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545
11:08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90后的女孩,这个女孩不仅是个护士还兼职当平面模特。当医院领导知道她兼职做模特的事情后,一开始很反感,觉得护士在外人眼里一直都是端庄的形象,兼职做内衣模特跟护士的形象反差太大,而且护士工作责任重大,担心做了兼职会影响到本职工作。后来是随着张洋个人经历的披露,周围人被她对生活坚强的态度所感动,才没有开除她。 张洋一开始没有想过要去做护士,她的理想是当演员。之所以选择护士这一职业,是因为自己母亲身体的原因。其实,大部分护士选择发展自己的第二职业,主要原因是护士的待遇太低,调查显示大部分低年资护士的工资都集中在2000—3000元,大医院的护士可能会有4000元左右,这点钱也只够自己的生活开销,而且其中三分之一的钱都是拿青春频繁熬夜熬出来的夜班费。连不学医的都知道频繁熬夜伤身体,可以说这点工资也都是血汗钱。其次,伤医事件被频繁的报道出来。身为护士遭到患者语言辱骂,算是家常便饭了,只有遭到挨打且很严重才会被报道出来。工作时护士都是人人自危,心情紧张。 生活和精神压力让好多年轻护士都很迫切地想要找寻一份能够替代护士的工作。可是改行的空间小,于是很多护士选择了兼职。现在我的朋友圈好多护士都选择了做微商,做代购,且不说这种电子商务好不好,也不论兼职到底能不能赚很多钱。但是这么多人急着选择第二职业还是值得更多人去深思!为什么护士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有的人可能会说,“不是已经有医改了么?国家还是很关注医疗行业的,压力谁都会有啊!” 好吧,暂且不说我们要多久才能看到医改成果,就说开放医生多点执业这一举措,为什么没人想到护士应该怎么改革呢?新闻报道里提到最多的就是护士缺口有多大,应该多培养护理人才……可是之后呢?社会对护士的关注度可以说微乎其微。 再来看看医院护理收费标准,可以说,任何一个护理操作都是廉价的,标准还是十几年前的收费标准。举个例子,基础护理的洗头是8元,在外面洗头还收几十块呢吧!给卧床病人洗头可不轻松,这样的收费标准完全没有体现护士的劳动价值。护士也是平常人,也需要生活,也要追求生活质量。更何况现在护理队伍年轻化了,作为年轻人,当我们不能满足自己的生活现状时,我们没有选择啃老,没有选择坑蒙拐骗,而是选择了兼职来让生活更好,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一种努力奋斗的姿态。护士这个职业是可敬的,但我觉得双面天使也可爱,她们没有错,我们应该对她们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
122543
10:59
急诊科护士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类型患者,并做好应对冲突、得不到理解的心理准备。遭遇患者言语辱骂的经历几乎已经成为科室常态。 “我们不奢望尊重,只求平等”这是浙江省某三甲医院一名姜姓护士日前在接受中新网健康频道采访时表达的心声。精神异常、醉酒、斗殴••••••急诊科护士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类型患者,并做好应对冲突、得不到理解的心理准备。 工龄三年以下急诊科护士多偷哭过 近日,由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相关研究人员对杭州市6家综合医院1112名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75.6%的护士遭受过包括责骂、谩骂、辱骂在内的语言攻击,而忍让回避和耐心解释是护士应对暴力的主要方式(分别为52.7%和68.5%)。 日前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数据也显示,59.79%的医务人员遇到过语言暴力,13.07%的医务人员受过身体上的伤害,27.14%的医务人员遭遇过医疗暴力。 在医院各科室中,急诊科因重症病人集中,病种多,抢救和管理任务重,也因此容易激发医患矛盾。姜护士称,科室里几乎每个医护人员都有遭遇患者言语辱骂的经历。 “有些患者为了省钱拿着家人或朋友的医保卡来就诊,我们核实身份后肯定会拒绝但患者就特别不理解,除了语言上的谩骂,甚至威胁称‘我记住你了,你出了医院小心点’”姜护士告诉中新网健康频道。 姜护士的遭遇也并非个案。北京某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周女士同样经历过因拒绝患者借用别人医保卡而遭辱骂的经历,“很多制度性规定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患者却常常把怨气撒到我们身上。” 此外,还有非急诊患者因为白天上班没时间去医院就会选择晚上去急诊科配药,一旦遭到拒绝就会觉得医护人员不近人情,进而恶言相向。 “我们每天为了少上厕所不敢多喝水,只有中午十几分钟的吃饭时间” 有着9年从业经历的周护士特别希望社会能多理解护士工作的艰辛。据她介绍,科室里工作三年以下的护士几乎都有过躲到休息间或诊疗室偷偷哭泣过的经历。 急诊科也经常抢救一些醉酒人士,挨打挨骂同样不少见,周护士就曾见证过科室里的男护士被醉酒汉硬生生拽进治疗室眼骨被打裂。 不过,也有患者表示,有些护士的素质确实太低,缺少对患者和家属的同情和理解。郑州市民郑先生就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他曾因呼吸道疾病去郑州某三甲医院输液,“到了该换输液瓶喊护士时,她只简单回答好却一直待在医务室不出来,最后输液瓶都空了喊了好几遍才出来。” 郑先生表示,病人去医院心里本来就着急焦虑,医护人员态度再不好很容易惹患者生气。不过他也表示,无论如何不该动辄动粗口辱骂医生,如果对医护人员工作不满意完全可以通过投诉的渠道表达诉求。 北京市华卫律师事务所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邓利强表示,患者爆粗口原因在于没能认清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患者认为我花钱买服务,不满意了当然可以像对其他服务人员那样针对医护人员,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医生和患者法律关系是民事关系是不容否认的,但医生绝不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提供服务,患者花钱治疗是在弥补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所以患者就医决不能等同于一般的花钱购买服务。 中新网健康频道了解到,目前不少大医院为保证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安排安保人员24小时巡逻,急诊科夜间也会加强安保力量。同时,也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通过学习典型案例掌握与不同患者发生冲突时的沟通方法和技巧。 此外,警方在维护医院秩序上也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已有超50家医院实行了院警制,也就是警察驻进医院,维护医疗秩序,打击伤医犯罪行为。 护士社会价值亟待认可 其实,医院发生医患纠纷也不仅是中国特有现象,世界普遍存在。据了解,国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关注工作场所暴力的教育培训和研究,如美国加州于2010年开展的医务人员专项预防枪支暴力和武力防范培训,英国政府的“零容忍”教育培训项目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暴力事件的发生率。 “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期望值太高了”姜护士表示,医护人员与患者没有恩怨,当然希望患者能治好病,但有时候患者病情确实已非人力所能为。而如果患者或家属一味责骂医护人员,只会让治疗氛围更压抑,“我们有时只能缩手缩脚地为病人护理”。 相较于医生,护士遭遇语言暴力的比例明显更高,邓利强对中新网健康频道表示,护士的价值应该同样得到尊重和认可,“没有医生,病人将陷于无望,没有护士,病人将陷于无助。” 医护人员遭遇患者语言暴力甚至人身攻击时有多少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中新网健康频道梳理今年以来多家媒体报道发现,尽管医护人员遭受患者暴力的情况时有发生,但施暴者一般被处以行政拘留和罚款,多数并未升级至追究刑事责任,大多都是作为民事案件处理,通常是打人方赔偿医药费并赔礼道歉。
-
122541
10:44
比尔盖茨认为,在医疗领域进行大量投资,其收益将远远大于成本。基于这个判断,比尔盖茨基金会将以医疗目标为首要投资目标。 生活需要我们做选择。不管是在慈善领域还是其他领域,许多优秀的项目值得我们关注。但如果你试图投资所有项目,就会发现收获其实大打折扣。这就是梅琳达和我选择关注少数几个领域的原因。即便是重点领域,我们也会设定优先项目,对他们投入更多时间和金钱。 接下来的几个月,世界领导也会做出相似的选择。九月,他们将在纽约制定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目标,这将有助于确定接下来 15 年的全球发展议程。提议的目标包括健康、气候变化和海洋方面。目标一旦被采用,领导人将优先考虑这些方向,做出具体的资金和精力分配。 我们基金会强烈认为医疗目标为首要目标。 为什么?因为当涉及救助及改善生活方面,投资医疗拥有我见到过的最惊人的回报。 看看世界已经取得什么成就。从1990年,我们将5岁之前死亡人数降低一半(从约为 10% 降为 5%)。而我乐观的预测,到2030年,我们可以把这个数据再砍一半,这将使 6100 万儿童免受死亡: 由美国前财政部长Lawrence Summers和盖茨基金领导的团队对潜在影响力进行过研究。发表在医学杂志《柳叶刀》的报道指出,如果我们重点投资几个领域将大大减小富裕国家儿童和贫穷国家儿童的死亡率差距。这就是我想看到的——全球范围内实现医疗平等。 救助儿童只是医疗投资好处的一个方面。就像我今年初夏一篇文章写到:通过提高孕产妇健康水平,截至 2030 年,我们将可拯救 300 万母亲;通过肺结核防治项目,我们将可另外拯救 1000 万生命;通过艾滋病方案,我们将还可拯救 2100 万生命。 我们该怎么做来实现这些目标呢? 一方面我们需要瞄准好目标。在这方面,联合国2000 年关于千年发展目标就做得很好,设定了一系列宏伟的数字目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哪些国家落后,哪些国家正超速前进,这能帮我们更容易找到急需改变的地域。如果我们想完成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就需要用同样的方式完成今年的新目标。 另一个关键步骤就是考虑外国援助的动态变化。不管是富裕国家、中等收入国家及贫穷国家,都应承担救助生命的责任,但这种责任从接下来的十年来看,应当会非常不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意味他们将减少对外援助依赖,而更多地去解决本国人民医疗服务成本。 《柳叶刀》杂志计算了上文我提及的目标所需费用。它发现到2030年,重度贫穷国家和中度贫穷国家将需要投入3%的GDP在医疗方面,而现在这个数值仅仅不到 2%。当然,这么大规模提升不会一夜发生。虽然它是个巨大挑战,需要国家领导者拥有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但我认为这还是有可能的。 该报告还发现,短期内,34 个最富裕国家,将大力投入研发新疫苗和其他生命拯救工具。理想情况下,他们会加倍医疗救助。但现实情况下,预算很紧,这件事很困难。然而提高医疗救助总目标数和增加高强度医疗项目份额能得到非常显著的效果。 为支持医疗援助,我们需要向各国领导者游说:这不仅能拯救生命,也能引导人们走上自给自足道路。因为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加入全球中产阶级(部分由更健康、更有效的劳动者带来的变化),他们很少需要外部援助。实际上,《柳叶刀》报道指出,随着时间发展,发展中国家将有能力支付医疗花销增长的75%。 这种转变所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一些国家将很快变得很富有而不能再被列入救助目标。但这些国家仍有很多人极其贫穷,没有足够钱来填补自身差距。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和越南都面临这种问题。所以相对于关注贫穷国家我们更应该更多关注穷人,不管是他们住哪。在医疗领域进行大量投资,其收益将远远大于成本。据《柳叶刀》报道,重度贫穷国家收益会达到总投入的9倍,中度贫穷国家为20倍。 全球医疗是个美妙的投资,它应该是全球议程最优先考虑的事。弄清如何实行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我们需要做出许多艰难决定,但全球医疗这个决定不应该艰难。
-
122540
10:38
尽管反对声此起彼伏,ICD-10的执行依然被提上日程,背后的原委值得分析。 由世界卫生组织(WHO)编写的英文版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全名是“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即将于2015年10月1日的期限在美国实施。与人们比较熟悉的“国际疾病分类第九次修订本(ICD-9)”相联系,ICD-10仍沿用传统的名称“国际疾病分类”,是世界各国在对本国居民健康状况收集、整理、汇总上报以及统计分析中必须遵循的分类标准。从1983年开始编写,直到1992年完成,历时10年,ICD-10在中国国内已经于21世纪初开始使用。为何在医学最为发达的美国,ICD-10却姗姗来迟,实施期限反复拖延长达20多年呢? ICD-10的实施缘何遭到反对? ICD-10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疾病和健康问题编码系统,比40年前的ICD-9有了更大的进步,更完善的分类以及更强大的功能。然而,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简称AMA),这个总部位于芝加哥的美国最大的医生组织,却一直在ICD-10在美国推广的过程中扮演着反对者的角色。最近,AMA又支持了德州共和党众议员TedPoe提出的再次延期ICD-10提案。其实,要理解AMA的态度并不困难,因为AMA作为代表美国医生的政治利益的团体,必须为保障医师利益而奋斗。因为美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以ICD-9编码来作为收费依据的国家之一,在医生与保险公司结算的时候需要依赖这一编码进行议价收费,ICD-10比ICD-9多了5倍的编码量,从原来的13000个编码扩展到了68000个,需要医生对疾病和诊断治疗更加细致的记录和分析,工作量大大增加;同时,诊所和医院必须升级他们的健康信息系统来适应ICD-10的编码需要,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来雇佣IT人员,更多的管理人员来完成这一转换,成本甚高,而且此升级没有政府资金支持。据估计,使用ICD-10会给医生和医院降低10%-50%的生产力。这样的情况之下,也就不难理解为何AMA不断支持ICD-10的推迟使用,甚至号召直接跳过ICD-10,进入2017年才有眉目的ICD-11了。 虽然反对浪潮非常之大,然而为什么ICD-10的执行还是被推上议程呢?这是因为ICD-10对于医学的长期发展在各个方面都非常有利。 医疗质量评价 ICD-10可以为新的医疗科技和手术提供更加精准和更完善的分类和记录,可以为医疗质量的评估和进步带来更高质量的数据,来更好地分析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构建更加完善的临床路径以及追踪更详细的医疗结果。 当今美国非常权威的医疗质量研究机构AHRQ(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局)仍在使用ICD-9作为研究的标尺,一旦升级为ICD-10,医疗质量的研究将能更加精确地分析出医疗服务提供者跟病人预后的联系,更好地澄清很多医疗并发症和医疗安全的难题。 医学研究 ICD-10将为医学研究提供更高质量的数据支持,长远来说,更加有逻辑的ICD-10编码将不断减少编码错误,提高医学研究的精确度。可以预见的是,更高的编码精密度可以让人们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医学现象,比如发现正在潜伏的流行病,比如研究到底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到底在哪种情况下对病人愈后更有利,这些研究都可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大大提高医疗质量,甚至为美国医疗系统节省数十亿美金。 公共卫生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使用ICD-10来记录疾病的发达国家,这为疾病信息的国际共享和交流造成了隔阂,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疾病的追踪和响应方面的能力因此受到限制。ICD-10对于公共卫生方面疾病的编码也远胜过ICD-9,它更加精密并且能够捕捉到国家级需要上报的疾病。 使用ICD-10可以促进国际医疗质量的比较和交流,同时对于大型流行病和恐怖主义有关的疾病预防也是大有助益。 医疗机构质控和收费 ICD-10带来的编码精密度和更加逻辑化的设计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和医生更容易监控医疗质量和病人预后,可以让他们更加精确地进行效价分析和系统流程优化。同时,ICD-10比ICD-9更加有利于医疗偿付,更加细致和与时俱进的编码能够让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服务偿付者以及医疗政策制订者更好地沟通联系,为美国正在提倡的“pay for performance(按医疗表现支付)”的施行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而且,更加精细的编码有利于捕捉到医疗欺诈的发生,减少有关的医疗犯罪情况。 医疗信息产业的发展 ICD-10的升级,对于美国医疗信息产业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大量复杂编码的升级和更新,需要更多IT工作人员和公司的服务,为此方面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一些医疗信息产业的巨头,比如位于波士顿附近的AthenaHealth就为医疗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升级ICD-10的服务,同时有非常多的其他巨头比如3M公司和创业公司瞄准了这一商机,提供各种升级服务。在美国医疗信息化非常普及的形势之下,ICD-10升级不仅可以带动医疗产业全面进步,也为医疗IT的革命带来了很大契机。借鉴美国的经验,发展中国家在医疗健康信息产业发展中,完善电子病历系统并且普及,打好基础,才能为进一步的医疗行业的全面升级做好铺垫。
-
122532
11:28
近年来,医疗卫生政策一再为社会办医开绿灯。近日,国办又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办医成规模、上水平。 中国目前的医院确实少。世界卫生组织今年公布的数据中,每万人拥有的医院床位数,中国是42张,巴西是24张,印度只有9张,发达国家能达到300〜600张,世界平均水平为每万人30张。可见,中国这个指标的数值大于世界平均值和“金砖四国”中的巴西、印度,但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社会办医应指向康复医院 或可撬动医改 新兴工业国家在医疗卫生设施方面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关键是医护人员数量不够,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 除了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国际上最常用的衡量医疗卫生事业水平的相关指标还有2个: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和每万人拥有护士数。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相关数据计算,中国“每万人拥有医生(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0.62人,“每万人拥有护士(注册护士)数”为21.35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计算,34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平均为30人,“每万人拥有护士数”平均是78人。这意味着,中国与OECD国家相比,在前一指标上相差1/3,后一个则相差3/4,差距非常大。 此外,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还有一个更大问题:现有卫生技术人员中,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28.5%,也就是坊间所言的“好医生”、“好护士”不够。 医疗卫生服务,归根结底是人对人的服务。如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把重点放在多办医院和增加医院床位数上,即便社会资本都来办医院,但只见物不见人,有硬件而没有软件,有何用? 社会办医要想获得生存和更多的发展机会,不能一味地去投资兴办高等级的大医院,而应把目光投向康复医院,并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通力合作。这样,不仅能提高社会办医投资回报的效率和效果,还能撬动整个医改。 发达国家医院的病床数是中国的6〜12倍,医生却不过多出50%,原因就是发达国家医院的病床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康复医院。其实,无论中外,“好医生”都是稀缺资源。要尽可能地让高水平的医生为更多的病人服务,就要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病床尽快轮换。可是,目前看来,中国医院的病床周转周期至少是美国的3倍。 根据国际经验,医疗卫生体系应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其职责是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或手术,但病人在这里逗留的时间很短,譬如美国,平均才7天。然后,患者就会带着医嘱转移到第二个层次,即康复医院,接受护理和康复,直到痊愈出院。显然,这样的层次更合理。而且,到没有太多“好医生”的康复医院接受护理和康复,还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在经济上也是明智之举。
-
122531
11:16
医生的生命也是生命,社会应将减轻其负担提高到关爱生命的高度上。希望医生猝死引发的行业震动,会有制度补缺与之呼应。 7月8日凌晨,中日医院31岁的年轻医生宋韩明在病区内猝死,又一次将医生生存状况引入公众视野。这是近期内频密发生和被曝光的医生猝死事件中的一起。在医疗界对此高调缅怀的同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甚至不乏幸灾乐祸者。 在很多人看来,医生作为健康卫士,似乎就该是病魔面前的强者。但其实他们的生命同样脆弱,现实中,医生猝死事件也是频发:6月29日,43岁的广州医生李晶在家猝死。4月14日,福州医生康强猝死。此前一天,淮北市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在交班前猝死。再往前一天,北京友谊医院医生李大连猝死……每一次悲剧出现,都令人唏嘘,但大多也不过是一抹短暂的涟漪,很难促成什么制度层面的关切。 作为一名医生,我不赞成因同行遭遇不幸就把医生塑造成世上最憋屈的行业,展开一次行业大诉苦。但面对医生的猝死,总显现出“命该如此”的淡然缺乏对逝者必要的尊重。不管该群体在舆情图谱中是怎样的黑与被黑,那些英年早逝的医者,却多是用生命践行着大医精诚的高尚信条。如广州李晶医生,生前最后一个班连续上了48个小时,还有宋韩明,在长期高负荷工作的情况下,发明了5小时休息法。 医生面对的是患者的生命,由于疾病本身具有太多不确定性,医生工作也有着不确定的属性,但工作不确定,对应的制度却该有确定性。然而,目前有哪项制度对于医生不确定的付出做了确定性的补偿呢? 在医疗界有一个信条——工作中要保持“临深履薄”的高度谨慎。可在高度紧张之后,却很少有人考虑过,如何让这种高度紧张的神经能够“一张一弛”地调剂一下。相反,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工作效率,各式医疗规定最终指向都是落实到医生身上,成为医生身上不断加码的负担。 事实上,每一次医生遭遇的不幸都会在行业内形成很大的震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身上背负责任压力的情感共振。当医生们长期生存在高强度压力之下,动摇的恐怕也是由他们支撑的生命保障体系。当然,工作负荷大,休息权益得不到保障,并非医生行业独有的情况。但在我国正规事业部门中,长期超负荷工作的,医疗领域应该算是最为突出的了。 希望医生猝死引发的行业震动,会有制度补缺与之呼应,医生的生命也是生命,社会应将减轻其负担提高到关爱生命的高度上。之前国家已明确要出台“符合医药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对此我们翘首以待,但另一方面,医生群体过累也是个严峻问题,所以我们也迫切想看到,“为医生减负”的人性化号召能在制度层面得到更多响应。
-
122528
10:55
7月9日,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患者家属张某依法批准逮捕。 因不满医生写错患者姓名,患者家属张某暴力殴打两名医生致一人外伤性血尿、一人头部外伤并伴有神经症状。7月9日,浦东新区检察院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对张某依法批准逮捕。这是浦东新区自去年8月中旬“女子胎死腹中3名亲属大闹妇幼院被追究刑事责任”后又一例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暴力伤医案例。 不满写错姓名暴力伤医 施暴者被上海浦东警方批捕 今年6月22日晚10时许,在外与朋友一起喝酒的张某突然接到其妻子电话称,其母亲因病正在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看急诊,让张某赶快过去。10时15分许,张某赶到医院,在急诊室大厅与等待付费的妻子会面。收费处工作人员告诉他们,因为社保卡上名字与病历卡上名字不符,无法付款。张某和妻子一起到急诊室找刚才的医生,未果。后在抢救室门口,张某妻子认出了那位医生,就告诉张某是这位医生给母亲看病的。 这时酒已喝多了的张某情绪激动,跑上去大声质问:“你连病历卡上的名字都会写错,看病是不是也会弄错!这么不负责任!”随即挥手一巴掌打到医生脸颊上。当被打医生弯腰捡掉在地上的眼镜时,张某不顾妻子劝阻,又冲过去朝其腰部踢了一脚,再往腿上踢了好几脚。 随后,张某和妻子在急诊室找到另外一名医生寻求帮助改姓名。该医生听明缘由后,去护士台询问情况时得知,帮其母亲看病的医生被张某打了。该医生劝张某好好说话不要动手,张某伸手打了该医生一个耳光。随后,张某不顾妻子和旁人劝阻,再次追打到护士台处又打了该医生两个耳光。最后,张某在民警处置时还朝该医生胸口打了一拳,嘴里还说着威胁话语。 经法医学鉴定,被打的两名医生中,一人遭外力作用致头皮挫伤、外伤性血尿。另一人头部外伤后伴有神经症状、左面部软组织挫伤。两人均构成轻微伤。据张某交代,当晚酒确实喝多了,在医院时已经是醉酒状态,所以情绪失控,对医生做了不该做的事,很后悔。
-
122523
10:41
日前,一份由中国医师协会调研编写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发布,显示六成医师不满当前的执业环境,其中工作强度大、医疗纠纷多和患者期望值过高成为导致医生压力大的前三位因素。如何舒解医生工作压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 亟须建立强制休息制度 最近,百度贴吧“医学生吧”里有一篇帖子很火。发帖者是一名高考考生。他想学医,但又很顾虑,问:“学医五年真的很难找工作吗?”有人回答:“5年本科毕业后还要规培3年,没有规培证不能进医院,这意味着本科要8年,硕士10年,博士12年。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财力,欢迎加入医学大坑。” 医学生的自我调侃是一种无奈。医疗行业素有培养周期长、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等特点,这是不争的事实,各国都不例外。 “2014年调查结果显示,76.5%的医师反映工作量大。”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介绍,工作量大已成为医师工作压力大的第一位因素。 邓利强说,我国的标准工时为职工每周工作40小时。但调查显示,52.72%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 “长期超负荷工作,必然会引发身体过劳。”邓利强介绍,调研发现,14.56%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差,55.32%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 以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为例,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表示,他们对50岁以上的医生进行健康分析,发现身兼三种疾病的医生占85%以上。 中国医师协会建议,医疗机构应落实年休制度,制定合理的值班制度和轮换制度,保障医生的休息权。同时,制定超时工作的强制休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状态下发生的医疗行为。若因医院编制、人员的限制,不能完全杜绝医生超时工作时,应给医生合理补偿。 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超负荷工作不仅让医生自己受到伤害,还可能影响诊疗质量,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甚至引起医患冲突。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毛莹莹告诉记者,她每天要接诊将近100个孩子,经常顾不上喝水、吃饭。 毛莹莹的经历并非个例,大医院的“忙”成了一道难解的题。最近,有“全球最大医院”之称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其7000张床位、每日21600人次的门诊量和75亿元的年营收而备受关注。但这家大医院却被当地人戏称为“全世界最大的乡镇卫生院”,因为患者无论病情轻重缓急,都往这家医院跑。 有专家指出,很多医院通过多收病人、增加病床而获得收益,无疑增加了医生的工作量。而且,由于基层医疗水平较低,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病人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医生的工作量更是“雪上加霜”。 医生看病看不过来,病人排队排不上号,医患双方都承受巨大的压力,一些突发的意外难免会引起医患关系的紧张。医生和患者都需要“减压”,厦门市卫计委主任杨叔禹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减压”经验。他们把这部分慢病患者放到社区统一管理,允许社区和大医院享有同样的药品采购权,解决患者的开药问题。同时,由大医院的专科医师、社区的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组成的“三师”团队,共同为患者服务。 目前北京、安徽等十余个省市也都在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而在日前国办新发布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也把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作为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等更合理的就医秩序,以及基层医疗得到加强的更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才能使医患双方都减压,医生的执业环境和患者的就医环境才能得到改善。”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指出。 中日友好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刚坦言,医学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高风险行业,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临床确诊率也仅有70%左右。“媒体、大众,包括患者和家属都应该认识到,医学有局限性,治疗有不确定性,患者个体也有差异性。这方面,我们非常需要公众的理解。”李刚说。
-
122522
10:24
医学生在大家的眼中似乎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群体呀。那么,为让大家更了解医学生,小编将以采访几名医学生的方式来让大家走进医学生的生活。【学习篇】 医学生都在学什么呀? 杜同学:首先呢,大英马原思修什么的当然要读啦。上学期还学了医用物理学(虽说只是一些题目的背景和医学有关而已),还有医科高等数学(比传说中的什么高数A高数B线代什么的简单多了),以及基础化学,这学期是无机化学。要说有什么和专业关系比较大的,那就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细胞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组织胚胎学(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以及胚胎发育)以及基础解剖学(研究人体的结构)啦。以后还有医学伦理、局部解剖学,分子生物学什么的。 课多吗? 黄同学:上学期是每周37节来着,这学期34节,课程量还算可以接受,不过貌似大一比较轻松,去北校后就会辛苦一点,据说大三40多节并且很多都是专业课就是了orz。 解剖具体是怎样一回事嘞? 金同学:(⊙o⊙)…hhh真的感觉一提到医学生大家就会想到解剖诶。要说解剖人体的话,那好像高年级的学长学姐才可以,像小编这种大一的小鲜肉在基础解剖学的实验课上也就是看看模型,或者是观察一下大体老师,还有就是解剖小白鼠啦,话说小白鼠没有大家想的那么乖啊,活蹦乱跳的,急起来会咬人的说。 课业真的有那么繁重吗? 黄同学:还算有点繁重吧。要背的很多,就比如206块骨头,639块肌肉(虽然不用全背)真心不是白盖的。人体的结构你不学它真的不会想到它会这么复杂。【生活篇】 平时都有什么娱乐方式呀? 杜同学:平时嘛,看一下动漫和漫画咯(虽说现在不怎么看了),周末叫上基友来几盘Dota(虽说我坑得不行)。 是不是读医的话要很晚睡? 金同学:其实不用很晚,只要你把所学的知识及时地消化掉。有时候倒是会很晚睡,不过要相信那只是因为玩游戏而已。当然啦,考前那一个月就得很晚睡啦,不过每个院都是这样的吧。 平时有没有参加什么活动? 黄同学:由于课程比较繁重,所以参加的活动会稍微少点,但还是多少会参加一点的。不过我发现我们院的活动好像一般比较奇葩,像组胚系解竞赛,细生竞赛,医学趣味运动会还有讲座什么的。 医学生是不是经常穿白大褂? 陈同学:不会很经常,只有在做实验时才穿,一来提升逼格,二来防止液体溅到衣服上。【职业篇】 毕业后打算怎么办?考研?还是直接就业? 黄同学:我现在才大一,说这些还为时过早啦,不过肯定是要考研的,现在新政策下来了,貌似除了考研之外,还可以选择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杜同学:反正就是规培或考研啦。 金同学:当然也有人选择直接就业,不过当时在职业规划讲座上,教授让选择直接就业的人举手,结果才两三个。成为医学生后,对于医生这一职业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 金同学:刚开始觉得医生很高富帅,后来才更加真切的感到医生也是很普通的人,然而却要背负很多。 黄同学:医生对于各方面要求都很高,既需要理论,还需要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等其他方面的能力。 陈同学:电视剧《心术》中有这么一句话:“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现在我对于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为什么选择当医生呢? 杜同学:其实这个问题不是那么严谨啦,并不是每个医学生都会成为医生,临床医学专业的同学以后才会去当医生。我选择当医生是因为医生很崇高,很伟大,救人于危难! 黄同学:还有,医学的知识很有趣有木有? 金同学: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可以救死扶伤啦!有句话说得好:“医生就是成就英雄的行业,生命就是我们所承载的天降大任。”成为一名医生也许不是每个医学生最后的归宿;但是对于大部分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生来说,成为一名医生却是他们心中一直难以割舍的一个梦想。 大家是不是对于医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呢?悄悄说一句:小编也是医学生哦——接下来,小编要复习解剖去了,Goodbye——
-
122520
17:14
中国医疗面临重重困局,而护士面临的困难更甚于医生,由于话语权等原因,中国护士面临的尴尬局面甚少得到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前些年由于汶川大地震的原因,每年的5.12护士节甚至只能以非常低调的形式纪念。工资偏低、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社会地位下滑、人才外流等问题是媒体上常用的剖析中国护士困局的着眼点,但是这些探讨并没有抓到问题的实质。我们赞美护士也多用“美丽和善良”这种词汇,真善美是人类美好的追求,但这种泛泛的赞美并没有真正抓住护士工作的本质。不管是批评、剖析还是赞美,都没有体现出护士这个职业作为“知识工作者”的特点。是的,护士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打针、输液,她的任何行动都基于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形成的“专业判断力”。换一句话说,护士们深层次的不满来自于专业价值的不被认可。伟大的佛洛润丝·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是现代医学的开创者之一,某种程度上来说,她不但建立了护理这个专业,也是医院管理学的先驱之一。在南丁格尔以前,并不是就没有护理,而是护理大多由社会地位低贱的妇女承担,主要是提供煮饭、洗涤、及其它杂务,几乎所有的医疗活动都是由医生承担的。南丁格尔在1854年带38名妇女志愿者来到克里米亚战争前线,她发现受伤的战士大多得不到适当的照顾,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差,大量的伤口感染,战场上减员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战士在这种医疗与生活条件下伤势加重而死亡。南丁格尔立即着手改善医疗条件,清结生活场所与医疗器械。但她的努力并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她到达前线的第一个冬天就有超过4000人死亡,许多人因为伤寒与菌痢而死亡,真正死于战伤的不到十分之一。次年英政府派出了一个卫生工作团队,彻底改善了她所在医院的下水道与通风系统,死亡率才被控制住。南丁格尔的父亲是一位统计学家,南丁格尔的统计学才华也在她事后对这些医院的统计分析中得到展露,通过统计分析,她认为生活卫生条件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因此在她以后的工作中,她特别注重医院在卫生生活条件方面的设计。回顾南丁格尔的伟大贡献,我们可以发现真正的护理专业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她们不是医生的助理,而是医生为病患提供医疗服务的工作伙伴,对护士工作价值的低估,体现了我们国家医疗水平的落后。在欧美发达国家,护士往往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同时有着良好的收入,德国、美国等国家的媒体调查发现,护士往往是排在最受尊敬职业的第一名,超过了医生的被尊敬程度,这种现象与国内护士地位低下、不受尊重、经常遭受医院暴力威胁(很多时候是语言上的谩骂、威胁和人格上的侮辱)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我们的政府、社会、医院管理者真正地关心护士,请不要只是在护士节的时候送上赞美,而是以对待“知识工作者”的方式管理她们。护士的专业价值应体现在她们的职业生涯上,随着知识、经验和贡献的积累,她们应该可以获得更好的收入、更高的专业地位。德鲁克曾经指出,“没有人像知识工作者那样期望自己做出成就和贡献。换句话说,如果无法取得成就,知识工作者的不满情绪也是最严重的。”我们的医院管理者应该记住这句话。在美国的护士体系中,包括无执照的辅助护理人员、登记护士、注册护士和高级临床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其中高级临床护士涵盖专科护士、执业护士(NursePractitioner NP)、护士助产士等。像执业护士这样的高级临床护士可以某种程度上独立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她们能够带给病人额外照顾技能如疾病预防咨询、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比医生花更多的时间与病人交流。她们也可以独立开业,开办Nursing home这样的医疗机构。当然,护士还可以成为很好的医院管理者。反观国内,护士除了成为护士长这个狭窄的通道,其他的上升渠道寥寥无几,一方面护理人才非常缺乏,如住院床位与护士比严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造成护士超负荷工作,另一方面,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没有上升渠道,转到无法发挥其护理专长的岗位或者辞职,造成人员的流失。在移动医疗、互联网+等概念极度火爆的今天,大家热议的多是医生的话题,护理的重要性也被大大低估和忽视。实际上,真正能够帮助到病人的很可能是把护理给“移动”起来,尤其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护理的重要性会受到更多的关注,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在医疗变革中的使命是创新,是资源的整合。移动医疗真正的价值是创造顾客,是满足一种需求(或者潜在的需求)从而创造一个新的市场。德鲁克指出的创新的七大来源之一包括不协调的事件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这就是我说的中国护士的希望,希望在于那些热爱护士职业、坚守奋斗的人,希望在于创新,巨大的需求摆在那里,机遇会垂青那些勤奋、执着、有准备的人。参考文献:寻正中国的卫生医疗体系的危机(9)中国呼唤南丁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