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286
14:42
患者73岁女性,腰痛20年,右腿疼痛无力6月余。长期保守治疗无效,渐至行走不便,因右腿痛自主步行距离不足20米,日 常乘坐轮椅。近期疼痛加重影响睡眠,止痛药物效果不佳。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长期服药。临床中此类情况并不少见。高龄患者通常腰椎退 变较严重并广泛,腰椎管狭窄合并多节段间盘突出,病史长,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既有间歇性跛行,又有坐骨神经痛症状,病痛对生活质量影响明显。但由于年龄 大,手术耐受力差,风险高,治疗上存在争议,医患双方顾虑都比较多。对于此类情况,首先建议保守治疗,对保守治疗效果不满意的病人,尤其是以(下肢)坐骨 神经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我们主要从缓解疼痛的角度出发,先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确定主要责任节段并预判神经根减压的效果。如果神经根阻滞有效,可考虑行局麻椎间孔镜下微创间盘切除术,对身体干扰少,恢复快,相对安全。手术目的是对症治疗缓解疼痛而不是完全治愈。这是利弊权衡的一种治疗方法。目前,我们的经验治疗过最大83岁的此类患者,近期效果比较满意。更多病例的长期随访需进一步完善。
-
84285
14:41
内固定使用不规范、内固定位置欠佳、术者经验不足、假关节形成是导致脊柱术后内固定松动的主要原因。一般内固定松动多发生在螺钉与骨面接触的部位,但我科最近接连收治多例脊柱术后内固定松动的患者,均为螺钉尾帽松动,其中原因值得进行深入思考。 典型病例:患者,男,61岁,因颈椎外伤与外院行手术治疗,具体手术方式为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术后3周转来我院康复治疗。入院检查发 现右侧颈3节段侧块螺钉尾帽松动,螺钉位置尚可,无松动、拔出迹象。对比患者术后即刻颈椎正侧位X线片,此时螺钉、尾帽位置均正常。 此例患者内固定松动的原因显然无法用内固定使用不规范、内固定位置欠佳来解释,最可能的原因我们分析是术中未进行最终锁紧,而这显然与医生的操作有直接关 系。手术进行到最后,术者和助手往往会出现精神松懈,而这正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候。尤其在主刀医生完成关键步骤,将剩余的工作交给助手后,助手或者是由 于经验不足,或者是由于责任心的问题,往往容易出现某些步骤的遗漏或失误,其结果是影响最终的手术效果,甚至为患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我们认为,除本文开头所列举引起脊柱内固定松动的原因外,医生的责任心不足也是引起脊柱内固定松动的一个原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
84284
14:40
近日收治一名腰椎管狭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的老年男性患者,经查房讨论后决定择期手术。患者高龄,既往高血 压、糖尿病史,因此围手术期管理需要更加仔细。术前化验:除血尿常规、生化、凝血、免疫等常规检查外,老年患者还应查心肌酶、血气分析等。辅助检查,除胸 片、心电图、腹部超声以外,老年患者应行超声心动、颈动脉超声、肺功能等检查。影像学应完善患者X线(正、侧、屈伸位)、CT及MRI检查。 该患者入院后化验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但近两日血糖、血压控制不稳,请专科医师会诊协助控制病情。待术前检查结果完善,血糖、血压控制平稳,排除手术禁忌症,择期手术。 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常常合并多种内科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选择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征,常是多种保守治疗无效的最终选择。因此除了关注患者腰椎疾患,还应注意多种老年内科疾患,为手术治疗和手术后恢复创造最佳条件。
-
84283
14:39
一位曾在我科住院的中年男性患者,胸11-12椎体骨折脱位术后10个月,胸10脊髓完全性损伤,去年患者入院 时就发现骨折节段的椎体存在后凸畸形,建议患者手术,患者一直犹豫而没有手术。半月前门诊复查,X线发现脊椎固定的节段,在屈曲和后伸时有9度的活动,同 时有一枚椎弓根钉的尾帽松动。这下看来,患者必须要再进行一次融合手术了。 侧入路下椎间融合术是我科室1年来,自主研发的微创手术技术。通过特殊的逐级扩张通道,配合特殊的手术器械在胸壁侧方仅3-5cm的手术切口就可以完成以 往需要开胸才能完成的胸腰椎侧前方大手术。今天我们为这位患者进行了2个节段的椎间融合术,手术过程很顺利,胸壁切口4cm,术中出血量控制在 200-300ml,松动的螺钉尾帽经小切口也很顺利地拧紧。术后患者情况稳定,其恢复情况我们将继续跟踪报道。
-
84282
14:36
昨天门诊,有两位患者的病情使我对腰椎退变这一广为关注的古老而又新鲜的病症的诊治,再次浮想联翩…… 患者一男一女,均刚刚六十岁。第一位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几年的腰腿痛病史,因劳累等反复发作,走遍北京各大医院,尝试了多种保守治疗方法。近半年发作频 繁至行走困难,影像学上显示腰4、5,腰5骶1间盘突出,神经受压明显,最终在外院接受了手术治疗。第二位是腰椎管狭窄患者,十几年前出现腰痛腿麻,小腿 为重,间歇跛行。行走距离从两站地逐渐缩短为20米,核磁显示腰4,5和腰5骶1间盘老化膨出压迫神经根,伴脊柱关节增生、韧带肥厚和腰椎不稳,经过几年 的手术保守思想斗争后艰难的做出了抉择,开了刀。两位接受的手术都是两个节段的减压、间盘摘除、椎间融合腰4到骶1的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都恢复了两站地 的行走功能,但目前术后3月余,原有的酸麻感仍部分残留来诊,两人先后都问了同样的问题:我弯不下腰,穿脱鞋袜困难了怎么办? 按现代脊柱外科的观点,上述患者的手术和之前的治疗都是合理的。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腰椎融合必然导致相应节段活动受限。即使我们采用微创方法减压,之后 可能还会因未行融合、脊柱不稳而出现类似症状。所以,患者的问话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现代脊柱外科的局限性。事实上,用现有的技术以最小的创伤来获得减压和稳 定双重效果确实较难,但这可能正是发展方向。脊柱外科固定技术的每次飞跃,从haringtong、luque、CD到椎间融合器的配用,都使之前的不可 能变成了可能。而且,对上述两位患者,将康复医学理念介入治疗中,及时指导患者早期腰部肌肉恢复锻炼和后期相邻关节的功能互补训练,也会大幅弥补外科治疗 上的局限,在患者全身功能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上起到积极作用。
-
84281
14:35
近期收治一名26岁男性患者,入院诊断为脑瘫(混合型:手足徐动+痉挛型),斜颈畸形,双下肢畸形。患者自幼头部向右偏斜,目前已经影响日常生活及社会工 作,因此来院以求诊治。入院查体发现患者右侧胸锁乳突肌紧张,头部偏向右侧,下颌指向左侧,颈部不时左右旋转,患者尚可自行将头部摆正至中立位,但同时会 出现头部后仰。入院后我们对患者头颈部进行了详细检查,发现患者头颈歪斜与一般先天性斜颈有所不同。先天性斜颈常可分为两种,一种由颈椎发育缺陷、骨结构 畸形所致,另一种是由于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化和短缩而引起。而本患者为脑瘫,影像学没有发现明显的骨质异常,右侧胸锁乳突肌也并无绝对短缩,而是肌肉痉挛 较重从而造成了相对短缩。 因此我们为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行右侧胸锁乳突肌A型肉毒毒素注射术。术后患者头颈部右倾有所改善,自己感觉将头部摆正至中立位较术前明显轻松, 头部徐动症状发生频率也明显减少。术后我们还为患者量身订制了颈肩部防旋转支具,进一步限制患者的不自主活动及向患侧的倾斜,以进一步巩固疗效。患者及家 属对疗效表示满意。这一方法将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
84211
10:59
6月20日,北京市科委网站上发布了2012年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名单,根据《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申报通知精神,经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和公示,共有69个重点实验室被认定为2012年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敖英芳教授领衔的运动医学关节伤病实验室名列其中。 至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共有5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其余4个为:刘忠军教授领衔的“脊柱疾病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乔杰教授领衔的“生殖内分泌与辅助生殖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韩鸿宾教授领衔的“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张幼怡研究员领衔的“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是国内第一家运动医学研究所,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11”工程国家级重点建设学科、“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全国唯一的运动医学领域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立单位以及全国最大的关节镜微创外科研究与培训中心。该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运动医学关节伤病的预防、诊治、康复工作以及相关基础研究,已开展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该实验室在运动医学领域有很强的研究基础,具有集中的研究方向,处于本领域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实验室拥有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科技创新队伍,拥有强有力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团队,具备先进、完备的科研条件和设施,能统一管理,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较强的研发组织管理水平,发展计划和目标明确,技术创新绩效显著。该实验室的建立对于我国运动医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在国际运动医学领域占有更重要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最终将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指导及治疗。
-
84061
13:47
根据ISI 最新发布的全球骨科杂志影响因子排行榜,美国运动医学杂志(Ameri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AJSM)影响因子再次越高为4.439, 排名全球63本骨科杂志影响因子第一。复旦大学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陈世益教授是唯一的中国编委。陈世益简历: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1982年浙江大学医学院毕业。现任复旦大学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附属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主任、运动医学研究室主任、ISAKOS(国际关节镜、膝关节、骨科运动医学学会)关节镜与运动创伤(中国)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卫生部医管司全国内镜专家委员会骨科内镜专家委员会主席;在国际学术团体,担任世界内镜医师协会(WEDA)副主席兼骨关节内镜专家委员会主席、国际ACL研究小组(唯一中国)委员、亚洲软骨损伤修复研究会创始会员(ACRS)、亚太膝关节-关节镜-骨科运动医学学会(APKASS)副主席、ISAKOS教育委员会委员、亚洲运动医学联合会(AFSM)执委、美国骨与关节医师协会(ABJS)委员;在国内学术团体,担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副主委、中国肩肘外科协作组候任主席、中国康复医学会骨关节与风湿病分会副主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关节镜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运动医学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兼运动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他是中国唯一受聘担任国际骨科界顶级杂志“美国运动医学杂志”、英国“骨与关节360”的编委。 陈世益教授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190余篇研究论文,其中担任国际权威杂志特邀评论2篇,SCI文章3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20本,完成58个章节编写,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奖、上海市科技成果奖等。成功申请国家“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市体育局和国际合作等各级科研基金24项,培养硕士、博士生35名。担任国际会议执行主席并成功连续主办了九届“上海国际关节镜与骨科运动医学高峰论坛(IFOSMA)”和“全国运动医学与关节镜继续教育高级学习班”。同时担任国际著名杂志-膝关节外科技术(Techniques in Knee Surgery)特邀编委、关节镜及相关外科杂志(Arthroscopy)、临床骨科及相关研究杂志(CORR)等Peer reviewer。每年在全国和世界各地发表专业演讲超过50场。
-
83986
16:13
从生物学上讲,衰老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它是复杂的自然现象,表现为结构和机能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 一般认为,退行性变,就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改变。通俗说法就是“老化”。很多脊髓损伤的患者和亲朋好友,经常向我请教一个问题:脊髓损伤患者的衰老问题。 作为多年从事脊髓损伤研究的医学工作者来说,这确实是一个既简单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对一个问题的解答,必须有科学的依据。不能单单说,我认为,或我想,或猜测。因为,这个问题,不单单是自然科学问题,也是社会学,人口学的问题。科学依据是前提。 让我们一起看看,到目前为止,汇总科学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考察它们的研究结果,是否对解读脊髓损伤后的衰老问题是否有帮助。 大量研究发现,脊髓损伤(SCI)后的预期寿命已经在过去几十年中稳步上升,现在已经是相当于健康人群。由于急救,急性处理和康复治疗等方面的进展,现在 这类人群在脊髓损伤后已经生活几十年。其中,虽然还比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可观察的视角,观察这类人群SCI类型所发生的变化,有越来越多长期SCI 的人年龄在55岁以上。
-
83985
16:10
近日查房发现一位3岁儿童脊髓损伤患儿双下肢不等长,该患儿因车祸导致胸段无骨折脱位型完全性脊髓损伤,住我科 康复治疗,目前伤后5个月。复习受伤当时影像学检查,双侧髋关节未见异常。再行X线片复查显示右侧髋关节半脱位,髋臼变浅、发育不良。CT示右侧股骨头向 后上外侧脱位,MRI示双侧髋关节积液,未见骨和软组织损伤征象。 复习国内文献,尚未有针对此问题的专门讨论。国外文献有相关论述,原因大致可分为痉挛型和麻痹性。神经性麻痹致髋周肌肉力量不平衡,尤其是屈肌、内收肌强 于臀肌时易致髋关节后脱位。本例脊髓损伤患儿存在髋关节痉挛,而且日常屈髋坐位时间较长,是可能的髋关节脱位原因。儿童脊髓损伤后迟发性髋脱位需要引起重 视,治疗需要考虑肌肉瘫痪、痉挛、髋关节发育、康复训练等综合因素。该患儿拟暂行可辅助行走的支具治疗,长期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