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专业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园地-骨科人文
  • 104758
    13:53
       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公布国际首个青少年脊柱健康大样本调查结果。研究结果揭示,在上海,青少年人群的颈肩痛的患病率为41.1%,平板电脑等新兴电子阅读设备的“超时使用”成为影响脊柱健康的“罪魁祸首”。    使用台式电脑患病率较低    颈肩痛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越来越低龄化,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成了“电脑脖”。在通常的认知中,和颈肩痛关系最密切的就是“打游戏、看电视”。不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赵庆华医生领衔的研究小组的调查结果却颠覆了这个传统认识。    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传统电脑和看电视与颈肩痛并没有明显联系。台式电脑使用者相对于笔记本使用者有更低的患病率,研究人员猜测这可能跟台式电脑的位置摆放更舒适有关。被发现与颈肩痛有显著相关性的是近几年来青少年们的“新宠”——平板电脑。    赵庆华医生介绍,大多数人使用平板电脑时的身体姿势都违反了颈椎的正常生理曲线,这种情况和阅读类似,而从某种角度来说,使用平板电脑促发颈肩痛的可能性更高于阅读。因为使用平板电脑时需要一只手来触摸屏幕,这个动作造成了两侧肩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受力也不均,对颈椎的不良刺激更大。    学习压力也是关键因素    学习压力是另一个导致颈肩痛的“罪魁祸首”。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研究小组调查结果显示,颈肩痛的发病率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明显上升,高三学生成为颈肩痛的高发人群——他们面临着高考,承受的学习压力更大。而女生发作肩颈痛的概率高于男生也从侧面证明了心理压力对颈肩痛的影响,因为女性往往对压力更为敏感。    学习压力对颈肩痛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学业负担较轻的国家,其青少年颈肩痛发病率要远低于中国。如荷兰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其青少年发生颈肩痛的概率仅为11.5%。    研究小组特别指出,精神压力已经被证实对青少年的颈肩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除此之外,运动损伤、不适当的课桌椅高度、睡眠不足、家族史和主动(被动)吸烟也被证明和颈肩痛有关。    据悉,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赵庆华医生带领的研究小组所著关于上海青少年的颈肩、腰腿痛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成果最新发表在国际综合学术杂志《PLoSone》及国际权威脊柱外科杂志《Spine》。此项研究是国际上首次基于正常青少年人群中大宗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
  • 104754
    10:31
      这次先说说他们的医生培训吧,上篇我介绍了病房里面有student、 intern、 resident和consultant。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细分,我分别咨询了student和resident,对这两个层次有了相对的了解,今天先详细介绍一下student和intern。两种方式可获得澳洲医学学位  他们这里有两种方式可以获得医学学位。一种是在flinders大学,先获得相关理工科Bachelor学位,再读四年获得医学学位。所以在我们病房的两个student,一个叫courtney,萝莉型女生,估计是一路读上来的,另外一个叫Belinda,纯属大妈型了;另一种是在Adelaide大学,学习六年获得医学学位,这种不是特别了解。  这里的student基本都是flinders大学的,由于学校要保证实习质量,导致现在澳洲医院的student不够用,所以在纷纷联系海外实习,这也是我们这里交流学生的原因之一。在他们进入grade 3的时候就开始为期1年的rotation,然后再开始1年的intern生涯。简单来说,当student比较简单,不用管病人,可以在病房、门诊和手术室相对比较自由的选择。但作为intern主要精力就放在病房的处理病人上面了。  这样就完成了4年的医学生涯,获得了医学学位,但这个学位跟我们这边的硕博士不同,具体也是我写到这里才意识到没有弄清楚,有机会再问问吧。当然拿到医学毕业文凭以后,就可以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记得他们之前就有4年的undergraduate生拿到相关文凭了,像Belinda是直接工作了很多年然后再来学习的。迈入会诊医生行列便可在澳洲可多点执业  如果他们还有兴趣在医学上继续发展,就开始了他们的resident生涯,据印度尼西亚的那位朋友告诉我,resident又有三个等级,分别为service resident,trainee(SAT:surgical advance training)和senior resident(fellow)。在这一阶段,一般是3-4年的service resident,这一期是所有科室都要轮转的,然后进行training。澳洲骨科医生培训是最难的,他不由医学院也不由医院负责,而是由Royal Australian College of Surgeons (澳大利亚皇家外科学院,简称RACS)负责,这一阶段至少是5年,但已经进入专科了,然后就进入1年的fellow阶段,只有完成这些,他们才能成为骨科医生。  当然要进入consultant阶段可能要当很久的fellow。但一旦进入consultant,基本上就是多点执业医生了,你可以同时在几家医院执业看病,定期去某个医院看门诊和开刀就是了。所以morning meeting总能看到些陌生面孔,还有病人清单上面的BOSS一栏总有些无法对应上的名字,这应该就是多点执业的结果了。查房基本由住院医师带领医学生指挥实习生搞定  他们查房程序完全跟我们完全不同,morning meeting就把片子、医嘱什么的都弄完了,只是稍微去看看病人,consultant都只是一周查房一次,别说professor了,基本是resident带着student指挥intern搞定。  查房也就是how are you feeling? Can I check you wound? Your gauze is dry, good. Can you move your finger? Fantastic!我跟了4次查房,就看到他们跟一个病人稍微讲的久了一点。那个病人是股骨颈骨折合并肺部感染,因此得把肺部感染控制好、停用10天抗生素之后做髋关节穿刺抽液检查,确认髋部不会感染才考虑手术,这段时间大约也就不到10min,所以查房对他们来说还是很简单的事情。  也正因为他们查房比较简单,因此intern向resident汇报病情的时候是又快又急,生怕别人听到一样。再加上我习惯了以片子去对应病人,基本上不了解这些病人的情况,所以我基本听不到、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门诊多为复查病人诊疗程序更为人性化  我待得最多的是门诊,这是因为在门诊我很方便看病人病历,即使没看到也可以在计算机上面看到X片。因此知道病人的问题和要如何处理,医生和病人交流的时候基本上语速也会稍微慢一点,这就好理解多了。  在门诊最大的感受是首诊病人很少,基本上都是来复查的,每次门诊结束医生都会给病人预约好下次会诊时间,病人离开门诊时候再交给护士,护士也会定时提醒病人前来复诊,直到医生在那张小纸条上面写上discharge。失访在他们这里很少见,因为FMC是公立医院,病人在预约时间点来公立医院就诊是免费的。  他们一般4点半就结束门诊了,往往4点左右就会看完。下午护士就会把第二天要来的病人病历放在医生值班室,这时候resident就会看看病历,看是否需要复查X片,这样第二天病人一来就先去照X片然后在由医生诊治,而不是我们这里先看医生开片子,折腾2个小时回来复诊医生。南澳医院保管病人所有门诊和住院病历方便随访  在门诊和病房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他们的病例资料如此齐全,医院负责保管病历(包括门诊和住院病历),所有的数据都可查询到,有一天我们的consultant就在一个病人病历上发现了自己在1999年“稚气未脱”的签名。而且一查病历号(似乎也是住院号),以前所有的影像数据都会出现在里面,哪怕是10年前。起码南澳都是采用同一系统,想想我们这边的地方特色,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中国的随访总是这么困难了。医生在准备第二天的手术系统里看到第二天共有3台手术:半月板破裂的关节镜、足部清创、colles骨折+pilion骨折这是一名病人的资料
  • 104723
    15:19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近日正式发出通知,确定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肿瘤科、感染病科、风湿免疫科、运动医学科、老年病科、急诊医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共7个专科为2013-2014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至此,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达25个,总数居湖南省医院之首,居全国医院前列。   在卫生部启动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审遴选活动中,湘雅医院逐年收获颇丰:2010年,湘雅医院骨科、重症医学科、病理学、专科护理、麻醉学科共5个专科跻身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1年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口腔颌面外科专业)、中西医结合脑病专科共6个专科获评;2012年,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肾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烧伤外科、皮肤科共7个专科入选。   2013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活动,湘雅医院共有7个专科入选,湘雅二医院共有5个专科入选,湘雅三医院共有4个专科入选,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有1个专科入选,湘雅医院托管医院——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有1个专科入选。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国家卫生部)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组织专家评估产生,是具有医疗能力强、医疗质量高、管理规范等特点的医疗专科,在临床医疗服务体系中居于技术核心地位,是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基地。
  • 104722
    15:14
        这段时间和朋友吃饭,只要谈及我是医学院老师,他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问两个问题:医学生很苦吧?医患关系很严重吧?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说学生从一月开始6号、8号、10号、13号、15号…都有考试,但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却不知如何作答。  辞旧迎新,伴随着是各行各业的年终盘点。谈及各类2013年的医患关系报道,我们看到很多这样触目惊心的字眼:极度紧张、战场医院、暴力升级、危险行业、水火不容……但是医患关系是否真的如此严重?  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八名国内知名医院的医学从业者们,以求较为客观地还原医患事实的真相。应本人要求,部分受访者用了化名。我想这篇周记或许没有太多正能量,只是讲事实,但是也只有面对事实,才能寻求改变。  孙清磊:医学生,大五,毕业后去上海仁济医院眼科轮转。  小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大五学生,今年一月份开始在仁济医院实习,现在轮转到儿童医学中心的神经内科。小孙说今年一年听说过很多媒体报道的医患矛盾,印象比较深刻是温岭王云杰医师事件,让他很震惊。实习以来,他也经历过医患矛盾,是他们一个老师在神经内科急诊看病时,一个病人因为医保和自费的问题对这位医生进行了殴打,最后导致医生的胸膛出血,关于这件事,小孙曾愤怒地写下博文《殇》。一年之中他也经历过医患的温情,最感动的是在心内科实习时有一位老奶奶,感谢于他的细心照顾,给他写了感谢信。在小孙看来,医患矛盾最多的科室是急诊和儿科。在谈到心中的医学梦时,小孙略有迟疑,他说:“还是会坚持做医生,但是以后会更多注意医患之间的沟通,注意措辞,让医患之间的纠纷尽量避免。”  胡芳:《医学界》编辑,参与《医学界》公开信“行医安全和尊严”发起  胡芳看来,2013年的医患关系较往年持平,为什么公众普遍反映医患关系恶化,主要的原因在于资讯的发展。胡芳说13年的医患纠纷对很多的医生确实有很大影响,在温岭王云杰医生事件发生后,《医学界》网站联合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海东方医院教授胡海等十名医生第一时间发起了《请保障我们的行医安全和尊严!》的公开信。在信中他们呼吁:要求依法处理医院暴力的肇事者、善待医院暴力事件中的受害者、要求推行全国的医院暴力零容忍运动等。这次活动得到了全国三千余医护人员的联名联署,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是在前行的道路还是很长……  小伟(化名),浙江某三甲医院颌面外科医生,工作第二年。  讲起医患之间的纠纷,小伟非常地气愤,说虽然自身经历的医患纠纷不多,但是工作以来听说了很多的医患矛盾,哈医大的王浩事件,王云杰事件等一次次冲击他的学医信念。小伟说他今年自己也帮忙学校进行医学生的招生,这两年来非常难招,好生源流失严重,本科毕业生转行的也很多。最后问到有没有后悔学医时,小伟毫不犹豫地说后悔,现在的他对前途有些迷茫,可能会转行。  杨远帆,北京协和医学院2006级学生,今年毕业。  小杨说他2013年他听到了很多媒体很多关于医患关系的报道,印象最深刻的是温岭事件。谈及自身实习,也经历过一些医患纠纷,最严重的一次是某科室病人家属叫来医闹将医生堵在门口。但医患关系大多数还是和谐的。他没有后悔自己选择医学这条道路,他很喜欢医学,将来决定选择神经外科。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会努力地将心比心。  小天(男),浙江某县级二甲医院呼吸内科医生,工作第二年。  小天说工作以后听说过很多的医患矛盾,自己的病人有时也会无理无脑,最夸张的一次几个病人喝醉酒了把放射科给砸了,不过大多数病人还是通情达理的,小天说自己有些后悔学医,不过还是会先做着,不会改行,期待将来会有所改变。  陶叶婷:上海新华医院内科医生,住院规范化培训第一年。  小陶说工作以来经历过的医患关系最严重的是吵闹吧,医患温情关系也有,不过也是比较少。她没有后悔学医,她觉得医患之间的沟通很重要,其实很多的纠纷都能够避免的。  赵庆华:男,医学博士,上海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  2013年是赵医生工作的第七年,赵医生说去年一年在网络上听说过很多的医患纠纷,不过就自己而言,经历的较少,很高兴的是还收到过病人的表扬信。在他看来可能儿科、急诊科的矛盾会多一些。当问到是否后悔学医时,赵医生笑了,他说没有的事。他希望的是我们每位医患都能够客观看待每个事情,寻求改变。  汪慧,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副主任医师,从医28年。  汪医生说去年没有经历过医患纠纷,只有一些正常的小闹,没有像媒体描述地那么严重。从医这么久,去想是否后悔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王医生的女儿也是学医的,她说当初其实挺反对的,倒不是因为医患关系,而是觉得学医太苦了,不过最终还是尊重女儿的选择。  除了上面的八名医学从业者,我也陆陆续续采访了其他一些医生、护士、医学生等。综合大家的意见,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医患之间的矛盾冲突有,但是是少数的,极端好和极端坏的病人是很少的,大多数病人就是寻常问诊和治病。  二、不同科室和不同医院的医患纠纷相差很大,儿科、急诊科等因为科室的特殊性可能纠纷会相对多一点。  三、医患之间的矛盾对医生从业者影响最大的是刚开始工作的医生,因为初入行业的经济、家庭等各方面压力,可能会对从医信念产生动摇。  这儿就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2013年原本并不普遍的医患纠纷会让人感觉无处不在呢?这很大程度就是拜我们媒体所赐。当问及大多数医生以及身边的朋友,为什么会觉得医患关系这么严重时,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网上看到的啊。”  从2011年的“八毛门”的事件到去年“保温箱烤焦婴儿”,部分媒体和网友充分发挥了“唯恐天下不乱”的精神,将标题党进行到底,努力地激发广大毫无医学常识的普通市民的仇医情绪。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二月,网上在纷纷扰扰地传播郑州一名10岁女孩在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做阑尾炎切除手术时子宫一并被切,但经核实,该消息也是失实的。  2013年,网络进一步如火如荼地发展,微博的普及,微信的开始,传媒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现代的网络传播环境很容易使大众受到“沉默的螺旋”影响,并对网络极端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要注意一下论坛里那些对医护人员诛笔伐的帖子,我们就会发现,一开始总是一两个人发出“医生很坏”的评论,继而有人回帖,有赞成,有反对,若反对之声较少,就会瞬间淹没在一大片赞同声中,随后跟贴的人越来越多,且“赞同”的意见越来越统一,最终演变成众口一词,“群起而攻之”的局面。  你或许会说,医生也可以上网反驳啊?医生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啊?但是“真正的医生,白天忙了一整天,晚上有时间不会再网上娱乐,有时间宁愿多休息一会陪陪家人,或者看看最新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讨论。他们可能悲愤,但是他们第二天还是一如既往的要迎接新的病人,实现他们的医学誓言和梦想。 而社会上对他们的恨,嘲弄愈演愈烈。 ”注1  虽然医患之间的矛盾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普遍,但是 2013年的一些严重的医患冲突仍然刺痛我们的心,9月23日,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三护士被打成重伤,10月25日,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前患者袭击,造成1死2伤……  让我们稍有心安的是12月份,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司法部等11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维护医疗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自2013年12月起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行动,效果正在慢慢凸显。  在新的2014年,我们仍然期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我们仍然期待有良知的媒体的客观报道,我们仍然期待公共医学素养的普及,我们仍然期待医学人文教育的深化,我们仍然期待一个安全合理的就医环境。在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医患关系被无限放大的现实条件下,我们仍然期待能够坚持最初的梦想,奔走在行医的道路。  这张去年在网络很流传的一张照片,苏格兰医生梅藤更查房时与中国小患者行礼,一老一小,一医一患相敬相亲。这一温馨场景表达了患者把健康乃至生命都托付给医生的感激,也体现了医生对病人尊重和关爱。医患之间共同的敌人是病患,他们永远不应该是对立面。一百多年前的他们让我们陷入深思。
  • 104720
    14:57
       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子君)自2011年开始实施医师多点执业以来,全市已有1800多名公立医院的医生登记注册进行多点执业。北京商报记者昨日从市卫生局获悉,北京将继续推动医师多点执业,给予医生“自由身”,未来还将鼓励有资质的医生自己开诊所。  据了解,《北京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试行)》于2011年3月1日起实施,根据规定,符合条件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经注册,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2-3个医疗机构依法开展诊疗活动。同时,北京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京18条”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医务人员在政府办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经粗略统计,全市目前有1800余名公立医院医师登记注册了多点执业,人数范围在全国是最大的。  事实上,医师多点执业,不仅可以让医生成为“自由人”,不受体制的束缚,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医患供求不平衡的矛盾。解决看病难的问题。不过,从个别省份开始试点至今,医师多点执业一直是“叫好不叫座”。北京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营医院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自己所在的医院已经与二十多名公立医院的医生有过接触,但由于医院不放人,有好几张申请表被压在了医院的医务处。  市卫生局副局长钟东波说,医生多点执业涉及到三个权利,即医生自主执业权、医院的用人自主权,以及政府的监管权,未来需要将三个权利进行合理界定。
  • 104708
    11:48
           我目前主要在的地方是flinders medical centre(FMC),我的老师Master Jegan教授主要有两个手术点flinders primitive hospital(FPH)和Repatriation General hospital(RGH)。FMC基本就是创伤中心,如果发现有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话就会转送RGH,他们只有周一有骨肿瘤门诊。    总得来说,大家会认为国外医生人员较少,应该比我们更加繁忙。恰恰相反,他们分工特别明确,绝对不需要像我们这样临床、教学、科研身兼数职,也不要求您“青春少年是样样的红”。就骨科来说。就我目前所了解的情况,创伤病区两个病房,并不像我们这样门口挂着牌子《骨科X病区》,仅仅是墙上一直指路牌“WARD 5C”和"WARD 5D",一共28张床,分为4人间和单人间。医生中有医学student 2名、医学intern 3名、resident和consultant数名(其中resident和consultant都分数级,我还没有完全搞清,搞清楚了再向大家介绍),physicaltherapist和学生数名,(这些数名加起来应该有10-15名,因为有轮转现象,所以问主任秘书她也只能给我大概数量),professor1名(就是我的sponsorJegan),与临床相关的研究人员4名,其中有专管教育的Donald,主要管临床研究的Karthanira,介于医生和护士之间管病人随访的Cherly以及Cherly的手下Nicole,护士的数量据说将近40(我不知道问谁合适,听房东说的),还有经常巡逻的保安人员。因此基本上8am-16.30pm任何时间任何病床或者任何病人都有至少一个医院相关人员陪着,经常可以看到有穿着医院制服的人陪着病人四处活动。由此可见充足的人员才是做到以病人为中心的关键,不能总指望人们去满负荷运作去为人民服务,以道德的力量去要求人们做不实际的事情是不可行的。就像在这边坐公共汽车,司机经常就在station休息休息,一个是为了以防车开快了提前到站使人们赶不上车,另一个也是让司机可以休息休息。    这边的查房制度也和我们的完全不同,电视上和我们这里总是每天教授领着一大帮人去查房,亲切的询问病人情况,体查、阅片然后做出重要指示,这边完全不同。8点开始morningmeeting,所有医生、所有学生和手术室相关人员坐在一起。首先看今天要做什么手术,主刀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给出建议,然后确定手术,手术室护士安排好她就撤退了。然后就大家一起检阅昨天做的手术的片子,提出对术者的建议,之后是病房疑难病人、门诊疑难病人的阅片讨论,期间就把拟定的手术计划和医嘱全部安排完了。5天内有1天让student花7-10分钟来讲病例报告或者是临床audit,周五是固定的student发表临床audit,时间每人10min,一般都是3人,大家可以根据这个提问,如果consultant觉得audit主意不错就可以继续深入从事真正的临床研究。以上所述的基本上就是morning meeting的内容。然后大家就分头从事了,基本上就两个resident查房,查房也没有比较简单,问问情况,看看敷料,稍微解释下病情就结束了。阅片和医嘱的内容在morning meeting就弄完了,主要的交流都是由intern和在门诊就完成了。    这里跟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医生们对手术兴趣不大,对门诊兴趣更大,当然可能也和科室安排有关。他们一天门诊加起来也不到40人,而且大部份是复查的病人,新病人我看了5天门诊基本上不到10个,可能创伤中心都是从急诊收病人吧。门诊一般9点开始下午4点半结束,有时只有半天门诊,那样病人只有15-20个。但是你知道有多少医生在这里吗,一般有3-4个resident,1-2个consultant在门诊,intern肯定在病房,但student也喜欢往这里跑,这里似乎也没有我们这样的主治医生号和教授号,大家一个个把病历本摆在那里,我看完这个就拿下一个。resident有疑问就直接问consultant,consultant决定是自己亲自去看还是仅仅告诉他要如何处理。当我告诉他们我作为主治医生,就我一个人,一般一上午要看40-50个病人,他们第一反应是你能够跟病人交流多久,第二反应才是不可思议。外科医生应该是手术医生啊,很可惜,手术室的人很少,仅仅只有1、2个人,难怪student一进去就可以上台,也许就是因为人员短缺吧。一台colles骨折+pilion骨折,从头到尾就consultant+resident做,何况这个consultant基本上是病房的老大,因为真老大Jegan似乎一周只来一次。
  • 104692
    11:05
    1、“狼”会来很多,上天入地的分化格局难避免2013年,私募股权、风险投资、上市药企、产业资本、外资医疗及刘永好、冯仑等人,出于渠道建立、寻找洼地、投资回报、抢占医疗八万亿市场份额等目的,都轮番对民营医疗暗送秋波,纷纷示好、关注、投资民营医疗,特别是高端与大型的民营医疗。这些资本大佬和实力机构的介入,无疑将大大提升民营医疗的品质与地位,改变目前民营医疗层次低、结构散、市场乱的弱势格局,使民营医疗的技术、品质与规模状况明显改变、正能量明显增强,包括民营医疗航母级别的医院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民营医疗行业原本就存在的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分化格局,将进一步演进为上天入地般的大分化与大改组的优胜劣汰,优质并有公信力的民营医院会上市,而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民营医院,将逐渐在惨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2014年,注定是民营医院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2、福建系能不能继续成为民营医院的领头羊存在变数在总数超过万家的民营医疗行业,福建系占据着85%的市场数额。我们一方面无法忘怀其为打破建国以来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所建立的历史功勋,一方面则对这个最先进入者的庞大团体,其未来能否继续成为民营医院的领头羊感到深深的忧虑。不久前,《2012中国民营医院竞争力百强排行》新鲜出炉,福建系所占份额只有5%左右(其中深圳博爱集团又占了三家)。我们不能说这个排行榜是民营医院发展的唯一标志,但其确有一定的风向标的作用。它透视出福建医疗的低端与规模,它也检验着福建医疗的成色与层次。如果福建医疗不能迅速扭转这一局面,必将逐步丧失市场的话语权和应有的市场地位。3、四个“阀门”的打开程度,将决定民营医院的发展步伐这四个阀门是:观念阀门、资金阀门、人才阀门、创新与特色阀门。尽管民营医院原有的、高成本的运营模式,还有一定的惯性运行空间,但临近谢幕的色彩已经十分浓重。如果我们没有观念的更新与思维,没有资本运作的崭新模式,没有人才引进、培养与留住的先进方法,没有与医疗本质和患者需求接轨的创新运营与特色,亏损、维持和缓慢发展,将是2014年诸多民营医院发展的主旋律。也就是说,观念阀门、资金阀门、人才阀门和创新与特色阀门,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和左右着民营医院发展的速率与步伐,民营医疗从八路军到正规军的转变迫在眉睫、势在必行。4、发展的标杆与商业模式依然很难确定民营医院下一步的发展,到底是否存在可以赶超的标杆?和睦家的模式是标杆?还是百强的模式是标杆?应该说都很难确定,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多年来,以福建医疗为代表的民营医院,客观上已经探索出专科连锁的发展道路,但这个道路的内涵建设与品质等,都存在着严重的漏风现象,徒有其表的成分很多,以至于我们尽管在专科建设上是对公立医院拾遗补缺,可我们依旧没有在诸多公立医院并不重视的专科领域,发展成为国内不可替代的、公认的领头羊,这与我们“快速赚钱”、不重视专科建设、学术发展与技术平台搭建的短视思维与行为关系重大。我们必须在未来转变这一观念,以将专科医院做到极致为最终目标。5、产业拓展是继续跑马圈地,还是谋定后动面临抉择跑马圈地意味着我们将继续用自有资金或联合资金扩建新的医院,但在“狼”来了、竞争环境改变了而我们对投资回报的预期却没有明显缩短的情况下,这种建立新医院的模式存在很高的、始料不及的风险,除非大大延长其投入回收周期并从起步阶段就正规化运作,这对观念、资金及运营管理水平的要求将明显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不断繁殖近亲结婚的同质化实体,不如踏踏实实把现有的医院经营好、上台阶。同时,资本之路如何拓展、嫁接以及向什么区域、什么领域进军,都是一个值得思索与探索的课题。其中,医保全国通用试点的扩大与趋势,应该成为决策者重要的决策参考;而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红利是否能真正到手,也是民营医院扩张之前必须考量的配置资源。6、中小公立医院的托管、收购是民营医疗发展的极佳选择随着政策大门的打开与市场的作用得到肯定,民营医疗有机会、有可能托管、参股、收购中小公立医院,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上市药企、产业资本已经开始在此抢占桥头堡。我们相信这是福建医疗继承包部队医院科室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而难得的发展机遇与机会点。公立医院的公信力、技术张力和品牌沉淀,加上民营医院锐利的运营能力,是个再好不过的偏正组合。7、经营模式的持续变革势在必行在民营医院的商业模式上,是继续走低端的专科连锁,还是做高端医院占据中心城市,并不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选择。因为二者面临的问题是共性的:医院经营模式。是继续忽悠来、宰干净的二元结构,还是转变为名医、产品开路、营销推动、客服粘度的PMS三角支撑,是民营医院真正回归医疗本质,并在经营模式上无法回避的必要抉择与势在必行的深刻变革,早变早主动。  8、老专科的机会所余不多,新专科有进入风险  由于有太多的民营医院拥挤在妇科、男科、小外科这个羊肠小道上,以至于这类同质化的医院很多在2013年运营的十分辛苦,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并不乐观,除非在科室建设上可以升级换代(如妇科扩展为妇产科)。同时,在骨科、耳鼻喉、皮肤这类老专科上,由于人群小并有率先进入的医院,所余下的市场机会已经十分有限;而老年、康复等政府号召进入的专科,则有着成功模式鲜见、经营利润较低、政策与关系配置要求较高等薄弱点,进入的风险相对较高。9、人才的流动潮在所难免无论是私募股权、风险投资,还是上市药企、产业资本,已经自觉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就是在以管人为主的医疗行业,他们的经验几乎为零。一方面要进入这个行业,一方面又缺少经验,那么可预期的结果就是:争夺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因而,我们预测民营医疗的人才争夺战,在2014年将会再起硝烟。因此,基层员工的培养,高管团队及高级技术人才的稳定,真正把人才当做比利润甚至顾客都重要的核心资产与核心竞争力,是各个医疗集团、医院在2014年一项非常重要的HR工作。10、以技术与服务为标志的经营与创新作用,会明显超过以传播为主的营销作用这是一个已经在不经意间发生的变化,只是这个变化在2014年将来的更加迅猛,转化的将更加彻底。因为高成本的运营不可持续;因为80后、90后正在成为医疗消费市场的主体,服务与体验的时代已经到来;因为政府放开医疗市场、太多的“大鳄”已经虎视眈眈;因为决定医院生死存亡的关键不是广告而是特色与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管理、资本、成本、人才等各个方面的专业化运营。
  • 104580
    09:15
    巴西环球卫视报道唐举玉教授断手移植脚踝手术    中国医生上CNN头条    中国医生成功实施断手移植脚踝手术,不仅中国网友大为惊奇,美国CNN电视台网站也在头条醒目位置予以报道。    CNN17日报道称,小伟在工作时不幸被切断手臂,医生将其移植至脚踝以保证供血。小伟一开始不知道还能否挽救失血数小时的右手。美国CNN电视台网站也在头条醒目位置予以报道    他一开始去了工厂附近的当地医院,医生表示无能为力。最后,湘雅医院的唐举玉教授告诉他,手臂能够治好。    唐举玉教授为小伟制定了分期手术挽救断肢的方案,即一期将断肢彻底清创后寄养于小腿,待患者寄养肢体成活、全身情况恢复良好后,再开展寄养肢体原位回植术。    CNN称,唐教授认为中国已经做过大约20例类似手术,但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只有个案记录。他自己曾在2004年将一位伤者的手臂寄养在腹部,那次手术同样获得成功。    CNN注意到,工厂为小伟支付了医疗费,共计30万元左右,大约相当于49400美元。 CNN电视台网站热议中国医生断手移植脚踝手术“这真真太疯狂了,怎么做到的?”@lajornada惊呼。“谁说亚洲人不会跳出常规思考?”@StanPat反问。@Sunfire:“中国医学干得好。”@kommander反讽媒体:“这是假的,是中国人的宣传战,像他这样的普通中国人只会等死,腐败政府不会拯救伤者。”@Mariette感叹美国医疗:“在美国,医疗服务是一件商品。而在其他国家,医疗就是医疗,是为了帮助别人,而不是大把大把地挣钱。”@WhackyWaco:“还好他没有参加奥巴马医保。”@Waleed Mohamed则调侃道:“沙特阿拉伯过去会把小偷的手给砍下来。我猜他们要是能捡回自己的手,应该飞去中国把手臂接回来。”@jman822:“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全球第一。我无法想象美国医生能做出同样的事情。医院会被保险公司烦死(如果这名伤者有保险的话),就算双方达成协议,那只断手早就救不回来了。另外,最后的账单妥妥地超过30万美元,然后伤者就等着一辈子还债吧。”延伸阅读:手“长”到了腿上,而且还“活”了过来  25岁的常德小伙小伟一个月前带着血肉模糊的断肢前来湘雅医院急救,医生制定了先寄养小腿再回植的方案。  12月16日,湘雅医院透露,该院手显微外科主任唐举玉教授率领其团队通过分期手术,成功将寄养于患者小腿上的右手回植于右前臂。  看着“失而复得”的右手,小伟开心地笑了。小伟再植的右手和移植的皮瓣如今均已成活,且创口愈合良好。  务工时断了右前臂  一个月前,25岁的常德伢子小伟在务工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右上肢不慎卷入钻床机,整个右手瞬间被机器完全离断,顿时血流如注。  “记得当时我都吓傻了,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努力平复心情、抑制恐惧的小伟,在工友的帮助下立马拾起断肢朝最近的医院飞奔而去。然而,当地医生看了小伟的伤情后直摇头,并告诉他右手是保不住了。“可我还这么年轻,如果右手缺失就等于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劳动能力。”满脸苦涩的小伟不甘心就此放弃,于是便火速赶往长沙求治。  伤后7小时,小伟终于抵达湘雅医院。经我国知名显微外科专家、湘雅医院骨科副主任兼手显微外科主任唐举玉教授仔细检查后发现,患者右上肢自前臂完全离断,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其不光有绞压还有撕脱,造成了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和血管、神经、肌腱撕脱缺损,尺桡骨暴露在外,伤情的确极为严重。  先寄养再回植可避免肌肉坏死  唐举玉教授介绍,此类断肢属于肢体离断领域最严重的一种,但所幸小伟的右手、腕关节、肘关节均未被破坏,而凭借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当前的综合实力,完全有希望为患者保住右手。此外,如果采用血管移植联合组合皮瓣移植桥接一期再植接活断肢,从技术层面来看也是可行的。  常温下断肢要在10个小时内恢复血供,因为如果缺血时间过长,断肢将无法再植。而此类断肢耐受缺血的时间则更短。经过反复论证,唐举玉教授为小伟制定了分期手术挽救断肢的方案,即一期将断肢彻底清创后寄养于小腿,待患者寄养肢体成活、全身情况恢复良好后,再开展寄养肢体原位回植术。  据悉,该方案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和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更为关键的是,由于断肢缺血时间的大大缩短,还可有效避免离体肢体内肌肉的缺血坏死,有望为断肢后期的功能恢复创造最好的条件。仅仅花费半个小时,唐举玉教授带领团队迅速帮助患者小伟成功恢复了断肢的血运。12月4日,由唐举玉教授等专家组成的手术团队历经9个小时,红润的右手终于顺利“回归”。  “断肢血液循环的重建、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后期的功能重建是寄养再植成功的三大要素。目前,手术的前期目标已经实现。”但唐举玉教授表示,让患者获得一只有感觉、运动功能超越假肢的手,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未来还需要通过功能康复锻炼和多次功能重建手术才能实现。“这就像盖房子一样,目前只是把主体建起来,未来还要进行内部装修。”  专家表示,该手术的成功充分体现了湘雅医院手显微外科在显微重建学科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释疑]  为什么寄养在小腿  断肢寄养再植较普通的断肢再植对技术要求更高,而开展此类手术不但需要具备过硬的显微外科技术和全面的手功能重建理念,还需要建设一支力量雄厚的学科团队。湘雅医院骨科副主任兼手显微外科主任唐举玉教授表示,20多年的手术经验积累,加上团队成员间的明确分工和团结协作,都是此次手术成功的保障。  唐举玉教授介绍,寄养可在腹部和腿部。寄养在小腿而不是腹部的原因是风险更小,同时可以避免血管重建,可减少手术步骤。血管重建可是个细活,既需要时间又需要质量,手术难度也大。
  • 101154
    16:13
       2013年11月7日-10日,为期四天的骨科学术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COA大会共有12827人注册,其中最瞩目的是20个国际专场,几乎涵盖了各大洲的著名学会组织。我全程参加了会议,并在国内和国际会场做了发言,这也是我第六次参加COA会议,感触良多。会议期间,我作为骨科在线关节委员会一员,有幸采访了 COA-AAOS(美国骨科医师学会),COA-H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ISOM(国际骨科与运动医学会)和 EFFORT(欧洲骨科与创伤联合会)的主席和著名学者。    在肩关节外科方面,国内多数医生在处理肩袖边对边缝合的时候,采取直接的间断缝合,而不是顺着纤维的走向进行后外至前内的边对边缝合;在缝合肩袖的时候,能够用单排铆钉解决的问题却用了双排铆钉固定,只因没有很好理解单双排的愈合原理和适应症;在肩袖关节面部分损伤(PASTA)时候多数束手无策或者过度干预,在需要缝合的需要采取经皮微创缝合技术,才不会造成过多副损伤;部分适合做半肩关节置换或反肩关节置换的肱骨近端骨折却做了内固定;部分需要做反肩关节置换的却做成全肩关节置换。    在膝关节方面,髌骨脱位过多采用韧带重建技术,而忽视了依据脱位情况采用内侧紧缩、外侧结构松解的阶梯治疗;忽略滑车发育不良的纠正,虽然滑车截骨技术难度要求极大;软骨修复技术的过渡化,在没有充分了解膝关节力线的情况下做髌骨的软骨修复(含移植),导致临床失效。在关节置换材料选择方面,金属对金属界面已经遭到淘汰,但却过多使用了陶瓷对陶瓷的界面,而忽视了陶瓷对陶瓷的存在问题和陶瓷对聚乙烯的优势;国外已经出现非骨水泥型的膝关节假体,双界面的全髋关节假体系统,陶瓷的膝关节假体,且时间已久,需要谨慎看待。COA的国际化越来越明显,而且COA的作用也是非常卓越的。但我们也发现了,国际会场的同声翻译不准确,会场交流提问并不热烈。COA要达到有效的学术交流的话,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不让新知识和技术从我们身旁流走,更不能让错误的知识和技术占据了我们的实践领域。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走出去,请进来”,但基本前提是我们要会沟通和传递。例如在EFFORT(欧洲骨科与创伤联合会)会场,能容下600人的大会场几乎剩下讲者和10几位听众,让精心准备的EFFORT学者大跌眼镜,可能是会场没有安排翻译,可能是题目太专业、太细了,可能是有更好的课程同时开始(并没有)。就像COA--HS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和COA-CCJR(现代关节置换概念)中的著名讲者提到的一样,骨科医生不仅要知道如何做手术,更重要的是在手术之前知道目前有什么假体,病人需要什么假体,要不一切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对患者造成损失。    我们且看这个经典的例子,德国骨科创伤学会(DGOU)主席Wolfram Mittelmeier的父亲,德国著名的关节外科医生,是关节置换界面材料领域的权威之一,他曾经在2002年的欧美骨科会议上明确呼吁金属对金属界面的缺点和临床经验。这里需要指出来的是,金属对金属界面在这之前已经有过使用高峰,但最终被证实是不良的界面,从而进入低谷。随着,所谓的技术进步在2000年开始逐渐上升,亚洲不甘落伍贡献了一个大的使用高峰,可惜最终还是被证实是失效的,甚至召回。结合自身的国外学习经验,理念和技术是实时更新的,我们的理念和技术还明显落后于国外同行(特指普遍情况),迫使我们需要通过各个渠道获取相关的知识,才能少走弯路,而不是通过单一的渠道提升自己素质,那么这样要么被引入一个极端,要么被忽悠。    最后,我们看到会议期间国内骨科同行认真积极参加会议,讲者们也能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会场反映良好。我们需要更好的发挥COA平台,提高我们自身的知识和技术,参与更多的学术活动,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 100627
    20:57
       导语:28日上午,浙江温岭市上百名医务人员聚众抗议医疗暴力。今年10月17日至27日,中国发生6起患者伤医事件,多位医护人员重伤甚至死亡。引发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暴力频发的原因错综复杂。而公众对医疗专业知识的匮乏,许多媒体对医生的扭曲报道,在一定程度确实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    六十秒读懂专题:中国媒体对医生的扭曲报道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而医生被媒体污名不仅由于媒体缺乏医学背景知识,还源于其先入为主、有罪推定的病态思维。他们在报道中采用“患者权益受到医院或者医生的侵害 ”的新闻叙事,为吸引眼球做出罔顾事实的虚假报道。媒体摆出审判者的姿态,对医生大肆口诛笔伐。但对医生污名化的报道模糊了医疗暴力的实质,使得官方得以从医者和患者的纠纷和公众视野中脱身。也无益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坏消息才是好新闻”,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认为中国媒体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    据中国医院协会的一项最新调查,中国每所医院平均每年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高达27次。医患关系的紧张状态,原因错综复杂。但医疗纠纷与医患冲突成时下社会热点,与媒体的强力介入不无关系,媒体在一个时期内集中讨论的问题往往构成社会舆论的中心议题,而人们往往把媒体报道的世界当做真实的世界,过度集中地报道医疗纠纷使人们在与医院或医生打交道时抱着敌对的态度,对加剧医患矛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 The Lancet) 于2010 年 8 月刊发《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Chinese doctors are under threat)一文剖析中国医生的处境,认为中国媒体对医生的扭曲报道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   “缝肛门”事件:助产士只是对痔疮做了处理,媒体混淆了“把肛门完全封闭”和“缝合(或结扎)肛门痔疮出血点”的区别    2010年7月23日深圳一名孕妇在凤凰医院顺产下男婴后,被丈夫发现肛门处被缝线了,丈夫怀疑助产士因索要红包不成伺机报复,遂向媒体报料。随后,诸如“产妇肛门被缝”、“助产士索要红包”等报道引起轩然大波。据多方调查的事实是,所谓“产妇肛门被缝”及红包等情况并不存在,助产士进行的“缝扎止血”手术,只是对痔疮做了处理。其实“缝肛门”事件在有医学常识的人看来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并不难调查清楚,但媒体为求耸动,有意混淆“把肛门完全封闭”和“缝合(或结扎)肛门痔疮出血点”的区别,做出罔顾事实的不客观乃至虚假报道。    “八毛门”事件:患儿确有先天性巨结肠需手术治疗,媒体先入为主指责医院过度医疗    2011年9月,某刚出生的婴儿无法正常排便,其就诊的深圳市儿童医院建议做造瘘手术,全部费用需10万元,而学医的父亲陈先生拒绝了手术,到另外一所医院仅开了0.8元的石蜡油,声称缓解了孩子症状。媒体以陈先生作为主要消息来源,大肆渲染其“受难经历”,社会舆论一边倒地指责医院过度医疗。而最终,婴儿被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并进行了手术治疗。陈先生的孩子的病情没有被耽搁,相关媒体也向医院致歉,但儿童医院多名患儿的家长受媒体对“八毛门”事件报道的影响,拒做手术,导致患儿病情恶化。   北大医院“非法行医案”:有医生执业资格而未取得开业执照行医的不属非法行医,媒体断章取义解读《执业医师法》    2006年初,北大医院心血管研究所研究员熊卓为在北大医院接受手术后死亡,医院的死亡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熊卓为家属将北大医院诉至法院,称其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过失。二审开庭前,央视“经济半小时”就此事进行了报道,报道中“纵容非法行医”、“草菅人命”等字眼迅速点燃了舆论对医院的强烈不满。其实北大医院是否有过错,是否涉案医生是否非法行医,涉及复杂的医学知识,应由专业机构鉴定,司法机关给出裁判。二审结果虽判北医败诉,但判决书并没有认定该院“非法行医”,可见有医生执业资格而未取得开业执照行医的不属非法行医,央视断章取义解读《执业医师法》。    绿茶饮料“尿检”:优秀的检验人员也无法分辨冒充尿样的茶水,媒体以有罪推定的“钓鱼”采访指控医生坑害患者    2012年7月29日,央视记者伪装成患者交给某医院检验科绿茶饮料进行尿检,而结果显示“尿液”中有白细胞、霉菌和杂菌。该尿检结果便成为媒体指控医院坑害患者的有力证据。其实,茶水当尿检不能证明仪器出错,仪器针对比较有特有指向的检验品来测试,并没有分辨送检物的能力。在现实医疗环境中,标本一般由患者本人采集、送检,而尿试纸的设计主要是考虑人体尿液的成分来测定所需要的项目。从医学角度说,任何优秀的检验人员也无法分辨冒充尿样的茶水。媒体在医学知识上栽了跟头,但其先入为主、有罪推定的“钓鱼”采访更病态。    哈尔滨“323伤害医务人员”:因“心生不满就杀人”本是典型“激情犯罪”,媒体为博眼球扯上"医患仇恨",激化矛盾    2012 年 3 月 23 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名17岁的少年持刀砍死一名27岁的实习医生,还造成三人受伤。当晚,有网站刊登新闻后附带“读完这篇新闻后的心情”调查,选择“高兴”者占总数的六成以上,被一些媒体解读成“医患仇恨”大肆报道。仅因“心生不满”就现杀气,在其他场合凶案同样会发生,是典型的“激情犯罪”,属于刑事案件,并不应该与医患矛盾扯上关系。而在报道当中去有意识地用吸引人眼球的方式确立一种仇恨,甚至鼓励一种仇恨,只会火上浇油,使医患矛盾更加激化。    滥用媒介话语权肆意进行“舆论审判”,报道医院医疗纠纷89例中,无权威鉴定就黑医生的达62例    纵然在人人可以发声的社交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话语权依然是一种宝贵资源。媒体的医疗报道常常决定舆论走向。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中美医患新闻报道比较研究:实务、效果与评价”中,学者庞慧敏曾采集2009年至2011年中国社会媒体报道医院医疗纠纷89例进行分析研究。医患纠纷中的孰是孰非本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中立的、权威的机构进行鉴定。而此89例医疗纠纷中,在权威专家鉴定意见之前就开始指责医生、同情患者的报道达62起,占69%。     对医生污名化的报道模糊了医疗暴力的实质,使得官方得以从医者和患者的纠纷和公众视野中脱身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公布的数据,中国公共卫生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排名第188(倒数第四)。中国的公立医院,年收入仅约10%的资金来自政府,其余90%的收入来自病人的自费和医疗保险。正是这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导致"看病难、看病贵"一直难以解决。而媒体集体陷入对医生污名化的报道中,不仅模糊了公众视线,混淆了真正的问题,使得官方得以从医者和患者的纠纷和公众视野中脱身,也无益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页面

推荐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病例
暂无信息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