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121
15:27
冬季煤炉要放入屋里,兼用于取暖。这时要装上烟筒,它是用薄铁皮制成的,可以一节一节互相接上。烟筒需要拐弯的时候,有专门的九十度角的拐脖来连接。烟筒在需要取暖的房间沿着窗户的上方走行,最后通到窗外。烟筒有两种,一种是会生锈的,一种是经过处理不怎么生锈的,但是比较贵。烟筒到了春天卸下,必须清除里面积攒的煤灰,然后捆在一起,两头儿用报纸团儿塞紧,吊在屋檐下,等待下一个冬季。用煤炉在屋里取暖有一个很重要的通风装置,就是在每间房子的窗子上方安装“风斗”,便于随时将屋里可能产生的煤气(一氧化碳)排出。这是烧煤产生的非常危险的气体,一旦中毒可能会造成死亡。现在人们做饭早已经开始使用天然气和电炉,取暖基本上是通往家家户户的暖气在集中供暖,蜂窝煤于是成了回忆,当然也带走了蜂窝煤炉的乐趣。偶尔回想起,小时候早上去学校值日,第一件事儿就是用钩子挑开炉盖儿,一边用脚勾开风门,用通条通一遍蜂窝煤炉眼儿。很快温暖就充满了木桌木椅的教室。如今的小孩子还做值日吧?但是,肯定不再一样了,至少没有了蜂窝煤炉。(完)往期回顾: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楔子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儿时的记忆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顶棚上的家我住西城-随笔系列(4)——不吃早饭的秘密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语文老师是教授我住西城-随笔系列(6)——抓冰棍棒儿我住西城-随笔系列(7)——情人节的礼物我住西城-随笔系列(8)——辣椒糊我住西城-随笔系列(9)——粽子节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0)——世界环保日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1)——西海晴雨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2)——玫瑰紫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3)——父亲节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4)——二叔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5)——世界杯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6)——黑蹦筋儿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7)——磨刀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8)——足球是圆的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9)——医者患者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0)——纳凉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1)——暑假-七夕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2)——暑假-坐火车去度假(上)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2)——暑假-坐火车去度假(下)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3)——蜂窝煤(上)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3)——蜂窝煤(中)
-
111119
14:53
前段时间,很多医院开始开出非常有诱惑性的条件,来吸引海归医学精英。这些条件包括月薪数万、提供住房、奖励科研经费等等。用这些条件吸引海归人员的初衷在于引进高端医学人才,为医院和中国的医学建设做贡献。但是,在重金纳贤的背后,如何仔细的分辨这些所谓的海归精英是否真的物有所值,是每一个医院的管理层所需要注意的关键点。最近,很多医疗行业的专业人士就在质疑中国医生在科研和临床上的偏重畸形,导致了很多高职位低能力的“绣花枕头”。因此,我们也不得不留一个心眼,看看这些从国外回来的高学历医学精英中,是否也有这样一群只会写SCI却不会开刀的镀金海归。对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副院长王伟在8月17日的2014中国医院论坛上,向与会院长们介绍了同济医院在吸纳、培养和激励人才方面的经验。王伟表示,就算是在国外取得到了教授职称,在同济医院也必须从主治医师起步,并且要进行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尽其才,让医院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成正比。为了防止所谓的“绣花枕头”,同济医院对海归精英同样设立了严格的审查制度,绝不是单凭对方在海外所获得的成就,就直接给予许诺的待遇和福利。而是即便这位医师在国外拿到了教授,在同济医院做临床也必须从主治医师起步。等该医师达到了同济医院所设置的合理目标,通过了考核机制,并等到了同行的认可,才有可能晋升,并得到曾经许诺的待遇和福利。因此,海归医学精英的唯一优势在于,如果他们确有实力,晋升的速度可能会快一些。同济医院这样的做法,一个是为了避免吸纳人才的失误,同时也是给国内的医务人员一个心理平衡点,避免因为待遇问题影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如此一来,有了海归精英的加盟,再加上国内精英的努力,中国的医学事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
111118
14:33
使用蜂窝煤炉是个技术活儿,但是一家大小都要会用。点火的时候,先把专用的引火煤放进炉膛,再把底下的风门里面塞入揉搓成团的旧报纸。用火柴点燃,很快引燃煤烧起来,向上冒出火苗,就是放入普通蜂窝煤的时候。 煤用专门的铁夹子放入,重要的是要把每个孔和底下的煤对好,这样风就可以将火带到上面,把炉盘的炉圈全部盖严,这样气体就顺着烟筒拔出。等到普通的蜂窝煤烧得半红,冒出火苗,就算成功了。接着再次放入其它的蜂窝煤,直到达到炉口。最上面的煤冒出火苗就可以做饭烧水了。 最底下的煤烧尽就会坍塌,从篦子下漏出。有时也不一定会塌陷,这时还要用通条将其杵碎。通条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从上面顺着每一个孔一直通到下面,将底下烧塌堵住煤孔的部分捅开,保证通风火力的大小是用风门开大的程度控制的。如果暂时不用火,就可以将风门关闭,在煤的上方盖上铸铁的压火盖子,中间留有小孔,便于既不让火熄灭又不让它很快燃烧。 屋里生炉子可是非常暖和的,特别是炉子风门开的比较大,甚至可以把炉子表面烧红。由此冬天就会衍生一些和炉子有关的食物,比如烤白薯,把它放在炉圈下面,炉口周围,慢慢烘烤,直到表面流油熟透,绝对比蒸白薯好吃。特别是那种红极了的红瓤的,不但甜,掰开软软的红瓤表面闪着光泽,食欲大增。 我一直理解不了喜欢吃干干的白瓤的白薯的人,还说什么像栗子,我可是从来吃不出栗子味道。我是铁杆儿的红薯迷。再有就是将小面饼和玉米饼贴在炉子表面,很快会烤成金褐色,再翻过来贴另一面,很快就会冒出粮食的纯粹香味。往期回顾: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楔子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儿时的记忆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顶棚上的家我住西城-随笔系列(4)——不吃早饭的秘密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语文老师是教授我住西城-随笔系列(6)——抓冰棍棒儿我住西城-随笔系列(7)——情人节的礼物我住西城-随笔系列(8)——辣椒糊我住西城-随笔系列(9)——粽子节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0)——世界环保日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1)——西海晴雨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2)——玫瑰紫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3)——父亲节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4)——二叔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5)——世界杯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6)——黑蹦筋儿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7)——磨刀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8)——足球是圆的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9)——医者患者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0)——纳凉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1)——暑假-七夕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2)——暑假-坐火车去度假(上)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2)——暑假-坐火车去度假(下)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3)——蜂窝煤(上)
-
111117
14:03
北京的周末万里晴空,不见雾霾。据说为了根治雾霾,北京立志要成为无煤城市。过去北京确实都是要烧煤的,虽然没有雾霾。 小时候,我住西城西绒线胡同。 四合院里,烧火做饭,冬季取暖都离不了蜂窝煤。在脱离了灶坑烧柴的那个曾经的年代,城里人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使用蜂窝煤炉。 那是一种用铸铁制造的炉具。上面细底下粗的炉子的圆柱型底部有三条粗壮的腿,站得很稳;炉子的上面顶着一个四方的炉盘,炉盘的中间是圆形的一圈一圈的由大到小的炉圈,最中间是圆形的盖子,上面有孔便于使用钩子将其提起。 这样的设计很巧妙,可以根据锅的大小分别去掉不同的炉圈让锅底尽量多的受热,又便于保持火力。炉膛里面是圆形的卡具,正好适合蜂窝煤的大小,它的下面有个炉篦子,便于烧过的煤灰落下去,最下面有一个空间既用于装煤灰也是进风口,进口处有可以滑动的封门便于掌控进风量的多少。炉子的顶端还有一个出风口,外面是标准制式的圆形,可以套上烟筒,用于排烟。 首先,蜂窝煤是要去附近的煤铺买。蜂窝煤有两种,一种是由煤渣压制成圆筒型,中间有很多孔,像蜂窝一样。这种煤还有一半高的半块型;另一种是用木屑夹杂在煤粉里面压制的,是用于点火用的初始煤。 买煤时,人们先到煤铺交费,再到领煤处让专门送煤的板车师傅帮着把煤码在车上。买煤的人就跟着车一起回家。每家都有一块专门放煤的地方。师傅会用一种专门的煤夹子,一串串把煤夹到一个板子上,再搬到院儿里码好。每次我都在想,这搬煤的师傅可是力大无穷啊,现在想来是个重体力活儿。 那时的我们,羡慕的是搬煤工手里的煤夹子,那是很好的玩意儿啊,恨不得自己也有一个。(待续)往期回顾: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楔子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儿时的记忆我住西城-随笔系列(3)——顶棚上的家我住西城-随笔系列(4)——不吃早饭的秘密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语文老师是教授我住西城-随笔系列(6)——抓冰棍棒儿我住西城-随笔系列(7)——情人节的礼物我住西城-随笔系列(8)——辣椒糊我住西城-随笔系列(9)——粽子节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0)——世界环保日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1)——西海晴雨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2)——玫瑰紫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3)——父亲节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4)——二叔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5)——世界杯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6)——黑蹦筋儿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7)——磨刀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8)——足球是圆的我住西城-随笔系列(19)——医者患者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0)——纳凉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1)——暑假-七夕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2)——暑假-坐火车去度假(上)我住西城-随笔系列(22)——暑假-坐火车去度假(下)
-
111107
10:37
麻醉决定手术成败 整个手术麻醉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能否顺利与成功等,均在麻醉科医生的掌控之下 去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主任黄宇光当选世界麻醉药理协会主席,是该学会第一次由中国学者担任这一要职,标志着中国麻醉界学术地位已跃升至世界前沿。 公众对麻醉医生的理解,还停留在打一针麻药的认知水平。黄宇光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过去美国人认为,麻醉科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那么简单,怎么拿的薪水却是美国医疗行业最高的呢?美国着名华裔麻醉学家李清木教授说了一句名言:“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他接着说道:“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 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救命的。患者却把功劳都算到了外科医生头上,认为治病救命的都是外科大夫。一位10岁的男孩在手术中突发心跳骤停,经过抢救,外科大夫放弃了,感觉没戏了。参与抢救的麻醉大夫并没有放弃,一直抢救了两个半小时,最终孩子得救了,可家属感谢的是外科大夫。 成都三医院麻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郑传东说,在整个手术期间,麻醉医师必须密切观察病人各种生命体征的变化,紧跟手术的进展程度,根据各种监测数据和实验室检测数据,不断调整各种麻醉药、其他辅助药物的使用策略,最终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患者的安全。 郑传东说,麻醉科医生工作时间连续而超长。手术尚未开始,麻醉科医生的工作已经开始;手术已经结束,麻醉科医生的工作还要继续。整个手术麻醉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手术能否顺利与成功等,均在麻醉科医生的掌控之下。 黄宇光曾祖母88岁那年,患了急性穿孔性阑尾炎。当地医生不敢麻醉,老太太因此去世。而前几年,一位105岁的老人小腿骨干性坏死需要截肢,否则毒素吸收将导致其很快死亡,当时患者循环不稳定,需要多巴胺维持血压,如果采用全身麻醉或常用的椎管内麻醉,很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状态;老人身体本来就有肺部感染,全麻插管也容易导致感染恶化。全身麻醉也不是,局部麻醉也不是,黄宇光采用神经刺激定位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方法保证患者单腿麻醉,术中呼吸循环平稳,甚至连尿管都不用插,患者顺利度过手术麻醉关。 麻醉科是医院的枢纽 如果把医院比作一艘航空母舰,外科大夫相当于战斗机群,而麻醉科就是平台和甲板。麻醉科发展得好,可支撑很多其他学科的发展 黄宇光一位同事在手术前给患者家属讲手术的各种并发症风险时,患者家属一脸不屑。等他讲完了,患者家属不客气地问他:“你一个打麻药的,能知道这么多吗?” 现代麻醉在我国历史短暂。1989年,卫生部颁布文件,明确规定麻醉科属于二级学科、临床一级学科。一些医院刊登招聘麻醉医生的医疗信息,附加高学历麻醉医生的优厚待遇,在招聘类别里将麻醉医生列入医技科室。待遇虽然优厚,但很多医院对麻醉科的定位一无所知。 麻醉科医生所用药物,大多是具有剧毒和严重呼吸循环抑制的药理学副作用,所用药物剂量常常要精确到以微克计算,稍有差错便可对手术病人酿成重大的医疗安全事故。郑传东说,这决定了麻醉科医生在工作的每一天,都要消耗大量体力和精力,神经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加之人力的短缺,导致麻醉科医生每天工作10小时成为常态,有时甚至会工作更长时间,麻醉科医生已成为具有高度猝死风险的群体。 郑传东说,医院开展各种高、精、尖手术,都少不了麻醉科医生的保驾护航,但当申报各种成果时,往往都只是手术科医生的功劳,鲜有提及麻醉科医生的贡献。相反,当发生医疗纠纷追责时,手术科医生往往会习惯性地找麻醉科医生工作的漏洞。就算麻醉科医生的工作没有任何差错,有时也会与手术科医生承担连带责任。 说起麻醉科在医院临床科室的地位,黄宇光最有发言权。他说,麻醉医生不是幕后英雄,麻醉科不是瓶颈科室。如果把医院比作一艘航空母舰,外科大夫相当于战斗机群,而麻醉科就是平台和甲板,既要麻得过去,还要醒得过来,保证外科手术的安全和高效。目前,麻醉学科日益成为手术学科快速发展的引擎,成为医院多科协作中的重要平台学科。 郑传东说,麻醉科属于医院的平台和枢纽科室,发展得好可以支撑很多其他学科的发展,反之,就可能成为其他学科发展的掣肘。麻醉科工作场除了住院手术室是主战场,还有胃肠内窥镜室、人流室、介入室等开展各种舒适化治疗和检查的科室,他们参与全院各科会诊和抢救工作。这无疑对麻醉科专业水平和科室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形成了更大压力。 麻醉医生是多能医生 麻醉科不只是临床辅助科室,而要成为临床技术发展的引领者。麻醉应该没有禁忌症,让危重病人重获生机 要给孩子做手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小儿麻醉。国际先进医院的麻醉是全麻、插管、机器,孩子一来就直接上机器,但新生儿手术完后拔管很困难,呼吸机往往得戴两三天,特别是早产婴儿。这是因为小孩对麻醉特别敏感,比如产妇打一针麻醉,小孩生下来就不会呼吸。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说:“我们的办法是根本就不给那么深的麻醉,而是趁孩子睡着后再用局部麻醉,如果是腹部的手术就打一针腰麻或者硬膜外麻醉,这样手术做多久都没关系,而且手术做完后,停止给麻药,孩子马上就会醒过来。”可见,中国小儿外科的麻醉发展得很高级了,比国际上发展早得多。 患者做完手术麻药过后,血药浓度降低,患者会疼痛难忍,甚至是痛不欲生。医生常说,做手术哪有不疼的?黄宇光认为麻醉讲究合理调控,既不过,又不缺。1993年他从美国学成归国,引进了手术患者自控镇痛泵技术,让患者自己调控药量。什么时候给药、给多少药,患者的感觉比医生更清楚。 麻醉学科作为发展时间最短但却发展最快的临床学科,并不为患者所熟悉,也缺乏兄弟科室理解与认同。让麻醉科医生窘迫的是,由于工作不为人理解,不但让麻醉科医生缺乏被认同感,更严重的是阻碍了麻醉学科的发展。郑传东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现代麻醉学已经到了精确麻醉、可视化麻醉的时代,这就要求医院增添各种新的设备和药物、开展各种新的技术,但与其他学科相比,麻醉科得到的支持力度要小很多,提出的发展要求通常难以获得医院层面的理解和支持。 麻醉科医生必须具有多科医生的能力,是通晓各种手术步骤的内科医生、检验科医生甚至影像科医生等。郑传东说,麻醉科医生不能说是全能,至少可说是多能的临床医生。 我国现有麻醉医生10万多人,是美国的2倍,但从手术室与麻醉医生配备比来看尚有巨大缺口。黄宇光说,除了麻醉医生数量不足,我国麻醉医生水平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均衡,亟待加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面提高麻醉医生执业水平。 前几年,我国一些医院不时出现低级错误,有的右腿手术却切掉了左腿。黄宇光在国内率先倡导推行手术三方核对制度,让患者家属、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三方在不同时段共同确认,并在协和医院普及严格的不良事件上报制度,麻醉医生正逐渐成为手术安全体系的主角和引领者。如果手术中出现的失误未上报,会受到严格的处罚;而按规定上报失误,不仅不会受到处分反而得到相应的奖励。黄宇光将不良事件上报制度称之为“带着放大镜”找错误。他说,只有及时发现人为的错误,形成向错误学习的习惯,优化制度和流程,从系统上堵塞漏洞,才能避免下次再犯相同的错误,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安全。 郑传东说,麻醉科应该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体现出麻醉科医生的价值。出路就在于大力进行学科建设,不断提升麻醉科自身的实力。 黄宇光说,麻醉科不只是临床辅助科室,而要成为临床技术发展的引领者。麻醉应该没有禁忌症,要让危重病人重获生机。 手术结束,麻醉没完(延伸阅读) 手术麻醉期间已发生的循环、呼吸、代谢等功能的紊乱未能彻底纠正,麻醉后仍有发生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对于全身麻醉病人,应使其神志完全恢复清醒,各种神经阻滞麻醉病人局部感觉、运动功能应完全恢复正常,病人循环、呼吸、肝、肾等重要生理功能恢复正常并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已发生麻醉并发症的病人应积极进行治疗。 (原标题:麻醉师是救命的)
-
111105
10:33
古今中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描述极具浪漫意识和崇高性,诸如“白衣天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等。但现在医生的工作与浪漫和崇高相去甚远,医者成为了沾满朽味的商人,拯救生命成为捞取金钱的渠道。医生为了自己的工资奖金,医院的盈利,需要开更多更贵的药,更多更贵的检查。身处话题旋涡中的医生,承受着职业尊严丧失殆尽的煎熬。有人认为,医生成为商人是医生群体集体道德滑坡。也有人认为,如果某个群体集体道德沦丧,那一定是制度出了问题。那么,导致医生成为商人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让医生回归为纯粹的医生,找回医者的尊严?制度在鼓励医生经商回顾“旧医改”,我们会发现,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在鼓励医生走向市场。这个市场有院内院外两个方面。院内方面,鼓励医生从病人身上,从病人所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上赚钱;院外方面,鼓励或默许医生从药商那里赚钱。实施在医生岗位上经商的策略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遇到了许多阻力和“困难”。为了加快“市场化”的旧医改,国家减少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实施国家财政与医疗机构的“断奶”策略。医生们的工资收入由相对稳定的“大锅饭”模式逐步向“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模式转变。无论直接从病人身上赚钱,还是从病人所享受的医疗保障待遇上、从药商那里赚钱,最终的负担都在病人及其亲属身上。一些科室(如与手术相关的科室)的医生“脱颖而出”,成为了旧医改“成功”的标兵和榜样。公开不公开地默许或鼓励医生收红包、回扣。利用商业机制让医生开大处方、做“大检查”、“大手术”。同时,住房和教育制度改革,使依靠过去制度而获得相对稳定收入的那些医生们逐步不得不承受生活压力,不得不接受“市场化”的思想改造。医院变为工厂和商场,医生沦为“打工族”把医院变为工厂的表现形式最常见的有两种:把医院卖给资本家,把科室承包给商人。把医院变为商场的表现:让医疗用品成为商品在医院里赚钱,让完全没有平等商业地位的病人去跟商人掌管的医院“侃价”,把医院赚钱的利益设置成神圣不可侵犯的利益。这种神圣化“改造”逐渐扩张为赋予医疗收费以超越患者生命权利的地位。而对于医生,上班时间要为拥有医院所有权和管理权的资本家打工;下班以后,由于岗位工资不足以满足家庭开销,医生还要为其他机构打工(秘密“走穴”)、为药商打工(与药商、器械商会面协商挣钱)。医疗卫生行业还缺乏自净的机制和功能国家为了顺利推行“市场化”的医改,给旧医改扫清障碍,推行了医疗事故处理制度改革,取消了医疗责任事故的鉴定。这不仅从鉴定制度上拆掉医疗事故罪的威慑,而且卫生行政机关很少追究医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医生不怕赔钱,医疗活动中,出了人命,只要能够花钱摆平,就不算回事。因为医生还可以去“市场”,去赚钱。肇事医生一怕丢饭碗(被行政追究,做不了医生),二怕蹲监狱。因为那意味着一切都没有了。为了“捂住”受害患者亲属直接索赔的念头,卫生局不再公开医疗违法行为的追究信息,而是公开要求受害患方去做无人负责的秘密鉴定,去作民事起诉。完全避开行政追究程序和刑事追究程序。多年以来,已经很少听到医生被追究医疗事故罪的报道。如此一来,医疗卫生行业几乎完全失去了自我净化的功能和机制。医生道德滑坡也客观存在当然,体制弊端丛生,外部环境恶劣,都是客观现实。但是,医生尊严的丧失,也有其自身原因,即道德的滑坡和精神的失守。例如,有的医生冷漠傲慢,病人坐在面前,连看也不看就开一堆检查单;有的医生见利忘义,不管病情是否需要,随手就开出一堆“回扣药”;有的医生把病人当成“摇钱树”,动辄索要“红包”,否则就给脸色看……尽管这只是少数医生的行为,但损害的却是整个医疗队伍的形象,属于典型的自毁尊严。也许,有的医生认为,道德滑坡是全社会的问题,为什么要求医生独善其身?医生也有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权利,为什么非要成为“圣人”?的确,与很多国家相比,中国医生工作强度大、压力大、风险大,但阳光收入较低,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可是,作为一个以维护人类健康为使命的职业,这些都不应成为医生放弃职业操守的理由。自古以来,医生都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医乃仁术,这是医生的基本从业准则。无论外部环境清浊,医生都应保持内心纯净,坚守道德底线,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国家制度需要让医生安心当医生古人说,要实现“大同”,就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现实中,要恢复医疗秩序,恢复中华民族的礼仪教化,就要努力让医生安心当医生,让患者安心当患者。让医生成为医生,归根结底是要医生行医时只想着看病。只想着如何尽快、尽安全、尽简单地治好病。为了让医生从经商和打工的角色中回归,就要加大公共卫生投入,让人民群众有能力去看病,让医生拥有国家制度方面的“仓廪实”方法;让医疗行业重新拥有自我净化的机制,就要让医疗违法犯罪及时得到追究。一方面,要重建医疗责任事故的刑事追究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大医疗卫生监督行政机关的执法力度与行政不作为的追责机制。要加大社会舆论监督,而不是以民众为对手、以媒体舆论为对手。现在,中央机关也已经调整了决策制定了纲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研究制定符合医院医务人员这个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医务人员目前的工资待遇比较低,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毛群安说,破除以药养医和解决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问题是考验公立医院改革成败的两个硬指标,是必答题。“在收入问题上,要建立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对此,梁万年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在福建三明市,医务人员实行年薪制,工资是当地平均工资的三到五倍。“当然,具体到医疗服务的定价机制,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梁万年坦言,价格的改革已达成共识,但至于改革的具体路径,目前还在探索中,而且难度很大。医生也需独善其身抱怨最容易,做事却很困难,所以多数人选择最容易做的事情,也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对的。作为医生,希望从医变得安全,管理规则变得人性化,一切以生命为中心,医生得到社会足够的尊重,这一切要求无可厚非。但需要明白,这一切不是天上掉下来,也不是别人恩赐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个从业者们从自己做起,让自己变得安全起来,对不合理的东西进行各种形式的抗争,而不是只停留于这种可怜巴巴的抱怨。更多的不合理被曝光,往往是合理秩序将要建立起来的曙光。惟有自尊,才有尊严。尊严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赢得的;尊严也不是别人能够剥夺的,而是自己毁掉的。当前,医改正在艰难破冰,外部环境的改善尚需一个过程。因此,惟有医者先行,不等待、不抱怨、不放弃,传承仁心仁术,才能重塑职业尊严。
-
111104
10:28
众所周知,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在医疗诊治过程中极为关键,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也对患者疾病治愈有所帮助。那么,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呢?事实上,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也极为关键,对于避免医疗差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生,您与同事之间的沟通有障碍吗?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沟通的呢?两种医务人员之间沟通模式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其实是由患者就医过程中的诊疗交接所产生。可以分两类:第一类:因患者移动相关的诊疗交接:即患者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从一个治疗场所挪动到另外一个治疗场所。例如:重症患者从急诊室被转至ICU,从ICU又被挪动到CT室进行影像学诊断,阶段性治疗完成后出院回家或转至另外的医疗机构。第二类:医疗服务提供方相关的诊疗交接:即此时患者是相对静止的。例如:护士早中晚班的交替,住院部医生白班与值班的交替。诊疗交接中可能医务人员因为不熟悉对方、打扰、分心、乏力等因素导致产生无效的医务沟通,进而成为最容易产生医疗差错的环节之一。因此,如何提高医务人员间诊疗交接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极为重要。四招帮您“破除”医务人员之间沟通难题方法一:面对面的沟通。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中心要求医务人员在交接诊疗时,全面采用面对面完成交接表格。并且由接手人员向对方重复表达信息,其对话采用闭环模式,即对方需逐条确认接手医务人员所说的信息,直到双方对于患者目前情况及治疗达成一致。同时该医学中心还开发出自己独创的诊疗交接模式。内容包括:(1)确认及更新患者管理内容:确认患者姓名,更新诊疗交接后的地点(例如转病房)(2)患者临床信息的更新:包括简要的病史及之前的诊断、治疗。诊疗交替前患者的重要事件。诊疗交替前患者的用药情况。患者目前的用药信息和问题列表。(3)诊疗交替后需要完成的任务:用“如果……那么……”的表达方法。(4)应急计划。方法二:使用“SBAR”的沟通方式。SBAR的字母分别代表现状(situation)、背景(background)、评估(Assessment)及建议(Recommendation)。SBAR的沟通模式是由美国海军首先发明的,在90年代以后被引入到美国医疗行业运用至今。作为一个标准化的沟通方式,SBAR能够有效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并精准地传达重要信息。下面是一个呼吸治疗师使用SBAR与医生沟通的例子:现状:我打电话来是为了告知XX患者,目前出现了呼吸急促的症状。背景:他是一个有肺癌病史的患者,接受了XX治疗,但病情并且一直在恶化,而且现在急速加剧恶化中。评估:患者右侧呼吸音明显降低,我认为可能右侧肺出现塌陷。建议:我认为他可能需要放置胸导管,我需要您现在来查看患者。您何时能到?方法三:使用结构化的沟通技巧,包括操作前的简述和操作后的回顾。操作前的简述主要是面对整个团队的医务人员,描述患者姓名、诊断、目前情况、需要完成的操作。一个好的简述需要包含以下四点:简明扼要、包含所有提供医疗服务团队的人、使用名字而非姓氏、要求使用互动的对话。操作后的回顾又称任务报告,需要回顾大致操作过程、之后的注意事项、哪些步骤可以更加完善等。方法四:构建医务人员沟通时的心理安全感。沟通的心理安全感在团队中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个人表达意见、指出错误或更正错误时感觉不到拘束、不畏惧才能称之为心理安全感。在一个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中每个医疗团队队员都会不惧表达自己想法并且每个医疗团队队员和他们的想法都会被尊重。在一个没有心理安全感的团队中,医务人员会因为畏惧和防守心理而在有问题时不愿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进而可能导致无效的医务沟通。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医患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很少提到医务人员间有效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医院也总是忽略这一点。事实上,医务人员间的有效沟通对于减少医疗差错、提高患者治愈率等也是至关重要的。
-
111102
06:56
编者按:原文《What is the Work Environment of Orthopaedic Surgeons in China?》是由西京医院马真胜教授团队对中国骨科医生执业现状做的一个调查。该文于8月12日发表在CORR(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lated Research)杂志。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虽然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但医疗保健体系并未相应得以提升,随着社会老龄化、国家和人民的要求日益提高、医院管理政策的改变均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医务人员常常会受到患者的法律投诉甚至暴力攻击,甚至威胁医务人员的人生安全。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已经有超过40名医生和护士被患者谋杀。正基于此,作者对中国骨科医生执业环境,尤其是近年来的改变进行相关评估。 第一版调查问卷(52项提问)2006-2007年发放在www.OrthoChina.org网站,9759名注册骨科医师中334人回复了调查问卷,根据第一版改进的第二版调查问卷含有58项提问,于2013年各个会议中发放给参会医生,1350名受邀医生中456名回复了调查问卷。调研内容包括(1)骨科医生的就业环境;(2)执业时间和工作时间;(3)经济和业务支持(4)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 1、就业环境 (1)790名骨科医师中,91%就职于公立医院,9%就职于私立医院; (2)2013年调查中,70%医生(31% 2007)就职医院床位超过500张, 27%(62% 2007)就职二级医院(床位超过100张),3%(7% 2007)就职一级医院(床位20-100张)。 2、执业时间 (1)2013年调查中,28%医生(46% 2007)超过10年,19%医生(18% 2007)从业6-10年; (2)72%医生是骨科专业医生,28%还兼顾其他专科工作。 (3)94%医生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每周工作6-7天。25%每天工作超过12小时,每周工作6-7天。 (4)2007年调查中,医生每2-3天上一套急诊班,2013年调查中,医生每6天上一套急诊班。 (5)55%医生科室床位超过60张,27%医生科室床位为40-60张。2007年调查中,医生就职科室的平均床位是60张。 (6)医生看门诊时,平均每小时要看8名患者。 3、经济和业务支持 (1)2007年调查中,63%骨科医生年薪(工资+奖金)少于24000元人民币,国家平均年薪为21000元。 (2)2013年调查中,尽管国家平均年薪超过了42000元人民币,但仍有39%的医生年薪少于24000元。 (3)大部分骨科医师均需要在节假日上班,但无论是正常工作日加班,周末加班还是节假日加班,基本上没有人能够获得政府和合同规定的加班工资。 (4)79%医生(54% 2007)工作中曾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抱怨和争论。21% 医生(43% 2007)认为医院对处理该类事情积极度不够。 (5)94%医生(25% 2007)目前所在医院已经对目前的医疗环境加强了安全保护措施,63%医生认为安全保护措施对医生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6)72%医生所在医院设立了警卫所,但仅有45%医院的警卫所有固定警务人员值班。 (7)77%医生(82% 2007)曾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辱骂甚至人身攻击,80%医生(90% 2007)在工作中受到此类攻击得不到患者的道歉和赔偿。 4、工作满意度 (1)54%医生对目前工作满意度低,但极度不满意比例有所下降,从2007年的19%下降到2013年的4% (2)2007年19%医生对工作满意,2013年44%医生满意。 (3)73%医生(60% 2007)后悔选择医学作为职业,86%(88% 2007)不会同意他的子女学习医学。 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对现代医疗服务要求不断增高,无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均给骨科医生带来极大的压力。中国骨科医生工作中过度劳累,不被尊重,还得随时面对可能出现的暴力攻击,这些因素使他们无法获得工作成就感,也无法满足他们正常的生活需求。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需要得到改变。
-
111080
09:19
近日,深圳市在全国率先打破以课题、科研论文为导向的传统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推出以临床指标为导向的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医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大讨论。有专家认为,因为各类人才从事的工作性质不一样,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医生用医疗指标评定,科研人员用科研指标评定,教学人员用教学指标评定。对于医生来说,临床和科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做科研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临床。但是,做科研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用于临床,同时临床也为科研提供了许多数据和证据。由此我们很难评定临床和科研对于医生孰轻孰重。而目前在我国的人才评价制度中,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主要按职称、学历、工作年限等因素确定。医生职称评定和考核也是以科研论文、课题为主要依据。这就意味着,即便一位医生临床能力再强,如果没有文章,他就很难晋升,不能晋升,在专业领域就没有地位;没有职务,就难以拿到优厚的奖金和科研经费。“为了评职称,不少临床医生,特别是非教学医院的医生不得不去‘玩小白鼠’、发论文,这极大地分散了临床医生的工作精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孙建方说道。为了科研,不少医生在一天的辛苦忙碌后,晚上不得不继续熬夜看文献。不但如此,有些临床医生将它看的过重,忽视了临床技能的提高。更严重的是,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和科技成果造成了重复性研究,助长了科研浮躁,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微博上很火的“急诊科女超人于莺”去年离开了北京协和医院。她曾表示,自己离开体制内最直接、最根本的理由是,她对现行医师的评定及评价体系并不认可。医生做科研是肯定的,“医生应该写论文,但要水到渠成。”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余振球表示。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医生王博说,临床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医生的技术提高和业务进步,离不开科研;而没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和经验积累,谈科研只会成为一句空话。而靠强迫医生做论文,以科研论英雄的方式对推动科研的发展意义不大。因此,必须打破目前‘All in One’的医院科研体系。医生应具备科研素养,这样有利于从繁重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和方法,提升临床技能,余振球说。此外,亟须完善医师评价体系。在王博看来,临床医生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临床,一是科研。普通医师做好其中一个方面就非常不容易了,如果两个方面都能做好,那就是领军人物了。对于如何合理评价卫生技术人员,专家们倾向于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将医师的临床和科研分离,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两种进行评价。或者医生用医疗指标评定,科研人员用科研指标评定,教学人员用教学指标评定。“可以建立一种新的医师评价体系,比如开展名医评价等,以口碑和诊疗病人量、诊疗质量来评价医生,来引导大家,让全社会尊重临床医学,不以发表文章来评价医生。”孙建方说。
-
111036
09:12
当前,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不争的社会问题。由于医疗资源短缺,很多医疗机构会通过加大医师的劳动强度来缓解看病难问题,医师连续加班等问题非常普遍,甚至出现过劳死的案例。同时,医生劳动强度过大是否对患者安全有益已引发争议。8月16日,中国医院协会发布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纳入其中。中国医生劳动强度过大提到医疗行业,只有更累,没有最累。统计了一下医生们每周工作时间,大多在60-70个小时之间。这样长的工作时间,在大多数医生眼中,只是小菜一碟,最可怕的是连续多日工作。很多人有过连续工作60个小时的经历,也有人连续工作三个日夜,之后极度劳累反倒睡不着觉,崩溃到坐在地上大哭。最高记录是一位外科医生,连续5天4夜,还有人说曾经连轴转,累到尿床……有位医生吐槽:住院总后期,我肠胃炎高热40度,发着烧还坚持值了一天班,第二天本来也是我的班,可高烧不退,到下午顶不住了,终于给主任打了电话,主任找了一个二线替我,但同事们都表示很不高兴。后来,我不得不挨个送了礼物,以表歉意。我能理解,每个人的活都那么多,大家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特殊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医生不可能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医务人员劳动强度纳入患者安全目标半天内看四五十个患者,中国医生这样的劳动强度总是能惊呆老外。“太敬业了”有时并不是对中国医生的赞美,而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稀缺的另一种描述。中国医院协会于8月16日发布了患者安全目标(2014-2015),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纳入其中。患者安全目标包括: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二、强化手术安全核查,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三、加强医务人员有效沟通,完善医疗环节交接制度,正确及时传递关键信息四、减少医院感染的风险五、提高用药安全六、强化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伤害八、加强医院全员急救培训,保障安全救治九、鼓励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构建患者安全文化十、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好好活着才能造福更多病人这是来自美国医师协会主席Jeremy A. Lazarus对于医生个人健康的忠告,献给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在这变幻莫测的时代,压力对我们所有人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作为芸芸众生,我们与病人一样同样受制于诱惑,饮食不规律,推迟锻炼,酗酒等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有来自压力、焦虑、抑郁或倦怠的威胁。我坚信,如果连我自己都没有腾出时间来保持健康和体形,那么我将无法胜任美国医师协会主席这项工作,而同时,我也无法面对我的病人。作为医生,我们都有责任维护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多项研究已经表明,那些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医生能够更好地照顾病人。同时,病人也更倾向于咨询那些健康的医生,并乐意听取他们的建议。医生健康可不是小事。美国《合理医疗费用法案》强调预防和健康,健康生活方式咨询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医疗实践行为。美国十大主要死亡原因的前 4 位都受到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意味着医生需要关注生活方式并将与其他医生就这一话题讨论作为日常惯例。如果你是属于那种不断地承诺“不久就会”停下脚步、改变生活习惯的那类人。那么我建议,此时此刻,你就应该审视自己并作出改变。据悉,1989年,纽约州率先执行严格的规定限制住院医生的工作时间,2003年,美国正式立法规定住院医生一周工作不得超过80小时,值班后必须休息10个小时。现在美国医生每年还有资格重审,其中包括有无疾病,会不会影响判断力及工作,这既保护了医生,同时也保护了病人。鉴于此,中国的医生们也忍不住畅想:为了医疗安全,我国的卫生部门是否也能立法,对医生的工作时长做出规定?是否当医生连续工作到一定时长,就可以停下来休息休息,以补充体力?这样才是对患者负责任的表现。每周连续工作超过一定的时长,是否可以给予合理价值的加班费?这是对劳动价值的尊重,也是对医生的行医热情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