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464
16:09
近日一例颈4脊髓损伤患者,男性,22岁,游泳入水训练时伤及颈5椎(颈5爆裂骨折),导致颈4脊髓损伤,运动平面颈5,AIS为A级,现为伤后2个月。 给予安排高压氧治疗。之前耳鼻喉会诊无高压氧禁忌。患者为第一次接受高压氧治疗。在高压氧仓内治疗1小时后即感不适,但坚持完成了一个半小时的治疗。回病 房后即出现意识模糊,呼之不应。紧急请神经内科会诊,给予头颅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考虑高压氧舱内植物神经过反射引起脑部功能障碍。给予舒血宁静滴,约 1小时后苏醒。但在观察过程中(约2小时后)又出现剧烈头痛。为保险起见,给予急诊头颅MRI检查。仍未发现明显异常。神经内科主任会诊后,考虑患者高压 氧仓内为半卧位,治疗时间过长,导致颈部静脉血流变慢,静脉淤血(但未形成静脉血栓),且循环容量不足,建议给予补液治疗。给予输液1000毫升后患者好 转。次日查房,患者恢复正常。分析:本例患者为高位颈脊髓损伤A级(完全性损伤),且入院后家属给予过度活动,体力透支,这种情况下进行半卧位长达一个半 小时的治疗过程中,患者极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并进一步导致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脑部功能障碍。以后为此类高位完全性颈脊髓损伤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时,安 排高压氧治疗要谨慎。
-
85463
16:06
上周笔者收治男性患者一名,被人打倒后扭伤腰部,突然左下肢感觉丧失,活动不能,同时出现大小便排便困难。于当 地医院反复行X线及CT检查,除了有肾挫伤,并未发现明显的脊柱骨折、脱位及椎间盘突出,颈、胸、腰椎MRI平扫及弥散相也并未发现明显脊髓受压及神经损 害信号表现。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康复入住我科。 查体发现患者双上肢及右下肢感觉、运动功能正常。左下肢轻触觉自腰2及以下消失,针刺觉自腰1及以下减退,左下肢各关键肌肌力1级,膝、跟腱反射稍减弱, 髌、踝阵挛未引出,病理征阴性。然而患者鞍区感觉是正常的,肛门反射及提睾反射存在,直肠深感觉存在,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存在,略弱,球海绵体反射阴性。 按照查体并结合影像学检查情况,患者并不符合脊髓损伤诊断。经科室讨论,考虑为腰丛神经损伤,不过要想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肌电图、SEP等电生理学检查及尿流动力学检查。后续检查及诊断结果笔者将进一步跟踪报道。
-
85462
16:05
近日收治一名14岁男性脑瘫患者,屈膝畸形严重,双侧伸膝受限于100°。今日手术治疗。常规进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松解后,患者膝关节弹性固定畸形 基本消除,伸膝可达160°左右。通常的做法是继续肢体远端松解,然后石膏加压固定。但此时我们发现患者在膝关节没有完全伸直的情况下髌韧带仍呈松弛状 态,对髌骨的固定作用不足,推测在日后的训练中会出现因力臂过长导致股四头肌肌力不能充分发挥、髌骨运动轨迹不稳导致过度磨损等问题。因此,决定行髌韧带 紧缩术。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将髌韧带内、外侧各1/3束的表层1/2分离出来,适当拉紧后以骨锚固定于胫骨,并与周围软组织编织缝合。术毕患者膝关节静 止状态下位于伸膝170°,且髌腱张力适中,髌骨内外侧过度活动感消失。这样既为髌骨提供了适当的紧张度,又避免了单纯整体紧缩髌腱导致的内外侧拉力不均 衡问题,还保证了膝关节囊的完整,为今后患者进行站立、行走等康复训练创造了最符合生物力学的条件。我们将持续关注该患者的训练情况,为更科学的矫形手术 积累经验。
-
85461
16:04
病房收治了一名脊髓损伤患者,女,31岁,未婚,颈椎骨折术后两年,骨折行手术治疗后曾经行短期康复训练,出院后一直于家中休养,现为进一步康复来我院。 患者入院时查体表现出不耐烦,急躁,不愿与人沟通与交流,情绪消极。询问家属诉患者术后不愿参与社会活动,不愿与人沟通与交流,长时间闭塞于家中,性格变 得急躁、易怒、内向,情绪低沉。 入院后,我们除了为患者安排了各项常规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还特请心理科会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患者通过由闭塞的家庭环境转换到大量同类病友集体康复 治疗的大环境,在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康复治疗师及病友的关心及主动交流沟通下,患者慢慢适应了环境的变化。一周后,患者的情绪较前有所好转,开始主 动与人交流,积极配合训练及治疗。一月后患者配合治疗积极度较前明显提高,情绪良好,能够与病房其他患者和睦相处,积极完成各项康复训练及治疗,随之而来 的是训练性步行能力较前显著提高。 脊髓损伤患者的情绪与心理康复同样重要,应鼓励患者多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鼓励患者多与人沟通与交流,使患者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利其整体康复,最终回归社会。
-
85440
11:21
李方祥,医学博士,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运动创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学会运动创伤委员会委员;北京体育学会运动医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备战奥运会医疗专家组成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参加国家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各项奥运攻关课题,为国家队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创伤医疗保障组成员;曾获第27届奥运会科研与攻关课题国家体育总局一等奖.2008年 «备战2008奥运会医疗服务保障系统-运动创伤无创与微创诊断与治疗临床应用的研究» 二三等奖。备战北京2008奥运会科技贡献奖。 临床业务专长主要对运动损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特别对四肢关节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如:膝关节半月板全切、部分切除及半月板缝合术股薄肌、半腱肌重建膝关节损伤的前十字韧带 ,肩关节镜盂唇手术及镜下肩峰减压成型术,肘关节镜探察及镜下肘关节创伤性骨性关节炎清理冲洗术,踝关节镜探察及镜下踝关节不稳定等疾病的微创手术与康复治疗。曾作为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学研究所的专家在全国体育系统进行多次“体育与健康”讲座
-
85383
13:35
周敬滨,博士,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运动创伤外科医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运动医学会委员。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PMC)、美国康奈尔大学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全美骨科排名第一)、德国Krankenhaus运动医学中心及Impuls 运动康复中心进行过长期的工作与学习;并多次赴北美、欧洲、南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学术汇报。从事关节镜外科工作十余年,擅长膝关节、肩关节运动损伤手术,并兼任多个专业运动队的医疗顾问,曾对数十名专业运动员进行手术治疗,并多次赴大型运动会担任医疗顾问。目前从事的外科手术包括: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解剖重建、膝关节韧带的修复与重建、半月板修整与缝合、软骨损伤的修复、习惯性髌骨脱位的手术治疗、肩关节脱位的关节镜治疗、肩袖损伤的关节镜下缝合与修补、髋关节镜的手术治疗、踝关节镜的手术治疗、肌肉肌腱损伤的治疗。同时还针对临床工作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专业论文多篇。作为负责人,参加国家与省部级课题8项,两项省部级课题分获奥运科技攻关二等奖、三等奖;论文Mechanisms of compensating after ACL deficiency during gait 获得第29届FIMS世界运动医学大会最佳论文奖; 2008年获得国家体育总局运医所北京奥运会先进个人奖 已发表的学术文章:1. KT2000/KT1000对膝稳定性定量分析的研究进展,2003,22(3)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 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重建术后步态分析研究进展,2006,(3)中国运动医学杂志3. 慢性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步态运动学分析,2012(9),中国运动医学杂志4.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理念与方法,2011(6),中国运动医学杂志5. 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的研究进展,2013(5),中国骨伤杂志6. 运动员疼痛性二分髌骨5例报告,2008(6),颈腰痛杂志7. 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失效分析,2008(14)8,实用骨科杂志8. 膝骨关节炎患者步态动力学相关参数分析,2010(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9.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复合体损伤重建术后步态分析,2010(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0. Mechanisms of compensating after ACL deficiency during gait,第29届FIMS世界运动医学大会,北京11. The Kinematics Study for Anatomical Single-bundle and Doub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in Medial Meniscus-Deficient Knees in Porcine Knees 2012年在第13届欧洲运动创伤、膝关节外科和关节镜学会(ESSKA),瑞士12. The Kinematics of Anatomical Single-bundle and Doub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in Medial Meniscus-Deficient Knees 于2012年在第33届FIMS世界运动医学大会,意大利罗马13. 关节镜手术与康复-步态分析技术在微创手术康复中的研究与应用,2007年11月关节镜手术与康复(书籍)14. 前交叉韧带解剖重建技术,膝关节韧带修复与重建,2013(书籍) 科研项目1. 备战2008年奥运会中国重点蹦床运动员运动损伤防治及康复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课题2. 我国优秀女足运动员膝踝关节运动损伤防治,国家体育总局课题3. 备战2008年奥运会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伤病防治及康复研究,国家体育总局课题4. 国家队科研团队(排球)课题5. 优秀运动员重返赛场时机的研究,国家体育总局课题6. 我国潜优势项目运动损伤的防治与康复研究,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7. 冬季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部支撑项目8. 运动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重返赛场时机的研究,国家留学归国人员资助项目9. The Effect of Anatomical Single-bundle versus Anatomical Double-bundle ACL Reconstruction on Medial Meniscus (MM)-deficient Knee, Pittsburgh ACL Study Group. 所获奖项和荣誉1. 第29届FIMS世界运动医学大会最佳论文奖,2006.62. 2008年备战奥运会科技攻关二等奖(课题负责人),2009.33. 2008年备战奥运会科技攻关三等奖(课题负责人,2009.34. 国家体育总局2008年北京奥运会先进个人奖,2008.12
-
85381
10:59
李国平教授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197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一直从事运动医学临床、科研、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至今已有35年。期间,曾在美国MAYO医学院、TEXAS科技大学和W.VIRGINIA州立大学医学院研修和工作近7年。长期以来,李国平教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成果显著。作为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候任主席、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医务委员,大力开展学科建设、教育培训、学术交流,为中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与体育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运动创伤的机理研究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关于运动员应力性骨折的研究属国内领先。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奥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中英文论文11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运动医学骨外科学会优秀论文奖、卫生部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亚奥理事会亚洲运动医学与科学奖、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创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健康检查、机能评定、伤病防治与康复、营养科技支撑等开辟了一个服务与研究并重的集约化平台。创新机制和工作模式,建立“一线队医-医疗专家-体育医院-指定医院”多层次的国家队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整合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提高了国家队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作为中国奥委会首席医务官,出色地组织领导了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等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医疗保障工作。荣获“奥运会科技突出贡献奖” 和“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
85379
10:57
娄志堃,女,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体育医院,副主任医师。1996年医学本科毕业并从事临床工作。目前从事的关节镜外科手术及康复治疗工作。曾参加课题研究工作。并在相关领域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
85317
14:49
李国平教授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197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一直从事运动医学临床、科研、教学、管理与服务工作,至今已有35年。期间,曾在美国MAYO医学院、TEXAS科技大学和W.VIRGINIA州立大学医学院研修和工作近7年。长期以来,李国平教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求实创新,成果显著。作为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候任主席、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奥委会医务委员,大力开展学科建设、教育培训、学术交流,为中国运动医学事业的全面发展与体育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运动创伤的机理研究等方面开展创新性、系统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其中关于运动员应力性骨折的研究属国内领先。主持多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奥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中英文论文11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美国运动医学骨外科学会优秀论文奖、卫生部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亚奥理事会亚洲运动医学与科学奖、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创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为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健康检查、机能评定、伤病防治与康复、营养科技支撑等开辟了一个服务与研究并重的集约化平台。创新机制和工作模式,建立“一线队医-医疗专家-体育医院-指定医院”多层次的国家队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整合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有效提高了国家队医疗服务保障水平。作为中国奥委会首席医务官,出色地组织领导了奥运会、冬奥会、亚运会等大型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医疗保障工作。荣获“奥运会科技突出贡献奖” 和“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
85248
14:07
从一句玩笑讲起: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到血管外科报到,自我介绍说来自脊柱外科,主任说:“脊柱外科很重要啊。你看,血管硬化症发病率较高,达到十万分之十几。你知道脊柱疾患发病率多少吗?十万分之十万!现在谁不脖子痛腰疼呀。” 虽是笑谈,但却是接近事实的。上周末的两个门诊,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符合如下特点:颈部或腰部酸痛不适;中青年;脑力劳动者;工作强度大;青少年时代很少参 加体育运动;不能请假,只能周末抽空来门诊看病。从这些共同点中我们不难看出,唯成绩论导致的重文轻武的教育模式、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已经让很多人实现 梦想的同时严重透支了自己的健康! 医者,治病于未病为上。三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的椎间盘突出患者让我的心情实在轻松不起来。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每个人,健全也好,残疾也罢,都应该把 “生命在于运动”这一自然界最基本的真理奉为座右铭。说到这里,还有一件凑巧的事:周末的患者中有一位正是我两年前接诊的,当时诊断颈部肌肉劳损,我告诉 她多种健身方法。本次X线片与旧片对比,显示颈椎曲度消失,轻度反张。她告诉我两年来时常锻炼,只是每次都坚持不久,半途而废。我想,也许通过我们的网 站,以课程表的形式刊出锻炼计划,广大读者同步参与,可能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