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专业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园地-骨科人文
  • 127873
    11:43
    江湖最近不太平,医生挨刀频繁,网友总结出中国医生逃生指南实操版,为广大医生朋友提供一点实战经验,以备不时之需。希望医院太平!指导原则: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跑出去就有希望,活下去就是胜利!高危人群:1.精神病患者,不解释。2.慢性疾病患者,尤其耳鼻喉等科室。3.病重患者家属,通过殴打医生表现自己的孝顺。4.对医生有不满情绪患者及家属。5.醉汉,尤其善于打砸。6.吸毒者,威胁医生索取杜冷丁。7.地痞混混。8.容易激动的儿科患者家属。对话策略:统一回复口径:情况复杂,不一定能保证治好,但是一定尽最大努力为您治疗。第一时间告知安保人员,诊疗时必须保证房间内有2名以上男性医护人员在场,以便控制局势。武器装备:1.辣椒喷雾剂: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该物品体积小,重量轻,方便随身携带遇有危险马上喷射,绝对不会伤及生命。很多医生都是一辈子没有打过架的人(尤其女生),一瓶辣椒喷雾剂直喷对方眼睛,足够为您赢得宝贵的逃跑时间。2.橄榄球头盔:据不完全统计医闹的主要攻击目标在于头部,而唯有橄榄球头盔质地坚硬可以360度全面无死角保护医生头部安全。3.防刺背心:如果当年哈尔滨的王浩有一件防刺背心,或许可以幸免于难。4.防刺手套:对于外科医生而言,一双灵巧的手就是饭碗,为防止在混乱打斗中导致手部伤害所以防刺手套必须人手一副。5.轻便跑鞋:甭管有事没事,见状不妙马上撒腿就跑……万一真没事你就再回来,全当锻炼身体了。6.确认自己的血型并写在卡片上随身携带,方便紧急抢救使用。7.口袋中随身携带紧急报警装置,遇有危险马上通知全体医院人员前来支援,保卫人员也可以及时锁定目标并报警。(另外,微信也是一个很好的预警平台。)8.手表,戒指、项链就尽量不要带了。眼镜随时摘下防止造成伤害,脱掉白大褂混入人群这是基本常识。场地逃生锦囊:走廊1.走在楼道中必须有同事陪伴。2.偶尔转头扫视背后有无自己面熟但却形迹可疑的患者。3.应在楼道安装高清监控器,保留资料。4.留意走廊中身边的办公室门是否打开,遇有危险立刻闯入任一房间迅速关闭房门。5.全院人员必须熟悉医院的逃生通道。办公室:1.房间内应安装监控器,记录诊疗过程。2.办公室中医生必须面向门口坐立,桌下有辣椒喷雾剂。3.办公桌下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办公室内避免出现尖锐物品,防止袭击者顺手夺取,情急之下医生可以使用病历夹椅子进行防卫。4.办公室内设置大型储物柜,危机时刻可以随时推到,抵住房门防止惨遭群殴。5.若不幸被围困可以马上求饶,记住,医生只是医生,不要冒充革命烈士。6.一楼人员应在窗外放置桌子以便及时跳窗逃生。7.二楼人员跳应在窗外设置缓冲装置,方便及时跳窗逃生。上下班路上:1.万一不幸出现纠纷则尽量选择高峰时段人多拥挤处上下班。2.尽量改变日常出行线路,不要给对方下手机会。3.尽量避免一人独处,最好有同事朋友陪同。4.尽量避免前往偏僻地方,停车场,夜间小路等没有监控设备的地方。5.及时更换手机号码,避免骚扰。6.避免将老人孩子单独留在家中,可能会有人登门道歉。几大禁忌:1.不要大意:生命只有一次,谨慎对待。2.不要争辩:遇到情况马上撒腿就跑,一般人面对突然袭击会立刻陷入慌乱,回神之后本能的想要争辩,理论。然而就是这惊愕的几秒钟很可能遭受更加致命的袭击,努力培养见状不妙马上就跑的求生意识,在对方发动第二次袭击前立刻拔腿而逃,同时大声呼救报警。3.拒绝私了:要让坏人知道疼。发生之后:1.立即前往监控室保留监控录像,这是证据。2.保护现场并进行拍照。3.及时报警。4.及时救治伤员。5.验伤并出具验伤报告。
  • 127866
    15:33
      医学人文素养并非那么神秘.它体现在医务工作者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言行之中。医生需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病人的感受!  张强医生曾讲述过其患病父亲的真实故事,其父亲的故事代表着中国许多患者的就医经历与体验。  《一位患者的真实故事》  有一位老人,患了尿毒症。接受血透,一透就是五年。终于在某一天,等来了做肾移植的机会。  那是冬季的一个早晨,他的儿子早早赶到病房。虽然外面寒风瑟瑟,雪花飞舞,病房内也没有空调,但是父子俩的心里还是暖暖的。因为家境并不富裕,血透一次的费用大概在伍佰元,而当时他儿子的工资只有两百多元。也就是说:他儿子两个月的工资只够一次的血透。  按照医生的推荐,每周三次血透的效果会比较好。老人为了省钱,坚持减少一次血透。每周只有两次的血透,使得老人每次再血透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全身浮肿,整夜呻吟叹气。一度,老人还时不时地透露出厌世的情绪。每次数小时的血透,他看着自己的血液在管子里不断地循环,如此漫长。他甚至觉得,他拖累了家庭。  这次移植的消息,无疑给他和家庭打了兴奋剂。因此,一早他就早早地披着大衣起床。病房的一位护士拿来一件手术病号服,扔到病床上。说:“马上要去手术室了,你到走廊的厕所里自己换上衣服。”老人拿了衣服。过了许久,老人哆哆嗦嗦地从厕所出来,打了好几个喷嚏。在厕所外面等的儿子,赶紧给他披上大衣。老人说:“厕所里很冷很冷,窗户上的一块玻璃也破了。为什么医院也不修一修啊!”  刚说着,医院的护工来接他,去了手术室。儿子在手术室外面焦急地等待着。大概过了一小时,主刀医生从手术室的门里出来。医生无奈地告诉老人的儿子:“这次移植要放弃,因为手术中发现病人盆腔和肚子里的血管条件太差,无法做。”  事后,老人的儿子非常地惭愧和自责。他后悔没有亲自陪老人一起去厕所给老人挡档寒风,他后悔没有在手术前好好地给老人检查一下肚子里的血管。哪怕给他摸一下脚上的脉搏,也许就会想到肚子里的血管有闭塞的情况,也就避免白挨这一刀。  可能大家已经知道,这位老人就是我的父亲,我就是病人的儿子。我在行医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件事情,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忽略病人的感受。  看完这个故事,您是否会联想到自己或是亲属曾有过的就医体验。生病的人通常是非常脆弱的,这种脆弱不仅表现在身体上,更表现在心理上,除了身体的治疗,患者通常更需要心理关怀,尤其是癌症患者。  当然,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有些也很复杂,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很大程度上跟一些医院重程序服务轻人文关怀有关。相信去医院看过病的市民在医院多少遭遇过这样的“冷服务”:脸色阴沉,态度生硬,爱理不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患者花钱在医院看病好像不是在接受服务,而是在求医生帮忙,患者感觉到自己完全处于一个求人的弱势地位。这样的“冷服务”拉开了医生与患者的距离,埋下了医患关系紧张的隐患。  成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而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会感到医生愿意花些时间对待他的病人。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
  • 127865
    14:58
      21岁的西安大学生魏则西的不幸离去,让各种医疗乱象再次成为网上的热门话题。媒体和社会各方人士纷纷站在道德和制度的高地,对事件主体进行口诛笔伐:有人谴责百度黑心,有人痛骂黑医势力的猖獗,还有人直指医疗监管困境……虽然这一切有助于泄愤,但对于普通民众真的有用吗?  大家在网络上的泄愤也改变不了积重难返的医疗体系,不如找一个医生朋友为自己保驾护航最简单有效。  20年以前的报纸上就登过,中国未来肯定会像美帝那样建立家庭医生制度,无论你是官员、企业家、工人、农民甚至是失业者,都会有自己的家庭医生。我们生病以后,首先会得到这些家庭医生的帮助,他们也会帮我们选择医院,选择医生,选择适合我们的治疗。  20年过去了,我们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我们能从许多途径,如亲戚、朋友、电视、报刊、互联网、畅销书等处获得有关健康的资讯。但是,这种高度的信息化似乎并不能帮助我们做出更理智的选择,甚至会误导我们的选择。我们的医疗环境并没有明显地好转,我们的医患关系甚至还在恶化。  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一个靠谱的医生,真心实意地和他做一个朋友,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不仅仅是生病后可以有一个可以值得信任的专业人士帮助自己,求医过程中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容易接受到科学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关于医疗的最基本常识。  去门诊或急诊求助于自己不认识的医生,他们可能很难全面地了解你的健康状况,甚至可能遗漏重要的医疗信息;而一个相熟的医生会更了解你的既往病史、用药情况、本人和家庭对医疗的愿望,甚至了解家庭的经济和其他状况,从而帮你做出更好的医疗选择;再者,如果和一个医生有了相互信任的基础,即使出现医疗纠纷,也更容易通过理性的而不是极端的方式解决。  另外,当前医务人员的素质确实良莠不齐。有时候,某些医生做出的医疗选择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在做一个医疗决定,特别是重大的决定——比如住院、手术、使用昂贵的药物或器械之前,有一个医生朋友提供咨询和建议,可以帮助我们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最恰当的医疗服务。  事实上,我们都很清楚,医生不是只给熟人看病,不是只有朋友相托才会认真看病,医生对每位患者都应该是一样尽力,只是当今社会出现信任危机才导致当前的局面。面对现有的情况,患者痛,医生更痛。我们得病了,得治;社会得病了,也得治。什么时候医患关系变得跟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医生们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或许哪个病人都不会在乎有没有个医生朋友了。
  • 127864
    14:48
      医患纠纷就像一座年久失修的老房子,随便一个偶发的事由都能捅个大窟窿。近日,魏则西死亡事件就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医疗纠纷意味着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疗秩序的紊乱,医患矛盾也相应加剧。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值得医学界和法学界的各位同仁深思和探寻。  谁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近年来,伤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足以说明医患之间的矛盾有愈演愈烈之趋势,而这深埋在医患双方之间的矛盾,随着时间长久的演变,仿佛一座不断汇聚熔岩的活火山,随时都有爆发的危险。显然这注定是个藏不住的隐患。  事实上医患之间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并不仅仅是医患双方自身的问题,部分医生的渎职与不负责任以及患者家属的冲动固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根源却并不在此。这就像艾滋病的源头未必来自狒狒一样。除了现有法律规定的处理途径(医院与患者家属自行协商;请卫生部门进行医疗鉴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存在缺陷外,之外的处理途径如人民调解机制亦有不足。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现有调解机制对医生或者患者单方面存在一种天然的利益倾斜,而另一方则会相应的对这种调解途径保持一种怀疑。所以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这当中都存在着一种不可协调的矛盾,而这矛盾又进一步导致了这些处理途径的难操作性以及不可行性。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独立才能公正  医闹入刑,应有助于整治在医疗行业的“按闹分配”现象。但第一,总体上,必须强化依法治国,用法治逻辑代替维稳逻辑才行。第二,一个有效正义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固然要对医闹不姑息,但更重要的是有回避利益冲突的制度安排,对医生患者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目前,对于医疗事故争议,卫生行政部门交由医学会组织鉴定。中华医学会名义上是“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组成并依法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法人社团”,但其章程写明“业务上接受卫生部的指导和管理”。同时卫生行政机构又掌管辖区内的所有公立医院,相当于医疗行业的国资委。这样,在医疗事务上,卫生行政部门有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利益冲突嫌疑。  国资委掌管辖区内的国企与国有资产,如果还让其来处理辖区内国企与民企之间的冲突,那就有利益冲突的问题。国企改革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政企分离,设立国资委来行使出资人的职责,这样政府部门就能专门行使行政管理功能,充当相对独立公正的裁判员角色。公立医院系统也应该设立行业国资委,或者干脆划归同级国资委,让卫生行政部门专事行政管理。  另外,医学会组织是医师的行业组织,代表医生的利益是天经地义的。让医学会组织来处理医患之间的争议,本身也有利益冲突问题。应该让剥离了医疗国资管理功能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其认证的独立第三方来处理医疗纠纷。利益冲突必然让人猜疑,独立才是公正的前提。  医疗纠纷的“热度”之所以持续不减,是因为它关系到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健康权,毫不夸张地说,医疗纠纷处理失当,从根本上来讲就是对人权的践踏,我们无法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因为有医患关系,就会有纠纷。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竭尽所能为医疗纠纷的解决高扬法律的公正之剑,绷紧法律的公正之弦。
  • 127861
    10:35
    中国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CEFS)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各地举办了多期不同专题的培训班,仅秦泗河主任委员所在的国家康复医院矫形外科就已举办了9期不同专题的培训班、4次学术论坛和会议,接收了90余名进修医护人员。秦泗河矫形外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肢体矫形与功能重建培训中心。鉴于西部地区缺乏对肢体畸形残障治疗的矫形骨科医师,秦泗河教授所在的国家康复医院矫形外科承担起培训工作,特面向全国西部地区义务培养矫形骨科医师。计划首期招收3名医师,培训时间为期6个月,学习期间免收培训费和进修费,食宿自理。【招收范围】广西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西藏自治区、新疆自治区、宁夏自治区。【招收条件】限来自地、市、县级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提供执业医师证书、职称证书等证明材料,科室推荐意见及单位同意证明。【结业要求】独立完成常见肢体畸形残障的诊断、矫治和重建。在培训期间,医师须撰写核心期刊论文1篇,学习总结1份。请相关人员推荐或自荐,填写申请表格(见附件),邮件发送至CEFS工作邮箱:wgd20131220@163.com,主题标明“西部矫形医生培训报名-免费”,初审通过后将发送进修通知函。【联系方式】联系人:臧建成 13261797099 微信号 jianchengzangCEFS办公室:010-58122956  中国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工作委员会(CEFS)秘书处国家康复医院矫形外科2016年4月29日
  • 127853
    10:31
    走进医院,清一色的白大褂,各科医生好像没有差别,要问哪一科的医生更帅呢?很多人还是要思考一番。想想那些刻画医生的影视剧吧,十有八九来自外科。没错,现实生活中的外科医生也确实比内科医生颜值更高。而且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研究的证实。  某患者急需手术,然后医护推着病床在走廊上疾走将患者送进手术室,外科医生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开始一场生死搏击的手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家屏住呼吸,护士紧密地配合医生递器械,医生神情严肃而专注,娴熟地进行每一步的操作……这是影视剧中对外科医生经常刻画的一个场景,相信很多人都会被外科医生的帅气表现所征服。其中可能有影视剧中扮演外科医生的演员颜值高的因素,但是,很多情况下,人们更感觉到外科医生的做法更帅气。实际上,这已经是被证实了的现象。 隶属于世界三大医学会之一的英国医学会《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简称BMJ)曾刊发了一篇研究,比较了现实生活中外科医生与内科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结果显示,外科医生确实比内科医生颜值更高。该研究给出的理由有几下几点: 第一,外科医生身高更高一些。调查结果显示,西班牙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平均年龄相差不大,分别为50.6岁和51.1岁。但外科医生在身高上具有优势。外科医生平均身高比内科医生高6.8厘米,两组医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79.4厘米和172.6厘米。据了解,西班牙男人的平均身高为173.4厘米,这意味着外科医生高于平均身高6厘米,而内科医生却要矮0.8厘米。这一点,大家可以对比一下自己的医院,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其实,男性身高是决定男性是否帅气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因为身高比较高的男人在手术操作台上的视野会更好一些。尽管现在的手术台可升降,个子不高的可站在小台子上,但这是团队作战,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第二,外科医生更威猛。手术医生干的都是力气活。有些外科,例如心脏外科,一堂手术下来,就是一天,经常一台手术十几个小时,虽然说可以稍事休息,以补充体力继续手术,但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没有一个好身体,是绝对支撑不下来的。 再以骨科医生为例,骨折复位、钢板塑性、螺钉拧入,粗中有细,粗需要有力气,细需要仔细。这些都是辛苦的工作,如果外科医生没有好的身体素质,恐怕这些苦头吃不了。所以,外科医生给人的感觉是,在力量上的显著优势会更突出一些。第三,外科医生性格更果敢、有决断。这可能跟职业特色有关。外科医生的工作性质更需要他们具备果断、决断的性格特点。因为在手术台上,什么样的可能都会发生,如果病人突然大出血,突然血压降低,突然失去生命体征,这都需要医生们在短暂思考之后,立刻做出判断和急救。如果没有具备这样的性格特点,患者可能会面临严重的后果,甚至是失去生命的危险。因此,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在短时间内迅速做出最正确且最适合的决定和方案,尽最大可能挽救患者。第四,常戴口罩利于防止面部衰老。这也能算理由?这确实是《英国医学杂志》给出的一个结论。外科医生因为常戴口罩,有利于防止面部衰老。手术室通常比普通内科病房更干净,室温相对恒定,空气含氧量更高。这种环境有利于外科医生保养皮肤。其实,无论是外科医生还是内科医生,他们在为患者检查、治疗的时候,在向患者关切地询问病情的时候,在为治疗方案做思索的时候,那股劲都是一样的有魅力。
  • 127859
    16:46
      往下踩,用力蹬,顶我的手”、“试试看,往上抬,背伸”、“用一个手指点给我看,哪里最痛,哪里第二痛?”他用自己的手紧紧护着患者的脚,轻而果断地活动患者的足踝部关节,一寸一寸地触诊,探查患者的压痛点……每一步都迅速而又细致有序。这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足踝外科主任医师马昕教授门诊最常见的一幕。不管面前的这只脚有多奇形怪状,或有多伤痕累累,他都温和地把它们枕在自己腿上,护在手心。  “作为足踝外科医生,病人的脚是我治疗的部位,我会非常尊重它,这也是对医生这个职业的尊重。”马昕用“医生的宝贝”来形容面前的这些脚,他的尊重也赢得了脚的主人,患者的尊重。  尊重沟通理解让患者对未来有信心  如果周围诊室有空,马昕的门诊经常会多个诊室同时进行。每个诊室由他的助手坐镇问诊,负责详细了解病史,记录在案,化繁为简地择要汇报给他,然后由他自己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阅片,给出诊断以及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建议。他看门诊非常“慢”,一上午的门诊往往要看到12:30以后。  “我很珍惜每周这半天的门诊时间。”马昕告诉笔者,他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给患者的体格检查上,“足踝疾病非常复杂,每个病人的脚都必须自己去摸去查,不能仅仅看了片子就下诊断。尊重病人的脚,把病人的脚当成宝贝一样,该抱在怀里的时候必须抱在怀里。我经常跟学生讲,这个动作一方面是为了体格检查做到全面到位,另一方面还为了让病人心里放心,感受到医生对他的尊重,没有嫌弃他的‘臭脚’。”  每个病人的脚对他本人来说都是宝贝,我们医生也要把它当做自己的宝贝,有的病人来的时候脚洗得很干净,还会喷香水,有的病人脚两三天没洗,都是有的,但对我们来说,都是我们治疗的病人。不管是什么样的患者,他们的脚,就是我们足踝外科医生的专业领域,我们的全部工作,查体、诊断、治疗、手术,都在这方寸之间。对病人的脚充分尊重,这也是对我自己职业的尊重。”马昕坦言,足踝部虽小,但解剖结构精细而复杂,足踝外科医生做手术就像是修手表。制定手术方案前必须做到充分详细的体格检查,每一个关键的骨块都要去触诊,每一个小关节的活动,肌腱的力量都要自己去查,再结合片子,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在这过程中,我自己很enjoy。”  马昕的病人有着不同的诉求,有的要求很高,有的要求很低,有的是满怀期望,有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碰到过由于医生做不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而在诊室里哭鼻子的病人,”马昕也有些无奈,“还有一些其他同行开过刀的病人,很多病人来是想听我们第二意见,或者让我来‘翻修’的。”  每个医生的沟通能力和技术特点不一样,然而无论如何,对病人而言,信心非常重要。“让病人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让他在正确的道路上继续治疗”是马昕最看重的。  他通过给病人的详细检查与沟通,赢得了病人的尊重,有的病人宁愿排队等很长时间也一定要挂到马昕的号,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学生和进修医生。“我希望他们首先学会如何做一个会沟通的医生,怎么跟病人交谈,怎么理解病人。”  对于一些后续治疗、康复比较常规化的病人,马昕在诊断完以后,会要求学生与病人进行长时间的沟通答疑,让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治疗的计划充分了解,直到满意为止。“只有你尊重病人,病人才会尊重你,才会配合你,治疗才有更好的效果。”马昕指出。  精巧组合手术每一个病例都是精品  除了检查的仔细,马昕看病还有两个“毛病”:像“洁癖者”一样洗手,像“摄影师”一样拍照。前者,他每看完一个病人都要去两个诊室间的水龙头洗一遍手,后者,他会选择各种角度给患者的病足拍照,甚至为了一个角度,一米八几的高个子可以趴在地上拍。  “洗手是因为摸完一个病人的脚还要摸另一个,这是对病人负责,至于拍照,我需要准确的照片,对病人随访,术前术后的外观进行比较,对于评价手术疗效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不停地反思手术的细节与疗效并且不断改进。”马昕解释说,“其实国外同行也经常这样,当然我可以让病人站桌子上,但是让病人爬上爬下,这样多麻烦?”  这种“对职业负责”的态度影响了整个团队,马昕骄傲地说,足踝外科经手的每一个病人都是精品,术前、术中、术后所有资料都是齐全的。“我们不追求把病人的量做得有多大,但是每个病人的案例都要做成经典,像教科书一样,可以拿来讲课。”  华山医院是我国最早成立足踝外科的医院。“足踝外科非常专业,脚上28块骨头,每块骨头都有自身的特点,各个关节之间都存在很大的生物力学差距,理念非常复杂,不单一般医学生,很多骨科医生都不一定非常了解,脚上毕竟承担了人体的全部重量,与其它地方不一样,所以足踝外科医生考虑问题和其他医生不一样。”马昕告诉笔者,每次手术,医生考虑问题都会非常多,“即便是一个马蹄内翻足的手术,我们经常要做上近十个切口,用不同的切口解决不同的问题,至少七八种手术组合在一起。先做软组织手术,松解、跟骨移位、中足矫正、爪形趾的矫正……从后往前做,设计流程非常复杂,手术方案的选择经常会因不同病人而有很大的差异。”  但这样做的好处也很明显:一个小口解决一个地方的问题,每个切口尽量小,通过精巧的组合,进一步减少创伤,让患者恢复得更快更好。  病人构成改变医生应有国际视野“足踝外科专业飞速发展,这跟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马昕用“飞速发展”来形容这个专业。随着马拉松,健身运动等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所接受,同时也带来大量运动医学损伤的问题,集中在足踝。  “以前足踝外科的‘老三样’是拇趾外翻,马蹄、平足。现在踝关节不稳,容易打软腿、足踝反复扭伤的病人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踝关节骨软骨损伤、滑膜炎、骨关节炎等也明显增多。”马昕告诉笔者,据统计,一个人一生至少会有一次踝关节扭伤,而每7个人就中有一个长期的慢性损伤,潜在患者数量非常大,治疗的争议也很多。“并不是每一个患者都必须手术治疗,我一般比较注重症状对病人生活有没有影响,以及病人自己的意愿。”  面对日益增多的病人,马昕认为,足踝专业的医生要有国际视野。首先要了解国际前沿的技术理念,不能闭门造车,其次要会做临床科研。  “足踝外科对辅具,细小的内固定材料要求很高,有很多技术要求,随着科技发展,以前没有办法的手术现在有办法了,以前复杂的手术现在简单了。”马昕告诉笔者,以前很多足踝手术,骨愈合率非常低,病人经常要上石膏3个月以上,现在很多手术都不用上石膏,很多病人术后2星期就可以走路。“这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生物力学和解剖的研究,运用了很多新型的手术材料,能让病人更早地下地,更快地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对于疼痛控制的研究,也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以前病人开一个脚,开完死活不肯开第二个,现在开完一个,病人还没出院就要求开第二个。”马昕对此非常自豪。  为了帮助更多的足踝外科医生成长,从2005年开始,马昕和他的团队就开始给全国同行做足踝外科应用解剖与手术技术培训,一直坚持了11年。目前华山医院足踝外科还是中华医学会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只有对解剖有更详细的了解,做手术才会更精确。”马昕认为,我国目前很多外科医生大学毕业后很少有机会回炉进行手术解剖培训,很多术式好像已经约定俗成,很多操作感觉“必须这样做”,不敢去进行创新。“病人的患足放在手术台上,就像有透视眼,我知道它的大血管、神经、比邻结构在哪里,一刀下去往哪儿走,走多深都有感觉。有了丰富的解剖知识,很多复杂的矫形重建手术我们都能拿出创新方案来。”  “足踝外科与手外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与医生的心灵手巧、与手术技术密切相关。我国的手外科,例如华山医院手外科同道,他们目前已经处在了国际前列。我国有非常多的复杂疑难足踝外科病例,很多都是我们的病人能忍能拖导致,在这方面中国医生由于‘见多识广’,治疗过大量的复杂疑难病例,我们更有发言权,很容易走到国际前列。”马昕对中国足踝外科的未来充满信心。  马昕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骨科副主任、副院长。    门诊时间:周三上午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足踝外科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市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足踝外科医师培训中心主任,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会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创伤学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灾难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127856
    14:40
    作为一名从事骨科专业的医者,自己近年来在脊柱侧弯手术方面的特色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患者,相关科研工作荣获诸多国家级奖项,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回溯30多年从医路,感慨良多,在此拿出来和青年医生分享。李明教授与学生一起讨论病例良好的身体素质伴随医学事业终身走上从医之路,你有充沛的体力吗?医疗工作繁忙,而且需要较长时间高强度集中注意力,尤其是骨科,手术强度大,急诊值班紧张繁忙,更需要医生具备良好的体魄。然而,我发现现在很多年轻人空闲时间常常当低头族,不重视健身锻炼,身体素质较弱。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手术台下每天多锻炼一小时,手术台上就可能多坚持一小时。因此,医者首先需要有持之以恒锻炼的热情和毅力,时刻保持充沛的体力。相对于其他专业,医生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多,成长周期也更长。我1989年被安排当住院总医生,需要24个小时待命,处理骨科整个楼层的病人。由于刚进科,临床经验不足,我基本处于边工作边学习的状态。我把日常生活用品全部搬进值班室,3个多月一步也没踏出病房大楼,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活,期间还总结了平日积累的临床问题,总结成了两篇论文。经历3个多月的历练后,我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许多常规手术。我至今还很感谢当年自己的那份拼劲所带给我的成长和积淀,我觉得是良好的身体素质给我搭建了实践医学激情的平台。独到的战略眼光洞察医学发展方向李明教授与学生一起讨论病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现在年轻医生常常执着于学习和领悟手术的操作步骤,追求当今热门的“明星”手术方式,比如微创手术等,但往往忽略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如何做才符合病人的利益最大化。在我看来,优秀青年医师应当具备战略头脑,清楚自己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这样才有可能引领时代潮流。近年来,医疗政策的开放和外来资金的引入给医疗行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首先,民营医院得到了政策支持,林立而起,其中不乏许多高质量的医院。同时,大量外资的涌入,保税区相继引入了许多外资医院。甚至梅奥、哈佛等世界顶级医院也开始瞄准了中国市场。所以,患者的选择多了,公立医院将不再是一家独大,也要面临转型和升级。由于病源的变化,公立医院收治的疾病谱也可能发生改变,因此,如何提炼特色、吸引病人将是公立医院医生需要思考的问题。青年医生身处变化的潮流中,是实践者,也是开拓者,这些看似遥远的事也是需要偶尔思考的。其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百姓就医方式的变革。过去十年,电脑和因特网的普及让病人能够在线查询医生和疾病相关的资料,并且可以与医生进行互动。现在,移动4G网络、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以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许多手机软件,让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在线预约门诊和查阅化验检查报告,甚至可以凭借医生处方,通过线上电商购买药物。在未来十年,“私人定制”的医疗产品如目前“滴滴打车”的衍生产品“滴滴医生”,可能让我们的就医过程发生一日千里的变化。新一代青年医师学习能力强,适应性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在互联网医疗+的时代大有作为。国际化交流能力提升中国医学地位李明教授听取学生汇报病例未来的中国医学将更加与国际接轨。过去的国际交流合作是international,即国家与国家之间,而现在逐渐转为multinational,即多个国家共同完成。医疗行为已不再是闭门造车,全球的医疗卫生资源可以共享。目前,国际学术协会吸纳了国内多位专家成为会员,甚至有委员任职。但是,能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国医生数量仍较少,而且囿于专业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部分医生流利自信地表达自己观点仍有障碍。所以,大部分重量级的学术会议仍然以欧美国家为主导,我们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拥有最多的病例资源,中国的医生应当在世界的医学舞台占有更重要的地位。青年医生要立志宏伟,积极争取1年~2年的海外访问或留学,珍惜每次的英语交流机会,让自己成为能够大胆表述自己学术观点的医生。除了提高英语交流能力,还需比较国内外差距。通过多年的国外医院访问,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国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拉大。早在约十年前,美国的影像学胶片就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门诊办公室以及手术室随处可见的LED电子屏幕,医生可以通过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调出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而我国,目前还主要以胶片为主,携带不便而且很容易丢失,病人资料在各医院之间无法联网查询。让我欣慰和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一些青年医生开始创业做数据库,这都是很好的方向。另外,国外的自主创新能力值得我们学习。目前,我们骨科使用的器械90%以上是进口产品,昂贵的价格给百姓带来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这些产品中,大多数由国外医生发明创造,我们国家创造发明的寥寥无几。要想迅速提升中国医学的地位,或者让个人或团队举世闻名,自主创新是一条捷径。青年医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处于创新创造的最佳时期,倘若能够有意识地提出创新问题,探索解决方案,不仅可以使医疗器械国产化,给病人带来福音,而且可以给我们的医疗学术带来新的希望。作者简介:李明李明,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主任,第二军医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脊柱畸形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脊柱外科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脊柱外科临床工作,在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脊柱骨折、肿瘤、结核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在脊柱侧后凸畸形矫治领域有很深的造诣。担任国家卫计委全国医师定期考核骨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脊柱功能重建委员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及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多个国内外学术团体任职。担任《脊柱畸形杂志》、《Spine Deformity》(中文版)主编,《Jounal of Medical Colleges PLA》、《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英文版)、《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20余种核心期刊杂志副主编、常务编委及编委。迄今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研究生50余人。曾赴世界著名的脊柱侧凸矫治中心美国TSRH医院、堪萨斯医学中心及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进修学习。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主编、主译出版了《脊柱侧凸三维矫形理论与技术》等15部专著。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全军、上海市重大项目等基金12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等。被授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第七届银蛇奖一等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解放军总后科技新星、银星等荣誉称号,荣获上海市政府记大功一次、解放军二等功一次,解放军三等功二次。
  • 127855
    13:15
      上周在香港,早晨发现自己尿色深,以为水喝少了,遂多喝水。谁知两天以后,白天尿色呈普洱茶样深褐色,顿时手脚发软,口唇麻痹,几近晕倒。速乘坐第一班飞机回国。  大家一定好奇,有国际医保的我为何不在香港治病?  几年前我得了胆结石,准备回新加坡手术,被从新加坡来中国进修的医生阻拦。他说:“新加坡医院虽然看起来环境舒适,但医术一定不如大陆医生。你想,新加坡只有500万人口,而中国13亿,仅手熟程度就超越世界平均水平。”  自此记住,有病就回国。  下了飞机直奔中山医院急诊室。验完尿拿到结果,把自己吓着了,红血球爆表,不是以数字表示,而是“满视野”。医生看完化验单和B超结果,敲敲我的后背,问我是否疼痛,是否尿急尿频,是否服用降压药,是否对某种食品过敏。在得到所有答案皆否之后,医生建议我次日门诊彩超,再做一个脱落细胞测试以排除肿瘤。  我回家以后,不太放心,开始百度问医。  百度说,血尿有可能是膀胱癌,症状表现在耻骨疼。  我顿时觉得自己耻骨疼痛难忍。应该是癌症跑不了了。整个人都不好了。  次日再查,一切正常。但血尿依旧肉眼可见。  我跟医生说:会不会是膀胱癌?我耻骨疼,百度说是膀胱癌前兆。  医生哭笑不得:“你要相信我作为医生的专业判断,你要相信中山的名声。没有任何依据以前,我不能判定你是膀胱癌。”  我再建议:“要不要做个膀胱镜?”  医生说:“你本来就在不明原因出血中,膀胱镜是创伤性检查,会加重伤口。不到万不得已,我不建议膀胱镜。我们诊断的原则是从无创到有创,从外查到内查。我下面要给你做个筛查,分析血是从哪一段出来的,以确定必要时是做肾的穿刺还是膀胱镜。”  我又说:“要不要查个血?说不定是全身血液病?百度上说,尿血还有可能是免疫系统疾病,比如红斑狼疮。你看,我胳膊上有红点哎!”  医生:“我建议你在看我的期间内,不要打开百度谷歌BING。我很好奇,像您这样一位看起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为什么会求医百度?”  可是,像我们这样没有医学常识的人,身边又没有医生朋友,有病不问百度问谁呢?基本上,百度医生现在是中国分诊的第一步。  医生安慰我:“你相信我,明年你依旧可以见到我。我会先给你做CT增强,再考虑其他介入方法。”  我恳求:“你给我开点止血的药?”  医生再拒绝:“不可以。会掩盖病情。”  我在中山的普通门诊看病,其间每半分钟就会有其他病患探头进来问话。有一老大爷很有趣,上来就跟医生说:“我已经知道我得什么病了!你给我开这个药!图片我都荡下来了!”  医生问:“你都没有检查过,怎知自己的病?”  大爷自信地说:“我已经查过百度了。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他们都是这样治的!”  医生不得不摇头说:“如果你们在来看我以前不百度,我们医患之间会信任得多,而我也不必花费更多口舌跟你们解释为什么我的诊断与百度不同。看在我每个病人只能平均三分钟诊断的份上,求大家不要拿百度来拷问我了。”  在做了增强CT以后,终于发现我肾的隐蔽位置上藏了一颗小结石。一颗忐忑多日的心终于落地。自此,耻骨也不疼了,身上的红点也不是出血点而是痱子了。  我一面羞愧于自己对百度医生的迷信,一面在想,如果中国的全科家庭医生全面铺开,每个社区,每个家庭都像国外那样有小诊所覆盖,家庭医生掌握了我们家成员的健康情况,有问题我去咨询专业的医生而非只能咨询百度,这样,让病患和医生都感到恐怖的百度医生,会不会就此消失?
  • 127845
    16:23
    每名医生的性格决定了其处理科室关系的方式和态度,有不同是正常的,这才让世界更丰富多彩。但处理科室人际关系是一门涉及现实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学问,处理科室关系的以下九条原则,值得收藏。一、礼而不扰处理科室人际关系的首要通则要讲一个“礼”字。荀子就称礼仪为学问之极、道德之顶峰。在民间则有“礼多人不怪”的说法。而现代行为学家洛伦兹则认为礼节是人类的“第二天性”,“好”的礼节是在科室内所时时遵从的特性,好的礼节永远能让你科室内的人际关系产生互相谅解的效果。二、让而不争所谓“让”就是在科室交往中,学会给同事留有余地,留有空间,留有表现的机会。古人讲:退后一步自然宽;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争的不足让的有余。所以在各种科室交往和工作中,不与他人争风头,不抢他人之镜头。不夺他人之话头,不争论无用的话题,不驳斥别人的见解,不理论是非,不争你高我低。一定要学会用不涉及他人的方式来独立的表述自己的意见。而那些自我表现欲望特别强烈而从不考虑他人的人,很少会有良好的科室人际关系。才高不必自傲,不要以为自己不说、不宣扬,别人就看不到你的能力和医术,所以别在同事面前炫耀,能做到让而不争的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是一种美德。三、顺而不卑什么是顺?“顺”并不是驯服,并不是上下级的服从,也不是三娘教子中的听从,更不是卑躬屈膝、低声下气,这不是“顺”,这是懦是谄是无骨气。而“顺”不过是一种手段和艺术。尽管“顺”字总是与驯顺、顺从、服从相关,但在科室人际中,最重要的是“不逆行”,不逆人心、不违人之常情,不触犯他人。对待同事,包括对待病人,要首先考虑言行方式他人是否可以接受、是否舒服。所以很重要的是不要去和观点不同的同事或不明真相的病人“对着干”,有容忍别人观点、立场及不对的度量,用更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一味驳斥。不会沟通的医生,即便自己再有才,也难以得到科室的认可。四、中而不偏职场中人际关系最忌一个“偏”字,一定学会待人处事都要做到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别过也别不及,不偏也不倚。这就是“中道哲学”的核心思想。在处理科室关系上中道哲学是十分有用的。同科室的两个同事因为工作问题起了矛盾争执,不要急着偏袒某一方,首先中立,然后帮忙找到矛盾问题的核心协助化解矛盾。五、和而不同古希腊称和谐为宇宙万物之美,中国人自古讲和气生财。而孔子则说“和”是“天下之达道”。什么是“和”呢?和就是奉行中道的结果,和的释义就是一切合于自然合于社会,个人行为没有与他人不和谐的乖张、乖僻之处,没有凶残暴戾之处。体现在处人处世原则上是以和为贵;体现在个人态度上为和气和蔼,人际间有亲和力。狄更斯说:“我在社交活动中的做法就是对人和颜悦色。这一点对所有人都是适用的。”而培根则说:“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六、忍而不发什么是忍?心上有一把刀也不要拔掉,这就是忍;即使心上有一把刀,但也不要说出来表现出来,这就是忍。中国人最讲一个“忍”字,忍不可忍,忍不能忍,戒急用忍,不一而足。团队提前,自我退后。七、诚而不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的是欺骗,而最可悲可怜可笑的是自欺。所有欺人者的后果都是自欺,因为真相是掩盖不住的。欺骗与谎言不同,谎言有许多是善意的,有许多是仅限于自我保护而已。但欺骗却是以害人为目的的。人千万不能为自私而欺骗。而人际间最看重的是一个“诚”字。忠诚、诚实、诚心诚意,这些东西是产生信任的唯一基础。八、谨而不拘谨慎、恭谨,都是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和美德。待人接物不要一厢情愿。一要考虑到效果是不是、会不会适得其反才去作为;二要考虑对方是否需要,所以明朝的大学士宋谦说:“寒者不贪双璧而重短褐,饥者不愿干金而美一餐”。一餐之费与干金之赠哪个更重呢?所以说代价最大的未必让人最满意,还是用心揣摩人情所需才能事半功倍。九、达而不妒通达、豁达,大体上都是讲人的胸怀,讲人的大度,讲人宽宏的雅量。荀子说:“树成荫而众鸟息”。而人能到通达、豁达的心境首先要不生妒心,妒心一起生百怨。培根曾说:“在人类所有天然向恶的行为中,最恶的乃是嫉妒以至祸害他人。”“没有什么能比爱与妒更具有持久的消耗力。”“只有死亡能够使嫉妒和德行重新言好。”所以说,人要想与人相处,在科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千万不能妒心太重,因为不仅影响与同事的关系,而且会使自己受到极大的伤害。

页面

推荐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病例
暂无信息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