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专业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园地-骨科人文
  • 100402
    14:52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由于人体2/3的肌肉集中在下半身,所以六十多岁的人可以有年轻人七成的握力和臂力,但下半身力量却只剩下四成。不过,大家也不必担心。最近,包括以色列、美国在内的科学家们发现,温和地健步行走,具有神奇的抗衰老功效。    最近在美国出版的《走路!不要跑步。》一书中,作者史塔曼博士指出:“行走健身要求迈大步,速度较快,双臂摆动,抬头挺胸。”别以为健步行走就是简单的下肢运动。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规律的健走可有效锻炼身体各部位:头脑——促使脑部释放内啡肽,使心情愉悦。肺部——增加肺活量、降低嗜烟者对吸烟的渴望。背部——加强背肌力量,且对背部伤害较小。腿脚——行走相当于对骨骼进行力量训练,能明显增强腿脚骨骼和肌肉力量。行走能治病    现代运动科学的新发现给健走锻炼方式提供了更多吸引人的亮点。 以色列科学家阿列克斯·奥辛斯基博士经过18个月的研究指出:“坚持行走,男性就用不着伟哥。”他发现男人下肢运动神经与掌管性功能的勃起神经密不可分,每天四公里,一周三次的行走锻炼,对男性性功能障碍(ED)有67%的疗效。据《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的最新报道,一周步行三小时以上,可以降低35%~40%的罹患心血管疾病风险。 美国《自然》杂志的最新报道称,60岁以上的人,一周三天,每次步行45分钟以上,可以预防老年痴呆。一周步行7小时以上,可以降低20%的乳腺癌罹患率,对II型糖尿病有50%的疗效。1. 步行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脏慢而有力。2. 步行能增强血管弹性,减少血管破裂的可能性。3. 步行能增强肌肉力量,强健腿足、筋骨,并能使关节灵活,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4. 步行可以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促进胃肠有规律的蠕动,增加食欲,对于防治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等症都有良好的作用。5. 在户外新鲜空气中步行,大脑思维活动变得清晰、灵活,可有效消除脑力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据有关专家测试,每周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时,连续坚持4个月者与不喜欢运动的人相比,前者反映敏锐,视觉与记忆力均占优势。6. 步行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健身方式,可以缓解神经肌肉紧张。据专家测定,当烦躁、焦虑的情绪涌向心头时,以轻快的步伐散步15分钟左右,即可缓解紧张,稳定情绪。7. 定时坚持步行,会消除心脏缺血性症状或降低血压。使人体消除疲劳,精神愉快,缓解心慌心悸。8. 步行可减少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聚积,也能减少血糖转化成甘油三脂的机会。9. 步行能减少人体腹部脂肪的积聚,保持人体的形体美。10. 步行能减少血凝块的形成,减少心肌梗塞的可能性。11. 步行能减少激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的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会引起动脉血管疾病。12 . 步行可以保护环境,消除废气污染,对强健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疾病,延年益寿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總之,活著就要動起來,將運動生活化。祝福朋友們健康!
  • 100386
    11:32
        记者刘虹从日前召开的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获悉,中国医院协会将会同保监会、保险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手术意外险。手术意外险是一种医疗意外保险。据有关调查,手术风险的发生,一半以上不是由于医务人员的过错所致,但手术造成不良后果的患者如果不能得到补偿,就会强调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错或过失,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2005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推行了第一份手术医疗意外伤害保险,该院每位手术患者在办理住院手续时,投保平安保险公司的手术意外伤害保险,医院和患者作为共同投保人,其中医院出资20元,患者出资1180元。出现医疗意外后,患者将获得4万元经济补偿。此外,患者在与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的同时,还签订一份医患双方特别约定书,这份约定书规定:发生保险责任事故时,如果患者拖欠院方医疗费用,由院方先领取保险公司给付的保险金。院方先行扣除患者所欠医疗费用后,余款交付患者;如果患者已结清医疗费用,则由院方将保险金交付患者。通过推广医疗意外险,阜外医院的医疗纠纷数、医疗诉讼案件、医闹事件大幅下降。    目前,北京、广东等省(市)的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都以不同形式推动医疗意外保险等相关险种的开展。北京地区已有多家医疗机构开办手术意外保险,意外险开展期间,医疗纠纷案件数量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医患矛盾。
  • 100359
    12:52
         前日上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病房主任及医生被患者家属打伤,相关血腥照片在网络上传播后,震动了广州医疗界。目前广州海珠警方已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故意伤害案件,对打人者罗某依法刑事拘留。  医生一直是人们口中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然而,在社会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却变成了众矢之的,成了高危职业;医院应该是生命的摇篮、科学的前沿、文明的天堂,而现在,野蛮、暴力和恶性打砸事件却时时可见。医生拒收红包被打,护士正常巡房被打,患者等候时间过长医生也被打,更让人寒心的是一些医生遭受暴力伤害却被舆论冷嘲热讽。世界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在评论《医生,在中国成为危险的职业》中说,“自身安全是中国医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中国医生经常成为医疗纠纷涉及的暴力事件中的牺牲者”。医学网站“丁香园”对14577名医生展开调查,9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所在的医院每月都有医疗纠纷,其中27%月均纠纷数在3起以上。关于“最关心的医疗相关事件”,65%的医生选择“注意医疗安全”,多于“想方设法为病人治好病”的53%。武装到牙齿,不仅指的是医生对暴力行为的外在防范,更指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对减轻自身责任的保留与警惕。医护人员本来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疾病、提高医术方面,现在却不得不提心吊胆地战斗在临床一线上。因为稍有不慎,就会被告到法庭,稍不注意,则有可能遭遇暴力。  这样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医疗制度不够健全、医保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财政投入不足、医学的过度自然科学化、医院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失衡等都与医患矛盾有关。这导致了医患之间缺乏正常的信任感,而无论在哪个领域的合作关系中,信任是维持一切正常活动与沟通的基本要素。没有信任感,矛盾丛生。在屡屡对立的医患关系中没有胜者,但为此付出更沉重代价的则是患者。因此,对于一些因为极端自私理由而进一步伤害医患关系的行为必须予以严加惩处。这自然包括医生出于私利而收受回扣、贿赂或者红包的行为,出于牟利考量而开大药方、过度检查的行为,更同样包括患者及家属动辄采用暴力、医闹等形式伤害医护人员的过激行为。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是,不管医学如何进步,医生如何努力,仍难免存在一些遗憾,没有医生要故意医死或医坏患者,毕竟那对他的名誉无益。相当一部分患者的死亡、残废和功能障碍,是由于不可预料或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所致,但很多人还不能接受生老病死是个自然的过程,不能接受医学的局限性。非理性患者将对制度的怨气与不满宣泄到了一线临床医生头上,加剧医患关系的恶化。  毫无疑问,医生和患者,本该处在同一战壕,携手迎击共同的敌人——疾病。只有医生人身安全了,病患才有尊严可言。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对病患没有一丝好处,只能使得医生胆子越来越小,为自我保护,检查越来越细,既不利于医学的发展,也加重患者的治疗负担、延误治疗时机。应当承认,大多数医生护士,都在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支撑着13亿人的健康大业,“白加黑”地工作,承受着超乎常人想象的心理压力,甚至还得遭遇如前述事件般的虽然个别、却令人痛心的无妄之灾。但如果医生连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又何以对行业说热爱?又如何更好地服务患者?患者又谈何获得尊严?从这个角度上说,不纵容任何破坏医患关系的行为,以声张正义,十分必要。 
  • 100341
    15:44
        日前,浙江患者叶某在上海曙光医院西院经抢救无效死亡,数名死者家属随后闯进重症监护室,打砸监护医疗急救用品及设备。这些人推搡并逼迫医生向死者下跪谢罪,致使重症监护室内10多名危重病人受到惊吓,2名医护人员受伤。目前,参与打砸的人员已被依法处以行政拘留。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起纠纷的起因非常“典型”:叶某曾在浙苏沪多家医院医治但收效甚微,转诊曙光医院后经会诊认为某进口药或有帮助,但此药在全上海已断货半年,家属据此将叶某之死归咎于医生。这场纠纷虽然没有造成致残或致死的严重后果,但若纵容此类违法行为,势必会进一步恶化医患关系,最终导致医患皆输。    以往案例中,患者家属之所以做出打砸医院、伤害医生的举动,原因之一是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医疗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有时医生基于专业知识给出的诊断,与患者家属凭感觉做出的判断不一致,他们就容易与医生闹矛盾。若患者不幸在医院去世,家属更容易认为医生不专业、不称职,甚至要求“偿命”。    患者家属在医院闹事的原因固然不难理解,但无论医患信息如何不对称,也不管医患关系在现行医疗体制下有多脆弱,动辄在医院闹事施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非理性的。诉诸暴力无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反倒会破坏医院的正常秩序,破坏医患关系,甚至伤及无辜。    医生是维持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角色,但频发的暴力伤医事件、医闹纠纷等,已经严重降低这个群体的职业认同感和安全感——在一项调查中,近九成受访医务工作者表示不会再让子女学医。这个信号值得警惕:如果医生成为一个高风险职业,如果医务工作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最终蒙受损失的将是全社会。当然,医患关系紧张的板子不能全打在患者身上,医务工作者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也应有更大作为。比如,与患者沟通时,除了给出最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方案,还应注意沟通技巧,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此同时,医务工作者尤其要善于换位思考,体谅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进而改变冷冰冰的行医态度。毕竟,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领域的暴戾之气,最终也能让医务工作者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在医院闹事的行为,决不能纵容。但要避免医患皆输局面,归根结底需要用法律为医务人员保驾护航,也需通过深化医疗改革来解决体制方面的深层问题。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看好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让患者少花钱,规范医疗诊断流程、增进医疗信息公开,唯有多管齐下,才能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进而真正减少医院里的暴力和纠纷。
  • 100267
    18:08
         郭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副主任。    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骨盆环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全军骨科学会骨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等职,担任《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骨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及通讯编委,同时受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网评专家,曾赴美国、法国、德国、香港等国际著名专科中心学习,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军队及省部级基金课题6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21篇,参编专著6部,曾多次受邀主持国际、国内专业会议并做大会发言,被评为第四军医大学“精品课教员”。    临床主要从事脊柱、骨盆及四肢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治疗,创建骨肿瘤切除后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系列创新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展多节段脊柱肿瘤整块切除、多轴向组配式抗感染半骨盆假体及骨关节缺损精细化重建技术等应用研究,在骨肿瘤假体设计、大段异体骨移植及计算机导航辅助骨肿瘤切除重建等技术领域造诣深厚,同时还积极开展新型低弹钛合金骨科植入物、多孔钛合金骨科产品(股骨头支撑棒、椎间融合器等)和金属植入物表面改性等方面的转化医学研究。 
  • 100266
    18:03
         唐康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德国、美国等多个国家著名运动医学中心担任住院总医师、高级研究员和访问教授2年余,长期从事运动创伤、肩肘及足踝外科的基础与临床工作,门诊超过15000人次/年,个人手术超过1000台次/年,居亚洲及中国同行前列,目前是亚洲及国内肩肘与足踝外科两个骨科亚专业的学术领头人之一。申请人一直以肩肘与足踝外科为临床特色,以肌腱病和肌腱损伤为研究重点,围绕临床问题开展相关研究。从力学-生物学偶联机制着手,以力学-生物信号转导为突破口,探讨机械牵伸对肌腱细胞和肌腱干细胞(TSCs,tendon stem cells)的生物学行为作用,阐明肌腱病的发病机制;建立了系列肌腱病和肌腱损伤修复的治疗新方法。围绕国人肩关节解剖特点,建立国人肩关节骨性结构数据库,研制出适合国人解剖特点的新型肩关节假体和各种治疗新手段;针对现有足踝手术并发症多的问题,探讨并建立了系列足踝外科微创手术方法,在国际国内获得广泛推广。    主持国家、军队、省部级及相关课题12项,在Am J Sports Med等国外《SCI》收录期刊杂志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和通迅作者15篇。发表中文论文145篇;被《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118 篇,第一和通讯作者论文58 篇,其中,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特邀述评5篇。主编、副主编、参编出版专著12部。每年在重要的国际及国内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30次左右。招收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2名,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件和实用新型专利12件。主要学术任职亚太足踝外科协会(APSFAS)  秘书长亚洲肩关节协会(ASA)  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  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上肢学组  副组长中国肩肘外科协作组  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全国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  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综合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中国肩肘外科协作组肩肘外科医师培训中心  主任解放军骨科专业委员会足踝外科学组  组长国际膝关节、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协会(ISAKOS)  常务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骨科内镜委员会  委员解放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关节镜及运动医学分会  常务委员重庆市骨科专业委员会足踝外科学组  组长《The Journal of Foot & Ankle Surgery – India & APSFAS》  共同主编《SMARTT》杂志  编委《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杂志  审稿人《Foot & Ankle International》杂志  审稿人《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杂志  审稿人《Arthroscopy》杂志  审稿人
  • 100265
    17:47
     刘  勇,华中科技大学协和医院西区创伤外科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现代医院》湖北采编部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特邀编委。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威尔逊亲王医院矫形外科及创伤学进修培训中心学习,2007年在澳大利亚Alexandra医院脊柱外科学习。在骨与关节创伤、骨质疏松防治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目前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承担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参编«微创脊柱外科学»、«骨坏死学»等骨科专著3部。
  • 100264
    17:43
     陈云苏,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上海医学会会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关节学组委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委员。从事创伤骨科和关节外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十余年,2001年赴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院进修成人关节外科。擅长各种髋、膝、肩关节疾病的诊治及髋、膝关节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目前承担“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步态分析”研究的项目负责人,主编关节外科专著《人工髋关节外科学——从初次置换到翻修手术》,参加编写骨科专著6本。 
  • 100263
    17:40
               张西峰,解放军总医院骨科 副主任医师    师从我国著名骨科前辈朱盛修和张伯勋教授,获得卢世璧院士和王继芳教授的悉心指教,1997年获博士学位。从事矫形骨科临床及科研工作26年。从1986年毕业开始即从事综合骨科专业,2002年301医院骨科按照亚专科分科,开始从事脊柱外科专业。经过数二十年的努力工作和学习,掌握了脊柱外科做复杂和尖端的手术方法。比如脊柱侧弯矫正手术、脊柱畸形的矫形手术、高位脊柱结核手术、上颈椎疾病的手术。在从事常规各种疑难脊柱疾病手术治疗的同时,从2002年开始脊柱结核、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感染、脊柱肿瘤的微创治疗实践。提出了脊柱结核系列的微创治疗理论、概念和方法,受到同行的关注。2003年跟随美国的ANTONY YEUNG医生学习、引进、改良、推广经皮内窥镜技术,为内窥镜理论和技术在中国骨科的应用做出了努力。目前已经完成1260例手术,成为国内完成该术式最多的医生。2008年开展了脊柱感染、脊柱不稳、退行性脊柱疾病的侧方融合手术手术和经皮内固定手术,受到美国原创医生的赞誉。成是我们国家在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努力工作,爱护患者。利用互联网与患者建立了良好的联系,使术后的患者获得了及时的康复指导。国内最大的医患沟通网站——“好大夫”网站上,在椎间盘突出症疾病方面点击率最高。具有良好的患者信用度。    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培养年轻医生。作为国内最大的医生沟通网站——“丁香园”网站骨科版的版主之一。康复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的微创脊柱外科学组的委员。脊柱结核学组的委员。2011年参加20余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微创脊柱外科学术圈内有“南周北张”之说,在国内微创脊柱外科界有较高的地位。微创脊柱外科的定义: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意味着在一定医疗风险下避免大切口,采用微小切口或穿刺通道,运用特殊的器械和装置,在影像仪器监视下或导航技术引导下,从正常的解剖结构到达病变处,使用各种微型的手动或电动器械和器材,在可视条件下完成整个手术过程,以达到比传统或标准的脊柱手术切口小、组织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精确度高、效果肯定、术后功能恢复快为目的。微创脊柱外科的定位和意义:微创脊柱外科是介于保守治疗和开放手术之间的一片带开发的广泛的区域。安全性高、创伤小、康复快,注定微创手术成为广大患者选择方法。微创脊柱外科也是需要开放手术治疗脊柱疾病患者的首选目标。作为发展最快的专业,微创脊柱外科又是一个适合于开展日间手术的专业。从患者的角度讲,微创脊柱外科通过微小的手术降低了患者的痛苦,避免了广大公立医院完成的开放式大手术造成的巨大创伤。从管理角度讲,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在不增加床位的前提下,通过加快周转,提高医院的效率。在不增加投入的前提下,解决了更多患者痛苦的问题,提高了社会效益。举例说明:脊柱外科和微创脊柱外科良好的发展前景。
  • 100262
    17:08
          付中国,男,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创伤科付中国主任医师,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医学部,1984年9月至1990年7月工作于吉林大学医学部第三临床医学院手外科中心,1990年8月至今工作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创伤科;多次参加瑞士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组织)在欧美等国举办的创伤骨科高级研修班。    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骨科研修骨与关节损伤,系统受训于美国Arthrex关节镜中心肩关节镜技术,以及在美国ZIMMER学院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医学院接受肩关节损伤关节假体置换术高级班培训教育。是国内肩关节假体置换手术年均30台以上的专家。同时,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痉挛性瘫痪手术治疗累计2000余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着较好的成绩。临床专长为创伤骨科专业,特别是肩肘外科和复杂创伤的救治与功能重建,具备资深创伤骨科医生的经历。多年以来通过在创伤学组与国内创伤医师精英团队的交流与学习,以及自身的美术素描功底,更加直接地与同行沟通,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社会兼职:现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第六届委员会    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骨科工作指导委员会    委员第一届中国肩肘外科协作组委员会    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创伤骨科学组    委员北京大学交通医学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临床急诊与重症医学工作委员会    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骨关节病专家会诊中心专家北京市西城区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    成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常务编委《中华外科杂志》 、《中华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杂志》聘请专家  

页面

推荐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病例
暂无信息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