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专业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园地-骨科人文
  • 127545
    10:51
    Ganz教授演示手术技巧如果问100个中国的外科医生为什么拿起手术刀?其答案有可能是生存,有可能是外科更能获得立竿见影拯救生命的效果,有可能是喜欢,有可能是天赋使然。2015年3月8日,在瑞士苏黎世大学附属医院,欧美医学界著名的"Reinhold Ganz论坛"举行。Ganz教授作为世界顶尖级的关节外科专家,尤其是他在非人工关节领域取得的无人可及的临床成就,所以该论坛以Ganz教授全名命名。这在世界医学领域是罕见的。来自美国骨科排名第一的Mayo Clinic(梅奥诊所)骨科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骨科医师协会主席 Bernard F. Morrey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做了一个小时的演讲:"如何平衡医生的付出和回报"。与Morrey教授贵宾晚宴上合影Morrey教授的主要内容是:1.领导的时间管理与手下的时间管理怎样契合。2.你的不同为人处事方法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后果。3.不要把工作目标订得超出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很多。4.最大的成就感的原动力来源于你自己本身。Ganz教授坐在第一排,听得非常仔细。Morrey教授和他是老同行兼老朋友了。Morrey教授讲完后,现场答疑的气氛很活跃。此时,Ganz教授拍了拍我, "你觉得Morrey教授讲得怎么样?"我说:"很好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啊。没想到他一个拿手术刀的还那么懂管理与心理。"Ganz教授微笑着对我说:"他漏掉了一点:他恰恰没有提到一个外科医生为什么拿起手术刀的最终源泉——兴趣。"刹那间,Ganz教授点燃了我的心灯。Ganz教授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恰恰就是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好奇心。一个又一个充满创造性思维的好奇心构筑起Ganz教授"兴趣"的蜂巢。Ganz教授的奇思妙想就像勤劳的小蜜蜂,不分昼夜不分春夏秋冬,采蜜采个志趣,采蜜采个高兴。Ganz教授的好奇心驱使他永远在不停地问着为什么。在髋关节外科领域,如何防止因手术造成股骨头坏死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医学难题。防止股骨头坏死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在既往医学教科书中,却将股骨头周围复杂的血管解剖搞错了,使所有术者视股骨头周围为手术"无人区"。迄今,甚至是在发达国家的关节外科医生,在拿起手术刀手术的那一刻依然会照本宣科因循守旧。什么?那么严谨的教科书关于股骨头周围血管解剖的诠释居然是错的。是的,这个错误的纠正者就是伟大的Ganz教授。上世纪90年代, Ganz教授以已全身心投入髋关节保髋手术研究领域,当他在对严重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患者施行"Colonna"手术即"关节囊成形术"时,术后效果却出现两个极端:好的特别好,没有并发症;坏的特别坏,即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统计显示,好的坏的各占50%。为什么会出现骨头缺血性坏死坏死呢?是不是因为术中将关节"脱位(将肌肉血管剥离)时,损伤了关键血管,导致血液循环被破坏?那么,为什么解剖书上没有标明股骨头周围血管到底是哪一支对营养股骨头再起关键作用呢?与Ganz教授在欧洲最古老的图书馆了解解剖历史此时,Ganz教授正在上医学院的大女儿要做毕业论文了。Ganz教授提出让女儿和自己一起攻克难关。他负责临床,女儿负责基础。即使女儿的毕业论文砸了锅颗粒无收,女儿也不会有怨言。女儿设计了"追溯股骨头周围血管分布血液循环机理研究"的课题。她想这个父亲怀疑有错的解剖书究竟错在哪里了?女儿是医学院里百里挑一的高材生,特别继承了父亲思维敏捷、果敢创新的品格。她一头扎进了医学解剖实验室,在福尔马林浸泡的人体标本中追根溯源。她往所有下肢,包括股骨头的血管(旋股内动脉深支)内灌注用油画颜料染色的乳胶液体,并将周围软组织去除,剥离出清晰的血管通道。并且用胶片相机将实验过程拍了很多清晰的彩色照片。Ganz教授惊叹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的女儿能够如此水到渠成。多少个不眠之夜,他反复琢磨推敲这些照片并得出结论:"Colonna"手术成败的最最关键就是一定要不伤害股骨头周围血管的血液循环。在手术的过程中,只要通过细致的解剖,保护好闭孔外肌,并将旋股内动脉深支连带其支持带从骨面上游离,便可以保证这条VIP血管的绝对安全。这看似简单的结论,确是几辈人血的代价和Ganz教授数年的心血换来的。迷雾终于拨开,过去解剖书中几乎是"恐吓"的"无人区"的结论迎刃而解。从此以后,经Ganz教授改良的"Colonna"手术,再没有一位患者发生股骨头坏死。她的女儿也因此篇论文对解剖学里程碑式的贡献,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神经内科医生。而这个里程碑是他们父女俩共同创造的。从2011年起,Ganz教授每年都来中国,将这项革命性技术的细节,一点一滴都传授给我们304医院张洪主任领导的保髋团队。Ganz教授手把手地教,我们认认真真地学,眼睛都不敢眨一下。中国的患者们是最幸福的!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团队没有见过一例因为手术技术而出现的股骨头坏死。今年来,张洪主任在我国也倡导并主持了一次又一次的保髋技术学习班,希望让我国越来越多的患者,也成为这项技术的直接受益者。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Ganz教授一遍一遍地对我说过,我拿起手术刀首先是我的兴趣,我纠正解剖书中对股骨头周围血管的认知错误也是因为我的兴趣使然。Ganz教授说,兴趣是多么伟大多么可爱多么神奇啊。我的兴趣就是我的灵感,我的内心,我的终极价值追求。可不是么,我恍然大悟,英文Interest(兴趣)作为名词解释是"兴趣,爱好;利害关系,利益;利息;趣味,感兴趣的事"。作为动词解释是"使产生兴趣;使参与,使加入;引起……的意愿;使产生关系"。看来"兴趣"的博大精深还真不是我原来想象得那么简单。"兴趣使然"还真地成就了这把手术刀。背景链接:2015年1月31日-2016年3月2日,304医院关节外科程徽赴瑞士访问学者一年。之前,他的漫长英文"标书"《髋关节手术的精确术前设计》,过五关斩六将,有幸作为全国范围内"海选"的五位中标者之一,获得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设立的"中国-瑞士科技合作项目(SSSTC)"的资金资助,赴瑞士伯尔尼大学医学院,师从国际顶尖级关节外科专家Ganz教授(欧洲髋关节协会主席)访问学者一年。精彩回顾:1.1.瑞士医生晚上9点后在干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IyNjk2MA==&mid=402572634&idx=4&sn=3ce3929ef45fe1ea4c3b945663c26a50&scene=23&srcid=0412R7CugtI141DUnJbsm2Hh#rd 2.瞧瞧瑞士医生咋喝“卡布奇诺”?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NjIyNjk2MA==&mid=402628314&idx=3&sn=cb003194d0ec1602e9982ee74c4d3251&scene=23&srcid=0412SQdR9padeNe5Cd79D220#rd
  • 127524
    14:26
    早年,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以“一个患者对医疗问题的人文思考”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一开场便赢得满堂彩——“谁都能得罪,医生不能得罪。如果没有医生,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但是我一直没想明白一个问题,动物界没有医生,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易教授谈了医生收入、红包、中西医结合等问题,语言诙谐又引人深思。医生VS农民易中天介绍,在数年前的一次活动上曾采访袁隆平院士,问他农学为什么不受重视,袁老说因为农民又累又穷。“现在我要问在座的医生一个问题——医生与农民相比怎么样?好?差不多?还是更差?”易中天的结论是:医生不如农民。累,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说穷呢?易中天说:“因为你们的合法收入不足以匹配你们的贡献。”但是在现行体制下,医生只能按级别领工资。“国外医学院的教授比文学院的教授待遇高很多,而在中国应该差不多。虽然我是文学院的教授,但是我赞成医学教授的待遇应该比我们高。”红包=心理治疗门诊费在累和穷方面,医生与农民几乎没有区别,但是“农民总不会被自己种的庄稼杀了吧?”医生却比农民承担了更多的不必要的风险。易中天认为,以上困境产生了两个问题:多开药和收红包。有一位著名医院的著名医生曾告诉他,医院有至少1/3的药物、检查和手术是可以不做的。之所以仍然去做,一是要保护自己,万一病人投诉,说程序做得不全,讲不清楚;二是因为收入低,只好开很多药,以获得提成。“这些行为都是被逼出来的嘛。因为最愿意送收红包的是患者,他们想掏钱买个保险。所以我代表患者呼吁:求求你们就收了吧,就当收取了一个心理治疗门诊费行不行?”不主张简单地中西医结合“如果说西医继承了科学精神,中医不妨继承人文情怀。”易中天认为,不能简单地主张中西医结合。他觉得应该各取所长、扬长避短。“比如出了车祸,送医院肯定是看西医,中医大夫号脉、拿药解决不了问题的。如果是慢性病,内分泌失调,我个人建议看中医。”应摒弃中西医之争,而互相吸取彼此的精髓。“我们要从西医吸取科学精神,不仅仅是治疗身体的问题,也是治疗思想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中国人几千年都是靠中医看病,说明中医作为一种技术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在演讲结束后,与会听众机智提问,易中天麻辣回应,太过瘾!1、曹操是不是医闹?听众:曹操把华佗杀了,您认为这是不是医闹?易中天:我们不知道历史上的动机,这其实是一个政治事件,很复杂。我认为不是医闹。2、有关医院文化建设听众:在目前的局面下,我们应该如何做医院文化建设?易中天:很多问题不是文化建设能解决的,比如你敢不敢提高门诊费?我也提不出很好的建议,你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吧。3、有关公费医疗听众:我是XX医院的医生,我感觉,只要不让病人在看病过程中掏钱,或者少掏钱,医患关系就会非常好……易中天:那让谁出钱?听众:政府或者保险公司。易中天:我反对公费医疗,虽然我也是公费医疗。因为只要公费了,他就会特别挑剔,非常不珍惜,开很多药给不享受公费医疗的亲戚吃。不付费,肯定会出一堆问题。当然,收费额度可以讨论,但是免费我反对,哪怕是保险公司出钱。4、有关中西医交叉开方听众:您觉得是否可以让中西医互开处方?易中天:好像要问卫生部(卫计委),如果他们统一了,我没意见。唱美声的可以唱民歌,唱民歌的也可以唱美声,只要他自己不别扭,前提是他能唱。画油画的可以画国画,画国画的也可以画油画,前提是能。但是医生不一样,医生万一把病人整出毛病来那就有问题了。所以拜托,如果你们想中西医交叉开方,请考虑下我们的感受。但如果是脚气,我不反对交叉开,但是如果是肿瘤就……5、有关安乐死听众:您是否支持安乐死?易中天:我坚决支持。但是我不是全国人大代表,没有资格提议案。我认为活得有尊严比活得长久更重要。听众:您觉得阻力是什么?易中天:这方面我确实没有研究,不知道,可能是怕承担责任吧,觉得是在谋杀。我希望我到了那一天能享受到安乐死的待遇。听众:您觉得应该给临终患者什么样的关怀?易中天(叹了口气):只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多少算多少。
  • 127518
    13:51
    早年,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袁钟在年会上发表了《做与文化相适应的医生》的主题演讲,语调平时却处处针砭时弊,很多事例引人深思,现场300多名听众听得鸦雀无声。现根据袁钟教授演讲内容编辑成文以飨读者。经常有学生问我人文医学有什么用处?我想从两个层面来说,第一个层面是价值观,第二个层面是人文智慧。价值观是道,人文智慧是术。价值观里的尊严首先,我想说一下“道”的问题。到了年底,很多医院都会在这个月开医院总结大会,我听过一些院长开总结大会时说:过去的一年,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我们医院的住院患者增加了20%,我们的门诊患者增加了30%,我们的收入增加了10%。那么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可能在座的主任和医生们都会觉得这是意见很自然的事情。其实我告诉大家,这不应该是院长说的话,这应该是企业家说的话,我们院长该怎么说?我们应该说的是“我们治愈了多少人,我们帮助了多少人。”我们已经忘了什么叫医院,这是价值观出了问题。也有医生告诉我说,自己当医生就是为了赚钱。这本身没错,但我想告诉你,只想赚钱,千万别当医生。这个社会上比当医生赚钱的工作还有很多,卖房子、开矿、做金融、做IT……但是,只有两个行业又有钱又有尊严,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在日本,只有两个职业能被成为“先生”,同样是医生和教师。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协和医院的科研处长,他是维吾尔族人。他曾经给我讲过一个事情,在维吾尔族人认为人去世了可以升天,但是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升天,要经过集体讨论,贪官、坏警察、坏城管要被打入地狱,但只有两个职业可以不经过讨论集体升天,那就是医生和教师。什么叫尊严?我也是一名医生,我非常有体会。一个人找你看病,把所有隐私告诉你,把衣服脱光了让你检查,把所有痛苦告诉你,把生命都交给你,这种人是仅次于神的人,而不是一般人。如果医生不好好看病而是看患者的口袋,患者会恨死你。基督教两个东西很重要,一是神圣观念,再者是博爱精神。神圣观念告诉我们医生是一群优秀的人。中华中国医师协会的张雁灵会长跟我讲,他九十年代去日本,日本当时有人专门来拜访这帮医生,这让中国去的医生们很奇怪,“我们不是政治代表团,我们又不是经济代表团,也不是外交代表团,只是医生代表。”最后那位拜访者说了一句“我一辈子想当医生,可是考不上,我尊敬医生!”北京和睦家医院的董事长李碧菁是个犹太人,她曾告诉我犹太人为什么比其他人好像多那么多聪明、成功的人,其实就是因为犹太人有神圣观念。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所以他们比其他人更努力、更勤奋,也就更易成功。医生应该有神圣观念,都是最优秀的一群人,不管在哪个层面,即使村医也是当地最优秀的人。前两天台湾有个医生很优秀,柯文哲现在成了台北市市长。医生在当地不仅是医生,也是领袖,一个好医生不仅是技术而且他的人品也要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是大家也很清楚,这些年我们社会出了很多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投毒杀死自己的同宿舍同学,他说过一句话“我是个‘空人’,没有价值观。”我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他为什么是个“空人”?想一想这些年还有几个大学生杀人的,比如马加爵、药家鑫。我们这些年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我们创造了精神财富吗?大家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国家有很多传统美德,爱国家、爱家庭、爱故乡、讲孝尽、讲勤俭、讲以德服人,讲天下为公,讲克己复礼,讲温良恭俭让、讲礼义仁智信,好像现在这些都没有怎么讲。人文精神的救赎主持人孟飞说过,这些年来《非诚勿扰》相亲最成功的不是大陆,而是台湾和香港的男士。香港很多青年可能参与了占中,但一些美德可能并不比我们大陆差。为什么港台男士现在比我们大陆男士更受中国女孩的喜欢?我们说看一下马英九、连战,再看一下徐才厚、薄熙来和周永康。谁更有中华美德,谁没有中华美德。前不久中华书局刚刚出版了台湾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教材两本。我所有的台湾朋友都告诉我,他们从小都读《论语》,而我们在干什么?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在集体掩耳盗铃。有北大教授说我们这几年培养了很多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是聪明,“利己”就是所有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省,有一次我和撒贝宁在武汉对话,他问我“医疗行业怎么样?”,我则回应“先别说医疗行业怎么样,当中央电视台在播“冬虫夏草含着吃”“我生命一号”等虚假广告的时候,就说明整条河流都已经被污染,没有哪个鱼能摆脱被污染,治理污染的办法就是治理上游。党中央习总书记现在正在治理上游,河流也许很快就能干净。这其实就是价值观。各位掌握了各种先进技术的达专家满身功夫,有了满身功夫可以干两件事情,一是见义勇为,二是拦路抢劫。干好干坏,人内心的文化决定你最终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有位医生告诉我,他在消化科上班的第一天,他们科室要完成的一个指标还没完成,快要下班的时候来了一个患心血管病的农民因为挂错号找到了他,但是他当天一个病人都没有,因此当时就违背良心给这位农民看病给开了药,病人抓药再回来问他时,他觉得内心实在过意不去。他就告诉这位农民再去挂一个心血管的号,那个农民突然哭道“我钱都用光了”。这位医生后来说道,他当时有一种坐台的感觉,从此告别了医院,不再做医生。我们在当医生、院长、干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千万别让我们的医生去牺牲善良才能获得正当权益。他本来该有一万块钱的工资却只他发两千,另外八千块钱让他自己去赚,这是邪恶的。什么叫医疗?医疗起源一个同情心,人贵在有同情心。最初人们因为看到受苦受难,有人难受就去帮他,这才叫做医疗。什么叫医院?中世纪的时候,基督教派的社会有很多流浪的、无人管的乞丐穷人。因此,他们设了一个场所让他们缓解苦难,最后慢慢形成了医院。因为爱才有了医疗和医院,如果把这个精神泯灭了就不再叫医疗,那叫交易,它不可能有尊严。我想这医学人文就是干这个的,塑造医生的价值观。我们几乎把医院当成一个企业,我们的领导们在一块开会最喜欢说的是“我们医院5个亿,我们医院8个亿,我们医院9个亿,我们医院12个亿,我们医院20个亿。”为什么协和的妇产科主任郎景和院士告诉他们科室医务人员每周必须读一本本专业以外的书,就是为了扩大知识面。我们的医生应该学会和人打交道,我们不能只会和疾病打交道。“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却总是抚慰”,总是抚慰,但我们有抚慰能力吗?这恰恰是医学人文要弥补的。中国医生和美国医生的区别在哪?中国医生现在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们做了那么多手术。但是中美医生比较下来,我们的差别在于爱。美国医生让病人感到有爱,中国医生感觉不到。因此,我们的传统文化太需要医学人文精神。不够相信科技,这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这种很重要的一部分。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都认为人死了可以升天轮回有下辈子。但我们这个民族想追求长生不死,所以我们发明了很多长生不老的办法。我们绝对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中国人什么都能忍受,家庭矛盾、工作矛盾、社会矛盾能都忍,但是在死亡面前却忍受不了我们没有准备,面对死亡的第一个心理反映就是愤怒和震惊。我讲最后一个问题,也就是怎么当好医生的问题。第一,我不想讲让大家如何去学雷锋,学白求恩,我只需要给老专家和当老师的讲,你们一定要想到自己老了会落到什么样的医生手里。你先做好医生,你的学生才能是好医生,等你老的时候,这个老医生就会照顾你,你现在不好好做医生,等你老了你的学生就会按你的方法收拾你。我们不能让学生学雷锋而自己在学和绅。第二,为孩子做个好人。很多事情,中国人只有为了孩子才会做,才会改变。我经常讲戒烟的问题,如果我们学老外在烟盒上印上骷髅和黑肺,但很多人根本不会戒烟。我们什么情况下才会戒烟?只要在香烟包装上写下“抽烟会让你的孙子变为畸形”,我想他一定戒烟。第三,人这一辈子干嘛来了?如果有机会去新疆的沙漠里面看看,如果有一摊水,就一定要草,有草就有牛羊,有牛羊就有人,人背后就没有东西吃我们了。草的价值就是让牛羊活的好,牛羊的价值就是让人活的好,人的价值就是让其他生物活的好,这个社会有了你多一份美好,千万不要让这个社会因为有了我而多了一份痛苦或者不好。
  • 127511
    10:54
      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今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6项重点,让医改红利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大型公立医院、医疗保障制度、医生考核体系、药品定价机制……这些无一不是改革的关键和核心,剑锋直指当下医疗卫生体制中的痛点。医改仍是进行时,走过这几年,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医改的前景又是怎样的呢?  落实好这些重点任务,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相关机构以及医疗卫生行业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既要有完美的顶层设计,又要在“最后一公里”的具体实践上下大力气。当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多方的利益纠葛,有不少硬骨头要啃。比如,如何做到压缩医院以药补医的空间,又不打压医院、医生的积极性?在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历史阶段下,改革必须与发展并进,这就如同一列急速行驶的列车不能减速,却必须要进行修理和校正,其难度可想而知。  医改走到今天,有显著的成就,也陷入显见的困局。受固有思维、僵化理念和体制机制束缚,一些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没有解决,一些重要社会评价绩效指标有所恶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改革成败,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以问题为导向,找到问题的根源,研究改革的办法。  今年以来兴起了“医改失败说”和“医改倒退说”,认为从带来的社会效应来看,医改是非常失败的。其实,正如之前就有人在问:“动中小医院容易,动大医院哪那么简单?”“让患者回乡下治病哪那么容易?”面对质疑,此时更需要理性的心态和冷静的头脑。  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中的诸多问题,既不是刚刚形成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从减少政府预算和开支方面来看,医改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人民的健康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医保覆盖面扩大、医疗资源开始逐渐下沉、对大病和罕见病的救助举措正在完善……而改革不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改变医生劳动价值扭曲的现状,让医生靠看病获得有尊严的生活,也正在一些地方逐步实现。  医改要真正取得突破,必须解决几个认识上的问题。  一是公益性问题。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方向不能变,但公益性是否覆盖所有医疗服务领域?实现公益性的路径是否必然排斥市场化和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公益性是否必然要求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实行准行政化管理?  二是驱利性问题。利益机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作用和动力机制,驱利性为原罪吗?涉及上万家服务机构、上百万从业人员、上万亿收入的医疗服务领域,能否排斥利益机制作用?对这么一个庞大且充满行业话语权的行业,政府或任何一个机构或规则,能否在利益博弈之外平衡其利益诉求?  三是医保支付方式的作用机制问题。医保付费的作用仅仅是医院补偿作用吗?医保付费机制不运用利益机制能发挥控费作用吗?  我们不能迷信市场机制,但一个本应充满活力、本需不断创新的医疗服务体系如果背离市场机制的客观规律,必然缺乏竞争和创新活力;我们不能膜拜利益机制,但如果医务人员没有合理的利益机制激励,医药服务就失去了创新的主体和动力。  任何一次变革和创新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困扰,医改也是如此。改革之路并不平坦,这其中可能碰到困难,也可能遭遇挫折,但是改革是有利于人民健康、医院发展、社会和谐的。有信心就要有行动,改革需要我们敢闯敢试,敢做敢当。惠及民生的事情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勇于尝试,而事关自身的改革则需要每个人倾力支持。只有这样,改革之路才有可能是一条越走越宽广的光明大道。  全行业要有信心,坚信医改的一步步实践和探索,终将提升医务人员的职业尊严和劳动获得感;全社会更要有耐心,看到医改的普遍性困难,看到它正一步一步向着改革的核心进发,不要指望它如同一个按钮按下去就可一劳永逸。  医改一直处于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即便本轮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全部完成,仍不能说我国的医改就可以画上圆满句号。在还不到论收成的时候,只有大家都努力施肥,培育出的果实才会让行业和社会满意。  医改是系统工程,好的顶层设计肯定会事半功倍。医改之路,虽任重道远,但前景可期。
  • 127503
    10:04
      4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这对发挥医生积极性、缓解基层人才的不足而言无疑是一招妙棋。但问题是,编制改革还没有完成,医生尚未自由执业,名医去基层,大医院会不会感到吃亏?  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将在各方面产生极大的效应。  首先,患者将告别看病难的尴尬处境。在家门口就能看病,不用去大城市大医院感受拥堵,省去了来往交通费、陪护人员的住宿费等。虽然患者可能要付给“下基层名医”较高的挂号费,但就医的综合成本肯定要大大低于直接到大医院找名医看病;而且,因为符合分级诊疗的要求,报销比例还可能有优惠。  其次,基层医院输入新的血液,将获得长足发展。名医在基层医院开设工作室,可以提高基层医院知名度。成本方面,名医诊疗服务的价值,可以以提高挂号费的形式,由患者和名医之间“随行就市”。基层医院可以与名医(或名医所在的大医院)签订合同,约定名医带1至2名基层医院徒弟,帮助培养人才。基层医院可以酌情付给名医补贴。  名医可能是开设基层工作室的最受益的群体。长期以来,名医“干的是拿手术刀的活儿,得到的是白菜价诊疗费”,其劳动强度、劳动价值和劳动收入严重不匹配。如果开设工作室,由于名医是稀缺资源,基层医院会追捧有限的名医,抬高名医身价,并反过来对名医所服务的大医院造成压力,促成名医待遇提高,进而推动医院由目前的药品差价为主要利润来源,转为诊疗服务为主要利润来源。  但是在目前的体制下,让名医去基层,大医院会不会不干呢?花了时间和精力培养出来的大医生去给基层干活,收入减少了不说,大医院自己的工作如何保证?  对此,有人认为,让名医到基层医院开设工作室,并非是个人“干私活”,而是上下级医院之间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交流。虽然名医在选择要服务的基层医院时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但大医院对名医基层工作室的服务时间、成本补偿、利润分成等依然有相当大的话语权。至于名医在大医院的工作时间损失,大医院可以通过加大年轻医生的聘用和培养力度来弥补,这样更容易形成医院的人才梯队配置。  虽然有大医院出面牵头,医生们不必向多点执业那样惧于医院领导的压力,但是,医生还属于医院的“单位人”身份,在大医院以外的地点执业,相关制度的衔接、管理和责任等问题仍然需要细化。  北京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晓芳认为,医生自由执业,才能让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相较于我国的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医疗资源结构失衡的问题更为突出。名医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相当于对名医身份的一次“解放”,但相关执业认证、考核和保险等制度还需要社会化。其实,医生走出体制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国外一些国家医生自由执业的热度也开始回潮。医生无论在哪里都需要一个好的平台和制度,只有解除了医生的后顾之忧,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才能如鱼入大海,自由发挥。
  • 127500
    09:42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16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要求在今年开展公立医院在职或退休主治以上职称的医师到基层医疗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试点。让综合医院的医生到社区执业很有意义,但如何留住这些医生,如何让他们作为好的社区医生发挥作用,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探讨。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建设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完善的社区医疗机构,就不可能建成运行有序的医疗体系。由此,发展社区医疗也是改善我国医疗环境、理顺医患关系无法绕过的环节。  但正如我们常说的那样,要完成一项工作,最重要的是人才,社区医疗工作就面临这样的问题。过去,相关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业人员流失严重,特别是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对社区医疗而言,实可谓奇货可居。到哪里寻找具有相应素质的医务人员,是当下发展社区医疗的第一要务。  将目标定位于综合医院的在职或者退休的中高级职称医生,是一个相对可行的路径。但落实起来最大的问题是,社区拿什么吸引这些医生前去执业。  所谓社区,从地理位置上讲,较为偏僻,经济和交通较不发达,可利用的资源有限。这些最基层的地方,城区中固然有一些,但更多的分布在在郊区和农村。这些地方的医疗机构也是缺医少药,检查化验设施较为落后。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医生都不愿意去,在综合医院中获得了一定位置的高水平医生要是去这些地方,首先心理上肯定会有一些障碍。  从业务上看,社区医院如果没有足够的业务亮点,综合医院的医生也难以产生前往执业的兴趣。其中的问题在于,综合医院的医生大多有自己的专业,看病侧重于专,而社区医疗属于全科医疗,就诊侧重于杂。如果让拥有了一定职称的专科或者专家性质的医生到社区执业,就会出现定位问题。如果到社区依然看专业病,一方面病源未必充足,另一方面配套的检查化验跟不上,诊疗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而如果看全科,这些医生的就诊思路也未必适应。要做好社区医疗,一个关键因素是医患群体相对固定,患者信息相对透明,彼此更好沟通。也就是说,好医生未必是好的社区医生,也需要一个基本的培训过程。  此外,虽然基层消费水平较低,但是如果收入上不去的话,也难以让医生有动力服务。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许多人从农村涌入城市。相比于城市的发达和便利,农村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环境良好,但为什么许多人还要往城市跑?是为了生计!基层医疗机构如果不解决医生的收入问题,那么永远也留不住医生。因此,对于基层地区,如果没有政策扶持,很难获得主治及以上职称医生的长期关注。目前一些政策则是行政指令要求综合医院的医生只是不定期地在社区执业,甚至将其晋升职称与社区医院服务相挂钩,但效果并不明显。相反,如果政策向基层倾斜,无论晋升还是收入都缩小与大医院的差距,那么,还是会有医生愿意去基层的。政策设计者应该明白,让医生去基层,要让他们去的情愿。  让综合医院的医生到社区执业很有意义,但如何留住这些医生,如何让他们作为一名好的社区医生发挥作用,还有不少细节需要探讨。
  • 127490
    14:23
      2016年3月5日至8日,在美国奥兰多举行的第62届美国骨科研究协会(Orthopaedic Research Society, ORS)年会上,武汉协和医院骨科医院童伟博士获得“青年学者奖”(New Investigator Recognition Awards, NIRA)。另外,在同期举行的国际华人骨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Chinese Musculeskeletal Research Society, ICMRS)年会中,童伟获得了Webster Jee青年学者奖。  美国骨科研究协会年会是全球骨科领域最权威的大会之一,它每年吸引全球数千名骨科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师参加。在此次大会上,童伟的研究工作The Critical Role of Mesenchymal Progenitors in Initiating the Secondary Ossification Center at the Epiphyseal Cartilage(“骺软骨中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次级骨化中心形成”)被邀请分别做口头报告和壁报展示。该研究发现小鼠骺软骨表面存在间充质干细胞,随着小鼠的发育,他们能够迁移进入骺端软骨中心,同时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单个血管祖细胞的聚集和迁移,使得两种细胞协同进入骺软骨中心,并分别进行成骨、成脂分化以及血管新生,最终形成次级骨化中心。该研究揭示了次级骨化中心干细胞的来源,并进一步证实了软骨表面干细胞的存在。  NIRA是美国骨科研究协会年会设立的旨在鼓励年轻学者从事骨科学研究的奖项,该奖由年会委员会从参加大会的论文中提名32位候选者进入决赛,被提名的青年学者在大会上经过口头汇报,壁报展以及问答环节后,由评委评分,得分最高的10人成为获奖者。本年度评出的其他获奖者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韩国以及日本。  此外,在同时进行的国际华人骨研学会年会中,童伟博士还获得了Webster Jee青年学者奖。国际华人骨研学会(the International Chinese Musculoskeletal Research Society,ICMRS)由世界范围内骨科研究及骨矿研究领域的华裔研究人员组成,旨在推动肌肉骨骼系统及相关研究领域多学科合作和交流的国际性学术组织。ICMRS年会每年评选出三名Webster Jee青年学者奖,其他两名获奖者分别来自中国香港大学和美国布朗大学。图为本次NIRA获奖的青年学者,后排左一为童伟
  • 127421
    11:44
    30年前,陆裕朴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术,书写了不朽的医学传奇30年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历经风雨,薪火相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值此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术成功实施30周年纪念暨陆裕朴教授诞辰10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一奇迹创造的精彩瞬间,共同缅怀这位巨擘对人类医学事业的杰出贡献陆裕朴(1917~1993)第四军医大学原副校长,是西京医院骨科创建人。他为骨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影响做出了巨大贡献。1986年,在陆教授指导下,完成了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标志着我国在断指再植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陆裕朴教授生前工作照十指离断再植后,双手照片十指离断再植后,患者恢复良好30年来,在陆裕朴教授和骨科人的共同努力下,西京医院骨科先后成为全军首个骨科中心、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全军第一个创伤骨科研究所、临床博士后流动站组成学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卫生部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组成学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设岗学科、全军“重中之重”医学研究所。陆裕朴(前排左三)教授和他所在团队科室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家教学一等、二等奖各1项,军队(省部级)一等奖12项。承担军队、国家重大课题近100项。1、在60年代提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学的肌力不平衡学说,首创早期肌动力平衡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经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验证,迄今已成功治疗5000余例,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1986年,完成世界首例十指离断再植完全成活,创造了医学领域的奇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2001年,首次提出5项晚期神经战、创伤修复指征,从理论和实践上证实晚期神经战创伤有修复价值。相关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1996年,首次构建出能够引导周围神经定向生长的新型材料、发现电刺激可促进神经轴突生长,并阐明相关分子机制,有效提高周围神经战创伤损伤的再生修复。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2004年,率先建立的快速成型手术辅助设计平台,成功应用于复杂战创伤修复与再生;“2110”战创伤手术示教系统,作为内容之一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 127420
    10:46
    (插图 行者李伟)我到现在还记得跟两位医生哥一起出去吃饭的惊险经历。那天跟两位医生哥起吃自助烧烤,吃得正欢,不想邻座一胖男忽然“咕咚”一声倒至座椅底下,脸色铁青、两眼上翻。胖男身边女生吓得尖叫起来,两位医生哥瞬间“医格”爆发,一个跳出去说:“我是医生!”另一个跨过去说:“我是医生!”然后一个摸颈动脉、一个听呼吸音,一个询问胖子男同伴:“他有没有心脏病?”另一个询问胖子女同伴:“他有没有癫痫?”同伴们都吓傻了,表示不知道这哥们有啥病史。医生A迅速扒开患者的嘴,发现患者喉咙里有东西堵住了。医生B立即递上一根勺子让A当压舌板,再拿出手机切换到手电筒状态帮助照明。医生A没有工具用手下去掏,够不着,医生B抓起桌上的一双筷子叫A夹出来……两人一边努力夹异物一边吩咐我:“赶快打120!”还别说,经过两人默契配合,真的从患者喉间夹出一团没咽下的食物……病人的脸色好转了,旁边看热闹的女生却恶心得差点吐出来,医生哥蔑视地看向干呕的女生……这时, 120救护车“呜呜呜”地也来了。大家七手八脚把病人抬上救护车,什么病不得而知,但掏出喉间堵塞物,病人起码不会被窒息夺命,两位医生哥很得意,找了湿巾擦手,边擦边互相对叹:“随随便便又救了一个人……”那自信傲娇天下舍我其谁的神态真TM帅!我们医院内部论坛也曾热烈讨论过肿瘤科王教授的便衣救人经历。那天王教授乘公交车,对面中年人额头一颗黑痣让他感觉有异常,盯着那颗黑痣研究半天,看得对方很发毛。王教授说:“你这颗痣我看有点问题,建议你一定要到医院查一查……”对方将信将疑,王教授就从兜里掏出自己的名片,“我是某某医院的,专搞黑色素瘤,每周四下午三点到五点坐门诊,你一定要来找我查一查……”旁边的一个青年人知道“黑色素瘤”这种病,就问:“您说的黑色素瘤就是电影《非诚勿扰2》里面李香山得的绝症吧?当时看了很担心,一直想找专家看看我这颗痣呢!”王教授看了青年人的痣:“你这个边缘规则、颜色均一,没问题!”也许是这番对话打动了中年男。后来中年男到医院找到王教授——还好,因为发现及时,早早做了手术捡回一条命。大家看到这则热议,纷纷表示以后要“多坐公交少开车”,这样也许能多活几年。其实“便衣救人”也是有风险的。我有一个医生伯伯回老家过年,在家乡小街上看到一个脸色发灰的人就追过去说:“你的肝有问题,要去医院查查……”结果被那人追着打。因为是老家嘛,拐着弯都认识,后来的消息是那人果然得了肝病,只不过一直还埋怨大伯“乌鸦嘴不吉利”。我们医院姜医生属于医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她也有便衣救人的经历。那年她携全家去海南旅游,看一的士司机颈部有包块,出于职业敏感,就跟司机攀谈了起来。姜医生心思细腻,详细科普了颈部淋巴肿块可能是哪些疾病的表现,建议司机去医院好好查一查,同时,旁敲侧击地对身边的老公说:“最近又收治了几个鼻咽癌的病人,发现得早,好治得多了……”司机对姜医生很信任,特地互留了电话。后来,电话打过来,果然是鼻咽癌……后来这位司机成了姜医生的病人,他舍近求远从海南跑过来求医,因为他认定姜医生是他生命中的贵人。“随随便便救人”既是医者风范,也是医者秉性,估计许多医生都有类似经历。
  • 127404
    17:04
    ▼读书过程医生——学海无涯苦作舟▼活动场所▼睡眠时间医生——晚上夜班、手术,早上查房▼三餐时间手术时间决定了就餐时间▼精神状态▼假期心情医生——别人都在度假,我还在医院▼生活重心分布▼朋友眼里▼抗压能力医生的抗压能力杠杠的▼关注的内容

页面

推荐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病例
暂无信息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