告信号带有主观性质和漫无目的的活检,如今他们的梦想也许会成真。血液检测也被称为“液态活检”,用以揭示患者体内实际DNA或游离的循环肿瘤DNA(ctDNA)的特征,这些DNA从肿瘤上脱落进入血液。ctDNA的优点是在血液中比肿瘤细胞更丰富100倍。虽然这些研究还在进行中,但市场正在调整来迎接这场革命性的癌症检测。每年的销售额预计可达100亿美金,并且有几家公司正在开发的检测试剂盒即将于今年上市。“液态活检”这一领域充满商机,它被誉为是美国联邦政府“癌症登月计划”的旗舰技术。专家认为,在发现和治疗癌症之前,“液态活检”有望成为年度体检中一项普遍的检查,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5. 无人驾驶的安全与性能在2015年发生的38,300起致命车祸中,汽车事故仍然是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一笔庞大的开销,美国仅一年因车祸导致的医疗费用就将近230亿美元。底特律和硅谷的创新者们认为这些数字将很快从账本中被抹去。现在,全自动的安全功能有望使危险的汽车事故有所下降。从碰撞预警系统到昏睡预警,再到自适应巡航控制。并且还在增多。安全技术预计会在2017年激增,美国交通部将在第二年要求所有汽车里安装备份摄像机。同时还有一个更大的概念,那就是从车辆运输中排除所有的人为错误。美国最大的软件、私人运输和自动化生产公司正在无人驾驶汽车上花费巨额投资。安全和法律问题依然存在,但预计无人驾驶汽车将在2017年迈进主流市场。2017年会成为汽车事故终结的开始吗?这也可能是安全技术开创性的一年。6. 快速医疗互操作性资源几十年来,医生预约和入院治疗的低效率一直遭人诟病。当处理票据或等待保险公司时,病人很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部门不能互相交谈?”或“为什么同一家医院的机器不能互相连接?”多年以来的答案都是,“这很复杂”。在2017年,这样的借口将不复存在。由于在医疗行业中需权衡隐私,安全性和准确性等问题,数字化的互操作性是复杂的。内部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得不同系统之间难以互换,甚至让一些新的软件公司无法渗透到该行业。2017年标志着我们将弄清楚这些纵横交错的医疗网络。FHIR(快速医疗互操作性资源)是一种新的工具,很快将由HL7国际委员会发布。本质上是做为两个医疗保健系统或部门之间的解释程序。首个正式版将针对临床数据,如图像和药物,而第二个版本将侧重于管理性数据,如计费和人口统计。7. 用于难治性抑郁症的氯胺酮丧失希望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已有的药物和治疗有助于平衡或触发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其他神经递质的释放。但对于1/3的抑郁症患者,药物并没有作用。可替代的治疗方案包括电休克治疗或其他的强化治疗。大多数情况下,自杀是最后的选择。在2013年,氯胺酮(ketamine),一种常用的麻醉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常被滥用,被发现可靶向和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NMDA)神经细胞受体。效果十分显著。初步研究表明70%的抗抑郁治疗(TRD)患者在注射低剂量氯胺酮的24小时内,症状有所缓解。这是首个能够快速治疗严重抑郁症的药物。基于这些研究,FDA授予了与氯胺酮类似的NMDA-受体靶向药物快速通道审批资格,如对艾氯胺酮( esketamine)授予了突破性疗法认定,患者有望在2017年使用到这些药物。在美国,每年就有近43,000人因抑郁症自杀,对特效药物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医学界,这一渴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83-D可视化和增强现实技术在外科的应用这是一款即将服务于外科医生的新型工具,有些人甚至称它们为“超能力”。多年来,外科医生必须依赖于显微镜头或其他成像系统来进行手术。即便如此,随着长时间的低头工作,外周视力受限,背部和颈部肌肉紧张,他们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双眼和经验来执行一些精确的任务。这样的工作环境不能让人满意。在过去的一年里,两种最复杂的手术操作—眼科和神经内科—开始尝试这一技术—保持抬头的同时可以在高分辨率,3D可视化的环境里进行操作。这些立体系统还可以使用数据来生成可视化模板,指导外科医生完成相应的手术任务。已经率先体验这一技术的专家和外科医生表示舒适感的增加和可视化的信息让他们能更快速有效地完成手术。除此以外,实习医生对也会对外科医生的操作有更清晰的认识。沿着这个方向,软件公司正在开发能显示人体解剖全息图像的增强现实眼镜。医学院里也将不会有尸体实验室。随着虚拟现实的市场不断扩大和自由发挥的想象力,某些医院将在2017年开始使用虚拟现实工具,这将推动外科现实的界限。9可自我管理的HPV检测在厄瓜多尔( Ecuador)的山区,在坦桑尼亚(Tanzania)的丘陵地区,甚至在美国的农村地区,大多数女性面对着致命的宫颈癌束手无策。更糟糕的是,她们甚至没有能检查出这类癌症的方法。大多数性行为活跃的女性容易感染上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某些HPV菌株是绝大多数(99%)宫颈癌病例的主要原因,这是35岁及以下女性最常罹患的恶性肿瘤。尽管在HPV预防和治疗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只有极少部分人从中获益,即那些能够获得HPV测试和疫苗的女性。为了扩大护理服务范围,一个雄心勃勃的方法将于2017年推出。科学家已经研制出HPV检测试剂盒,包括样本管,棉签和说明书。女性可以自行检测,再将样本邮寄回实验室,如果检测出危险的HPV菌株,会尽早给予通知。宫颈癌预防是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专家认为2017将是这些检测被广泛使用的一年,这也是迄今为止针对宫颈癌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预防策略。10生物可吸收的支架每年,有超过600,000个金属冠脉支架被植入患者的胸腔内,用来治疗冠状动脉堵塞。多数情况下,支架会永远地留在体内,尽管它们的任务已经完成。如此一来,支架可能会阻断正常的血液流动,还会导致其它的并发症,如血栓。但是如果让支架消失呢?这个长久以来的目标已经被研究人员实现。在今年7月,首个生物可吸收支架在美国获批。由天然可降解的聚合物制作而成,支架把堵住的动脉撑开,两年后被人体吸收,就像可溶性的缝合线。消失的支架留下一个健康的动脉。患者可以自行停用凝血药物,并有资格获得更广泛的医学治疗。在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可吸收支架被批准。专家认为可吸收生物支架的市场潜力将在六年内达到20亿美元。在见证了消失的支架所带来的全方位影响后,2017年会是这一技术改变游戏规则的一年。
  • 130685
    11:18
    关于薪酬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同时,实现同岗同薪同待遇,激发广大医务人员活力。基层医生: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制度”,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在绩效工资总量外作为职工福利和奖励基金,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超量劳动补偿机制。儿科医生:充分考虑儿科专业工作特点,合理确定儿科医务人员工资水平,其收入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收入平均水平。全科医生: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向一线人员尤其是全科医生倾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在绩效工资总量外作为职工福利和奖励基金,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超量劳动补偿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医务人员可通过兼职兼薪获取报酬。关于职称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通过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作统一要求,确实需要评价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的,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关于编制完善岗位设置,实行全员聘用且动态核定人员编制。(PS:不要为了不是编制耿耿于怀了。)多点执业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卫生计生人才合理流动。改革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推进区域注册,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在重点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方面对所有医疗机构同等对待。(Ps:规培期间好好锻炼自己,多点执业?只有自己实力强才是多点的资本啊。)相关政策加强全科、儿科、精神科、临床心理、产科、生物安全、病理、麻醉、康复、急救、重症医学、传染病、老年医学、遗传咨询等各类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Ps:看来以后医生职业不热都不行了?)加强妇幼保健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时期,增加产科医生和助产士14万名。(Ps:因为二胎政策,所以从事产科工作以后很热门,但是辛苦也是必然的。)增加卫生计生人才,要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计划达50万名,而2015年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仅培训了7万人。(Ps:新政出台,没有好的硬件设施也枉然,只是以后找工作、升职称跟凭规培证挂钩啊,你能不去参加吗?)在基层卫生计生人才方面,全科医生计划到2020年需达30万人以上,而目前仅有17万人,亦即要增加13万人左右。多途径扩大全科医生队伍。(Ps:但愿不要是全科不够,内外科来凑;现在助理全科的队伍基数也不弱啊。)
  • 130681
    09:44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骨科,作为南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儿童骨科专科,专注于儿童肢体矫形与创伤的治疗及康复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学科带头人李旭博士带领下,科室短短5年内已发展成国内领先的儿童骨科专科之一,目前为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儿童骨科学组副主任委员单位和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儿童骨科学组主委单位。访问进修名额有限,机会难得,欢迎广大儿童骨科医师踊跃报名参加。  主要业务诊治范围: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马蹄内翻足等各种先天性及后天性复杂肢体畸形、儿童四肢骨折等各种复杂创伤及后遗症的治疗、儿童股骨头坏死(Perthes病)、脑瘫后遗症、肌性斜颈、儿童骨与软组织肿瘤、各种肢体少见病及疑难杂重症、四肢脊柱骨折、畸形、结核、肿瘤等。  主要特色和技术优势:  儿童骨科主要特色和技术优势  1. 以Ponseti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2. 以Illizarov技术治疗大龄僵硬型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等严重、复杂四肢畸形;  3. 对大龄髋关节脱位患儿的初次开放复位及返修具有丰富经验;  4. 内镜及微创技术在儿童骨科疾病相同诊疗中的应用。包括内镜辅助下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尤其是首次闭合复位失败的婴幼儿DDH的髋臼清理和闭合复位技术;  5. 对大龄马蹄内翻足患儿复发及残留畸形的微创矫正技术;  6. 儿童四肢骨折闭合复位和微创固定技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零切开”,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7. “8”字钢板半骨骺阻滞技术。  具体要求如下:  ▣ 报名要求  o 具有医师执业资格证;  o 县级以上医院3年以上骨科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o 有吃苦耐劳精神,对儿童骨科有浓厚兴趣;  ▣ 学习内容  o 儿童骨科的常见疾病的诊治技能与规范化;  o 儿童骨科疑难病的诊疗思路与原则;  o 儿童骨科常见手术的术前后处理、适应症选择、并发症防治、功能康复。  o 参加病房的病人管理、急诊处理、病例讨论及参与手术。  ▣ 学习目标  掌握儿童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原则与方法,初步掌握专科疑难病的诊治思路与原则,专科手术技术得到规范化培训与提高,手术技巧得到提升,在3年住院医师基础上达到骨科主治医师水平;在主治医师基础上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  ▣ 报名须知  o 报名截止时间:2017年03月15日  o 进修时长:半年期,2017年4月1日~2017年9月30日  ▣ 报名联系方式  联系人:麦婷婷  ☎:18588773038  ☎:020-62784316  ☒:lxnfetgk@163.com
  • 130679
    09:17
    小编语:在传统医学中面对疾病,患者总是被动接受。而在大数据开启的智能时代下,医疗领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民主医疗时代即将到来。“下一个移动医疗风口在哪里?抓住大数据医疗新机遇,成为管理自己健康的主人!”《未来医疗》一面世就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相信不同的人看了这本书都有自己不同的感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主任梁裕教授给我们平台赐稿一篇,分享他作为医生看完这本书的感想。正 文一、前言医学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科学技术对医学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也前所未有地有力和迅捷。例如,从伽利略发明显微镜,到外科手术中应用显微镜,中间经过了200多年的时间;而军事领域中全球定位(GPS)运用到外科手术中的计算机导航,中间只花了区区20多年。从我从事的脊柱外科领域来说,公认的发展方向是微创脊柱外科,节段保留技术,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技术以及脊柱的生物学治疗,其中任何一项都无法脱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存在和发展。仅仅是医学技术上的进步就足以使忙忙碌碌的医生们疲于应对,但现实是,医学的发展既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也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民主化早已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炙手可热的术语,而美国著名心脏医生Eric Topol的《未来医疗》为我们描绘了医学和医患关系未来走向的生动画卷,正是医疗的民主化。具体来说,就是从医生权威主导的医疗模式向病人充分知情并深度参与的平等民主的医疗过程的转变。二、医疗模式改变的必要性古希腊以降,医学和医患关系的基本形态从来不曾改变。那就是由医生主导的医疗行为和医疗关系。在这样的关系形态下,医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以上帝的使者(白衣天使)的角色出现。Topol指出,希波克拉底被誉为“医学之父”,但他同时也是“家长式的医学之父“。因为他认为:医生应该向病人隐瞒病情,包括病人未来或当前的情况。他坚信不应该让病人知道诊疗处方,只有医生群体才能掌握医疗知识。希波克拉底建立的医学模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不断强化。杰伊.卡茨总结道,传统的医患关系是,病人必须尊重医生,因为医生的权威来自上帝;患者必须对他们的医生有信心;患者必须服从医生。不可否认,传统的医疗模式对治疗疾病,缓解痛苦,改善人类健康方面居功至伟,并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家长式的医疗模式无疑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由于病人对于自身的疾病所知甚少,对治疗方法的利弊不知其详,客观上损害了患者自身的利益和选择的权利。例如,我国的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推荐PET-CT作为年度体检的常规项目,作为早期诊断肿瘤的筛选方法。但是,很少有人被告知,这类核医学检查的每次辐射剂量大约为40mSv,等同于进行2000次胸片的辐射量。美国虽然在1957年就推出了医疗知情同意制度,但这一告知常常流于形式,文书规定,不管遭遇任何不幸的手术结果,你都放弃一切起诉医生的权利。虽然在客观上,这种知情同意有“霸王条款”之嫌,但很少有病人会拒绝签名而放弃治疗。信息和地位的不对称性,决定了医疗关系中施者和受者的不平等性。在治疗结果满意时,这一切都被掩盖,而当治疗结果差强人意时,这些对于医疗关系结构的不满可能爆发出来。因此,传统医疗模式的弊端是对于医患双方的损害。我国近年来频频爆出的伤医和杀医的恶性事件,固然与国家的医疗体制和舆论的导向有关,但与家长式的医疗模式也不无关系。根据Topol的定义,新的医学模式下的“患者”,应当指的是积极参与自身治疗,争取博得与医生同等的尊敬,对自身所有医疗数据都知情的人。三、医疗模式改变的必然性应该指出,Eric Topol不仅仅是一个在专业领域里建树颇丰、声名远播的心脏科专家,他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深邃洞察力,具有良好社会学和政治学素养的杂家。他敏锐地指出,医学模式改变的可能性是基于人类社会政治结构变迁的事实。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某种程度上基于信息载体的革命。在活字印刷术出现以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极为昂贵,如竹简、羊皮和青铜器等,通常只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里(在欧洲,仅占总人群的8%)。民众接受信息的主要模式是聆听。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模式从听觉模式向视觉模式转换,印刷本数量猛增,成本急剧下降,公众对书籍的可及性大大提高,很快有大量的普通人群学会了阅读和书写。回顾整个印刷时代,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结构的的一系列改变。机印书推动了宗教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超过10次的宗教战争和文艺复兴等。Topol进一步认为,始于1440年的通信革命(以古登堡印刷机为标志)在今天再度上演,只不过今天,信息的载体变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智能设备。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创新的时时涌现,个人自主意识的不断提升,五花八门的移动智能设备已成为所有人社交的工具,使社交变得轻而易举,大家通过移动智能设备传播知识和信息,成本大幅下降,打破了国家及地域的界限和屏障。移动智能设备和印刷术在信息共享上竟然是如此地相似。他乐观地认为,我们将要看到一场由移动智能设备带来的医学革命,医疗信息流也将要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曾经一贯的以医生先掌握数据再慢慢让患者看到的模式会被取代,这种以怀揣秘籍保持权威的行事方式将被完全颠覆。四、如何面对医疗模式的改变Topol展望了信息革命及移动智能设备可能给医疗模式带来的改变,他认为数据革命将成就个体化医疗。公众将拥有自己的人体GIS(医疗数据信息系统),包括全基因序列、传感器数据、医疗记录、扫描影像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GIS信息做出重要的医疗选择,并根据情况和需要订制个体化的医疗方案。面对已经和即将到来的改变,基于传统医学教育体系培养的医疗从业者应该如何认识和应对,这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家长式的医疗模式中医生更有话语权。家长式的医疗模式中医者的权威决定了医疗行为的效率。医生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下,更习惯于一言九鼎,不容病人置喙。同行中就有将“十万个为什么”的患者列入不宜手术名单的潜规则。所谓“专家暴政”是有快感的,相信大多数医者会对此恋恋不舍,一旦被剥夺,无疑是痛苦的。就像在历史上,独裁者主动放弃独裁者微乎其微。要应对正在来临的医学模式改变,我认为以下几点尤其值得重视:1.重视客户导向应该看到,无论你接受还是抗拒,医疗模式正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深刻的改变。改变是绝对的,不改变是相对的。举个例子,一般来说,手术病人都比较在乎切口的大小。瑞金医院的外科理念传统上主张大切口。在我做实习医生时,上级医生告诉我,切口一定要足够大,否则术中看不清重要的血管神经,会增加病人的不必要损伤的风险。这种判断,在一定历史阶段中无疑是正确的。但三十多年来,手术病人一如既往地在乎切口的大小,他们会互相比较切口大小,计算缝针的多少。如今,随着新技术的开展,如内镜技术、显微技术、机器人以及计算机导航技术等,手术的微创化已经成为外科手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小切口不再意味着看不清楚,通过小小的钥匙孔大小的切口,现在已经可以完成过去需要巨大切口才能完成的手术。就一胆囊切除术来说,腹腔镜手术已经深入人心,臻于成熟,如今如果你仍然拒绝微创技术,坚持让病人接受切开手术,毫无疑问,你便会失去你的客户-病人。2.调整医者角色医疗模式的民主化,决定了医疗行为不再是医者的单向施与,而是医患的共同参与。医者要学会做合作者。要做好一个合作者,就要容忍并且习惯病人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要学会接受病人对你的专业知识的质疑和挑战;要做好一个合作者,更需要医者具有前所未有的广阔的心胸,认识到仅仅依靠自己单方面的学养和专业知识,未必能得出最佳的诊断和治疗的结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病家诉求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在美国,病人也具有创新精神。经常有病人拿着从网络上得到的新技术信息,对医生说,我要做这个最新的手术。而在国内,病人往往会询问病人,你之前做过多少这样的手术,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业已成熟开展的手术术式。在民主化的医疗模式下,充分倾听病人的诉求,乐见病人的参与,并根据不同的病情,生活方式甚至是文化背景开展个体化的医疗,是医者的必然出路。3.不断学习进取如前所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将逐渐填平医患之间的知识鸿沟,原先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也将逐渐消弭。丰富的专业知识已经不是医者的专利。这就对医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变得同等重要。做一个好医生,当然要有博大的人文情怀。互联网和移动智能设备正成为全社会重要的学习途径,不能想象,一个不懂基本网络知识、不懂如何操作智能手机的医生如何在新的医疗模式下生存。在“专家暴政”的模式下,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医生的专业权威一般很少受到挑战,而在未来,医生面临的学习任务会更重。医生只有不断时时掌握更新更多的相关疾病信息及各类新技术的运用知识,才可能完美应对可能的挑战,提出准确的临床意见和观点,赢得病家的信任。我们应该具备必要的洞察力和宏观思考,积极应对在变化中医疗模式下医生的角色和作用,以期在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中应付裕如,避免进退失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临床医生都有读一读这本《未来医学》的必要。作  者:梁 裕责任编辑:余可谊美术编辑:黄付敏
  • 130671
    10:43
    常听患者提到一些在医院遇到的“不靠谱”行为,若诊疗一切顺利,他们顶多吐槽一下;一旦出了问题,这些“不靠谱”行为就会成为医患冲突的导火索。其实,医院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它复杂的运转情况外人一般不会了解,即使常去医院的人,也只能看到一些皮毛。患者遇到的“不靠谱”行为,有些确实不当,但也有些是出于医生的无奈、患者的误解。以手术时聊天为例,听来确实不靠谱。我去理发店剪头发,如果发型师一边帮我剪头发一边和洗头小妹聊天,我也会不开心,怕他走神剪不好,更何况做手术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不过,一个手术台四五个人,让他们几小时不说一句话也不可能。医生们边做手术边商量病情其实很正常,因为年轻医生要学习、要成长。医生边说话边做手术会不会影响手术效果?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手术对医生来说是熟练活,都会有本能反应,这跟边开车边说话有些类似。我在做剖宫产手术时,有时也会说话,不过我会在手术台上和患者打个招呼,告诉他们,医生轻松说话不影响手术,这往往说明手术一切顺利。有时,为了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我还会边做手术边和患者聊天,甚至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要是医生在手术台上一声不吭,反而可能是情况严重到轻松不起来了。手术台上谈手术、谈病情、谈医院都很正常,但谈吃喝玩乐、谈炒股票买房子就真的“不靠谱”了,也很不专业。医生在手术室自拍也被很多人诟病。必须说,这种做法虽然不太影响手术质量,但确实属于不靠谱、不专业行为。也曾看到有人提出,医生能否不把手机带进手术室?从医生角度来看,这种禁令有些不妥。医生大多身兼数项任务,除了手术,还要负责病房、会诊、急诊等,随时通过手机协调这些事确有必要,且都是为了患者。但若在手术室电话讨论与医疗无关的事,或刷微博、微信就万万不该了。同样的标准也适用于门诊医生。出门诊时带着手机,主要是为了及时协调、处理其他一些医院事务,特别是有抢救需要时,可以保证随时找到人,若遇到复杂病情,也需要联系其他医生参与帮助。说到底,无论出诊还是手术,医生带手机都不是错误,用手机做无关患者和医生本职工作之外的事,才是真的不靠谱。
  • 130669
    10:17
    近期,The Lancet 的一项研究分析了中国 2005 年至 2015 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卫生年鉴,10 年中,中国有 470 万医学生毕业,而医生总数只增加 75 万。其实看到这篇报告后我是懵的,然后看到各个大号都在卖力宣传,无疑给人一种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医学生毕业后多改行了,你们医学生不从医是大势所趋,中国医疗后继乏力。我不怀疑某些不良势力对本已伤痕累累的医疗系统进行打击,但是咱有一点反感:凭什么自家的事你们外人分析起来头头是道。更加懊恼的是我们自己还一味的去传播者自己没有去考证的消息。10 年中,中国有 470 万医学生毕业,而医生总数只增加 75 万。就这一句话你是有什么感想呢?我们先看看几组数据:我们从《2015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看到【卫生人员总数】:2015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069.4万人,比2014年增加46.0万人(增长4.5%)。   在2015年末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80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3.2万人,其他技术人员40.0万人,管理人员47.3万人,工勤技能人员78.2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03.9万人,注册护士324.1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41.8万人(增长5.5%)。   2015年末卫生人员机构分布:医院613.3万人(占57.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60.3万人(占33.7%),专业公共卫生机构87.7万人(占8.2%)。与上年比较,3类机构卫生人员有所增加(见表3)。   2015年末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本科及以上占30.6%,大专占38.9%,中专占28.2%,高中及以下占2.3%;技术职务(聘) 结构:高级(主任及副主任级)占7.6%,中级(主治及主管)占21.3%,初级(师、士级)占60.8%,待聘占10.3%。   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2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36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1.38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39人。表2 全国卫生人员数 表3 全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数(万人) 而2015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40587.7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12533.0亿元(占30.88%),社会卫生支出15890.7亿元(占39.15%),个人卫生支出12164.0亿元(占29.97%)。人均卫生总费用2952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6.0%。 我们在《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中看到【卫生人员总数】:2005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542.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46.0万人,其他技术人员22.6万人,管理人员31.3万人,工勤人员42.8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7.0万人(增长1.31%),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6.7万人(增长1.53%),其他技术人员增加1.6万人,管理人员减少0.3万人,工勤人员减少1.1万人。2005年末,全国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93.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55.6万人),注册护士135.0万人。  卫生人员中,医疗机构卫生人员509.3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22.1万人,内: 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81.0万人、注册护士133.1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卫生人员20.6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8万人,内: 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9.2万人;卫生监督所卫生人员4.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5万人。  2005年末,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3.48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51人、注册护士1.05人。  “十五”时期,全国卫生人员减少15.7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减少4.75万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减少16.1万人,注册护士增加6.3万人。人员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从2002年起,药检所、国境卫生检疫所、高中等医药院校人员不再计入卫生人员总数;二是从2002年起,医师和护士数按取得执业资格的医师和护士统计。据测算,2004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7590.3亿元,比2003年增加1006.2亿元(未扣除物价因素影响,下同)。卫生总费用构成: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17.0%,社会卫生支出占29.3%,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53.6%;城市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65.1%,农村占34.9%。人均卫生费用583.9元,比2003年增加74.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由2003年的5.62%下降到2004年的5.55%。    2004年,全国卫生事业费478.1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的1.68%。与上年比较,卫生事业费增加28.2亿元,占国家财政支出比重下降0.15个百分点。2004年,卫生固定资产投资419.3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7%。看完两组报告,我们不知道杂志的分析角度怎样,但是最直观的对比,10年间医生人数不止增加75万,而且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也增加至2人以上。当然随着二胎开放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然后杂志还说:10年中,中国 25 ~ 34 岁的医生比例从 31.3% 降至 22.6%,而 60 岁以上的医生比例从 2.5% 增加至 11.6%。25-34岁年龄段还在读研、规培吧,60岁以上比例有增加更加符合了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而报告的唯一缺陷是没有说35-60岁的医生的近10年增加的比例。试想这种断章取义的报告除了吸引眼球外,没啥好处。
  • 130667
    08:59
    新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经被国家卫生计生委委主任会议讨论通过,4月1日起施行,这四大变化,你一定要知道。刚刚,国家卫计委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 第12号”,公布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通过,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是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履行医疗机构监督管理职责的重要抓手,是依法举办医疗机构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规范执业的重要依据。按照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医疗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等改革措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关于修改〈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其中对有关医疗机构类别、医疗机构设置申请人条件、医疗机构建筑设计审查、医疗机构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条款需要做进一步调整。新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调整如下:第一,《实施细则》增加了医疗机构类别为了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设,使得区域医疗共享,从2016年底到今年2月份,我国卫计委曾先后印发了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类别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着力拓宽社会力量办医渠道。据此,《实施细则》第三条增加了一项,即增加“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医疗机构类别。此外,根据《关于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3﹞44号),市级和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原则予以合并,组建成立市级、县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据此,《实施细则》第三条第二项增加“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第二,《实施细则》放宽了医疗机构申请人条件,在职医务人员可办医《实施细则》删除了第十二条第一款第三项“医疗机构在职、因病退职或者停薪留职的医务人员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内容。修改后,《实施细则》关于医疗机构设置申请人的条件,将重点围绕医疗质量和安全,注重审查申办者的办医条件和资质,有利于充分发挥医师专业技术优势,调动医师自主创业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民间投资、加快社会办医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更好的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此项变动意味着在职医务人员可以申请开办医疗机构了,国家对在职医生申请开办医疗机构终于“松绑”了,而且还鼓励医生自主创业,发挥医师专业优势。在随着公立医院编制逐步备案制,医务人员恢复了自由身份,并且在国家提倡多点执业下,一边上班一边开个诊所的日子指日可待。第三,“医疗机构建筑设计必须经设置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实施细则》原第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建筑设计必须经设置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由于医疗机构的建筑设计涉及规划、住建、环保、消防、卫生计生等多个部门。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各部门应当各负其责,推动并联审批,不互设审批前置条件。因此,《实施细则》第十八条修改为:“医疗机构建筑设计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要求经相关审批机关审查同意后,方可施工”。第四,实施电子证照制度《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修改为:“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采用电子证照等信息化手段对医疗机构实行全程管理和动态监管。有关管理办法另行制定。”国家卫计委已在京津冀地区开展了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证照试点,探索改进登记注册模式,简化审批流程,推动构建全过程、动态化、高效能的管理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将在全国建立电子证照制度,推动电子证照工作。2017还真是一个政策落实年,让医生能自由执业的政策都赶紧砸过来吧!
  • 130645
    18:40
    患者多一分信任,医生就会多一分冒险的勇气;患者多一分怀疑,医生就会多一分退避的顾虑。最近,一位援疆医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一天夜里,他接诊了一名遭遇车祸的病人,肝脏破裂,生命垂危。虽经全力抢救,病人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当医生告诉家属这个坏消息后,家属不仅没有责怪医生,反而向医生道谢,然后要求把切以下的破碎肝脏带回去,和死者一起埋葬。丧事办完后,家属又来到医院结清所有费用。此举令这位医生十分感动。从此,每当遇到危重患者,他都没有后顾之忧,总是愿意冒险一搏。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生与死,只有概率,没有定数。一般来说,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医生越是敢冒风险,患者的收益就越大。如果患者给予医生理解和信任,愿意跟医生共担风险“赌一把”,医生就会迎“险”而上,为患者赢得一线生机。但是,人体毕竟是一个“黑箱”。同样的方法、同样的药物,有人安然无恙,有人则会出现意外,这就是生命的复杂性和医学的风险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医生的决策永远不可能完美无缺。其中,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也许,医生是一个最不应该出错的职业,但又是一个不可能不出错的职业。患者对医生最大的误解,就是把医生当成神。事实上,一名医生,无论技术多么精湛,都不能保证自己永远处于最佳状态。如果不允许医生有失误,世界上恐怕就没有医生了。当然,医生的失误也分很多情况,有的是可以原谅的,有的是不可以原谅的。在评判医生的失误时,理应分清原因和性质,不能一概而论。医学是爱的产物。医生之所以敢冒风险,既缘于对生命的敬畏,更缘于对人性善良的笃信。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医生都希望为患者解除病痛。当一个人生命垂危之时,最希望他活下来的,除了亲人,就是医生。如果患者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会伤害医生的情感。有一位农民带着身患肾脏肿瘤的女儿求医,被多家医院拒收。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来到某著名大医院,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医生救救孩子。一位心地善良的泌尿外科医生,明知手术异常凶险,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他告诉孩子的父亲,要做最坏的打算:人走了,正常;救活了,是意外。经过精心手术,巨大肿瘤被完整切除。但是,在止血缝合中,患者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死亡。虽然医生并没有过错,但死者父亲还是把所有怨恨都发泄到医生身上,纠缠不止,要求赔偿,导致这位医生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做手术,最终患上抑郁症,不幸跳楼自杀。类似的事情,令医者寒心。如果善心总是得不到善报,医生自然就会把心包裹起来,变得冷漠而世故,宁可承认自己无能,放弃最优治疗方案,也不愿冒一点风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躺枪”。在医患纠纷频繁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医生采取防御性医疗措施,以求避免纠纷和诉讼。例如,让病人做多余的检查、对高危病人进行转诊、故意选择难度低的手术、放弃风险大但价值高的治疗等。显然,防御性医疗是一种隐形的“冷暴力”,使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在这场博弈中,医生未必是赢家,但患者肯定是最大的输家。医患是生命共同体,惟有信任,才能共赢。医疗决策中,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而是心灵默契。患者多一分信任,医生就会多一分冒险的勇气;患者多一分怀疑,医生就会多一分退避的顾虑。因此,如果想让医生为你冒险,就请给医生一个冒险的理由吧!
  • 130637
    17:02
    导语:23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人民法院依法惩处涉医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相关情况,同时公布5起涉医犯罪典型案例。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广大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建设平安中国、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打击涉医违法犯罪、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再次强调:要严厉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保护医务人员安全。彰显党中央对维护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视,对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合法权益的决心。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取得积极成效。下面分三个方面通报一下有关工作措施:一、部门联动,综合施策,全国工作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中央综治办、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维护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的部署要求,坚持一手抓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活动,一手抓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长效机制建设,健全完善院内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制度和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简称“三调解一保险”),打出“组合拳”,取得积极成效。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各地快审、快判,多次发布涉医犯罪典型案例,今天又公布了5起典型案例;最高人民检察院将暴力伤医列为重大敏感案件,指导各地及时批捕、起诉;公安部指导各地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快速侦查、快速破案。各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制度政策、实施专项行动,开展督导考核等多项措施,全国医疗纠纷和涉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明显减少,医疗纠纷数量和涉医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实现连续三年“双下降”的良好势头,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和医院就诊秩序得到明显改善。2016年,全国医疗纠纷比2015年下降6.7%;涉医违法案件比2015年下降14.1%。第三方人民调解成为解决医疗纠纷的主渠道。全国有7万余家医疗机构参加了医疗责任保险,为处理、化解医疗纠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这里,我受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的委托,向法院、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部门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表示感谢,向长期支持、致力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各界以及媒体的朋友表示感谢。二、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各地典型不断涌现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各项工作部署,加强联动,形成合力,不断创新,涌现出“江西模式”、“天津模式”、“福建解法”、“宁波解法”等典型经验。(一)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法制建设持续推进。全国创建“平安医院”活动工作小组12个成员单位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与部门工作同规划、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部门联动机制更加完善。全国有19省份由省级领导担任“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组组长,健全多部门联动的协调工作机制,解决维护医疗秩序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积极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做好《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条例》修订工作。天津、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7省市出台地方性法规或地方政府规章,预防和处理医疗纠纷,江苏、安徽、四川、贵州等10余省份已列入立法计划。2017年1月9日,天津市出台了《天津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条例》,这也是第一部关于医院安全秩序的地方性法规。地方立法对化解医疗纠纷、防控涉医案件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深入开展专项行动,依法严惩违法犯罪。2016年7月以来,9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为期1年的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坚决遏制涉医案件多发势头。各地公安机关加强医疗机构及周边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及时制止发生在医院的刑事案件,严厉打击惩处涉医违法犯罪。涉医刑事案件同比显著降低,其中福建、甘肃、北京等9省(区、市)下降超过30%。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会同公安部对全国82起重点案件进行了督办,从督办的重点案件来看,全国有天津、上海、辽宁、广西等近一半的省(区、市)没有发生重大案件。(三)提升安全防范能力,完善警医联动机制。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强医疗机构安全防控能力建设。全国85%的二级以上医院设立警务室,600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应急报警装置与公安机关联网。指导各地进一步强化现场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处理流程,及时制止发生在医院的违法犯罪行为。(四)多元化解,强化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体系。一是医疗机构院内调解机制不断完善,二级以上医院普遍设立投诉管理部门,投诉渠道更加畅通便捷。二是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实现省级、地市级全覆盖,发挥了调处主渠道的作用,化解纠纷6万余件,占医疗纠纷总量的60%,调解满意度超过85%。北京、天津、浙江等地加大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的投入,有效保证工作运行。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工作积极推进,有效实现调诉对接。三是医疗风险分担机制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在全国参加医疗责任保险的7万余家医疗机构中,新增8000余家,其中90%为基层医疗机构,为处理医疗纠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以法制思维和法制方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2014年,在相关法律框架下,最高法、最高检、司法部、公安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明确了六类涉医违法犯罪的定罪量刑依据;2015年全国人大将涉医违法犯罪纳入《刑法修正案(九)》,为打击涉医违法犯罪、扰乱医疗秩序的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医疗是具有风险性、局限性和复杂性的行业,医疗意外不可避免,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也是不可避免。在当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导下,运用法制思维和方式是化解医患纠纷的治本之策。在化解和处理医疗纠纷方面,要积极引导和帮助患者依法维权,通过调解、诉讼等合法途径解决问题和诉求。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继续深入开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我委强力谴责暴力伤医行为,对于任何形式的伤医、扰序等违法犯罪“零容忍”。我委将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严惩涉医违法犯罪,形成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的法治化、常态化机制,保护医务人员安全,维护患者正常就医秩序。二是完善医疗纠纷处理的法制体系,巩固“三调解一保险”长效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医疗纠纷人民调解覆盖率和调解水平,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县级医院全覆盖。三是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卫生行业监督管理,坚持问题导向,优化就医流程,开展优质服务,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四是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法治教育和医学科普宣传,不断提升群众健康素养,引导患者形成合理就医预期。大力宣传弘扬医疗系统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和职业精神的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营造崇德向善、尊法守法、健康理性的良好社会氛围。五是加强督查督办和任务落实,建立督查、督办和约谈制度,发挥考核评价导向作用,确保各项工作要求和措施落实到位。
  • 130623
    10:14
        2月23日上午,最高法在北京公布5起涉医犯罪典型案例。汤琪 摄  中新网 北京2月23日电(汤琪)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五庭副庭长马岩23日在北京表示,在审判工作中,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对暴力杀医、伤医等严重涉医犯罪依法从严惩处。  23日上午,最高法在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人民法院依法惩处涉医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相关情况,同时公布5起涉医犯罪典型案例。  2014年,最高法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对六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  马岩介绍,在审判工作中,人民法院始终坚持对暴力杀医、伤医等严重涉医犯罪依法从严惩处。  ——依法严惩无端猜疑,蓄意报复,采取暴力手段故意杀害、伤害医务人员的犯罪  今天公布的广东卢德坤故意杀人案就是其中的典型。由于对治疗效果不满,2011年8月16日14时许,卢德凯持菜刀来到广东东莞长安医院报复行凶,先是砍死为其治病的医生刘某某,又将阻拦其行凶的医生伊某某砍致重伤,最高人民法院已依法核准卢德坤死刑,并已于2017年1月10日执行。  马岩说,卢德坤仅凭个人主观臆测,认为系医生的诊治错误加重其病情,导致其花费数万元且妻子与其离婚,经预谋在医院公然持刀砍击两名医生,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犯罪手段特别残忍,情节特别恶劣,后果和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惩处。  ——依法严惩报复医务人员亲属的犯罪  今天公布的湖南贺正平故意杀人案就是一起影响恶劣的杀害医务人员亲属的案件。  马岩介绍,贺正平因个人原因导致未能全额报销医疗费,却归咎于最初就诊的医院,多次纠缠医务人员孔某和院长徐某,并决意杀人泄愤。2016年6月13日,贺正平见到孔某年仅10岁的儿子孔某某独自上学,遂跟踪孔某某上公交车,在车上公然持刀捅刺孔某某头部、颈部等处数刀,致其重伤。法院依法判处贺正平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依法严惩在医疗机构违规停尸、私设灵堂、悬挂横幅、堵塞大门等严重扰乱医疗秩序,严重影响广大患者就诊权益的犯罪  今天公布的山西宋全喜等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案,就属此类。  在该案中,宋全喜等在医院急诊大厅停尸、私设灵堂祭拜数日,严重扰乱医院正常医疗秩序,法院对宋全喜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最高法今天发布的涉医犯罪典型案例还包括“王兴臣故意杀人案”和“向冰豪等故意伤害案”。

页面

推荐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病例
暂无信息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