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480
13:59
陆裕朴教授 陆裕朴(1917~1993),江苏宿城人。1943年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即从事医务工作。1949年经南京军管会主任刘伯承批准,赴美深造。1955年回国后,一直在第四军医大学工作,历任骨科主任、一院副院长和该校副校长等职。 1985年,他被初步诊断为肾癌,后来确诊为肾盂癌,并做了一侧肾脏及输尿管切管术。1986年5月,他又被诊断患上胸椎转移癌,并接受手术治疗。1992年6月,癌变已向肝、脊柱扩散,他还坚持写完了一部360多万字的《实用骨科学》及《断肢再植》《拇指再造》等论文。 陆教授在断肢再植、拇指再造、神经血管伤、椎间盘突出症、骨肿瘤、先天性畸形内翻足矫正等领域的研究均有所创新。他对关节软骨创作修复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则为世界首创,指导中青年医生完成的十指全断再植技术更是世界第一例。 陆教授一生严谨治学,甘为人梯,培养和提携了一批批新秀。作为首批博士生导师,为国家培养研究生50名,其中博士生12名。还为军内外培养一百余名进修生。 陆教授的一生是敬业的一生。从他执教从医的那一天起,便视病人如亲人,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危重病人,只要还有1%的希望,绝不拒之门外。从1978年1985年,他所在的科室共抢救危重病人760名,抢救成功率达96.2%。另外,全科手术并发症被控制到0.24%,无菌手术感染率仅为0.062%。 陆裕朴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教授,是一位医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医生。在他年过花甲之后,还4次向病人献血,率领医疗队到云南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伤员救治工作。他虽然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留下的160篇论文和4部专著,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和世界医学宝库。
-
117479
13:54
赵常林教授 赵常林(1905~1980),山东省黄县人。1930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获加拿大多伦多医学院博士学位。曾任齐鲁医院、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他是新中国骨外科学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对骨外科医疗技术有很深造诣,被誉为“骨科圣手”,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1923年,赵常林考入齐鲁大学医科,26岁时毕业留校,任齐鲁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34年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骨科任助教、讲师。1937应母校之邀,又回到齐大医学院,任外科副教授、齐鲁医院外科主任。 1942年,由于日军占领了齐鲁大学,将齐鲁医院强行改为日本陆军医院,他又到新成立的济南市立医院任外科医长。抗战胜利后,他回到齐鲁医院担任院长兼外科主任。1946年,他到美国纽约骨科医院留学,一年后回国继任院长、外科主任、教授。 赵常林教授长期从事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技术精湛,医技全面,一专多能,对外科领域不同专业的手术都很在行,在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他还能熟练地进行妇产科和眼科手术。 他早在1947年就在国内领先开展麦氏截骨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用肌腱移位术治疗婴儿瘫后遗症,1949年又率先开展股骨粗隆下截骨术、全距关节及足三关节融合术,1950年开展膝关节半月板切除术,1952年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开窗法髓核摘除术,1955年开展脊柱侧凸畸形楔形切开矫正脊柱融合术等,均为国内率先开展和首例成功。 赵常林教授对有浮躁情绪的年轻医生的教育方式很特别:查完房后,他对坐在医生办公室的所有年轻医生说:“你们知道住院大夫是什么意思吗?英文叫House staff,意思是房屋的支住,转化为住房的主人。住院大夫就要呆在病房里,不能随便外跑,细心看护你的病人,随时关心病情变化,以便打下当一名好大夫的扎实基础”。
-
117478
13:50
陈景云教授 陈景云(1910~1979),广东揭阳人。1929~1932年就读于苏州东吴大学协和医学预科,1932~1937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攻读,获博士学位。1937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 曾任北平协和医院助教、副教授,当时正值日本侵华,1942年初协和医院停办;陈教授从协和出来, 在家门诊,同时在北京清源医院及东华医院做手术。1945年抗战胜利后,任北大医学院骨科主任。1948年入英国皇家骨科医学院学习,1950年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北京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队长,东北军区卫生部外科总顾问。在抗美援朝期间,对战伤晚期处理成绩显着,立大功两次。1953年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成立,创始人为陈景云教授,并任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 他在五十年代先后改进并成功施行了半侧骨盆切除术、髋关节叉成形术及跟腱固定术等。六十年代初创用关节成形术代替关节融合术治疗关节结核。着有《创伤外科学》,编有《外科学》和《骨科手术学》,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
-
117477
13:44
王桂生教授 王桂生(1912~1991),河北定兴人。1941年毕业于四川成都华西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抗日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中国红十字救护总队工作。一年后回华西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47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49年8月赴美国南达科他州Mokennon医院深造,1950年7月到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进修骨科。 1951年回国。历任协和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关节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对骨生长及骨折愈合、骨肿瘤培养及动物接种、肿瘤超微结构观察、恶性骨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等研究较深。对骨折不愈合及胸椎结核截瘫的临床治疗有独到之处。 1965年,他在我国首先成功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1975年提出并应用带肌蒂骨瓣植骨治疗骶髂关节结核。同年,用氮芥灌注治疗恶性骨肿瘤,提高了三年以上生存率。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骨科手术学》。 原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编委会顾问、全国人工关节学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原外科副主任、骨科主任。
-
117476
13:34
陶甫教授(左一) 陶甫(1913~1982),浙江绍兴人。1937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1947~194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海员医院进修骨科。 历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天津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天津分会主任委员、天津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上海软组织学会顾问、《中华骨科杂志》总编辑、天津医院副院长、骨科主任。 他在学术上有很深造诣,毕生从事临床与基础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为发展骨科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在国内率先开展髓内钉固定长骨骨折手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手部肌腱转移术等,并在腰腿疼痛、软组织损伤、骨疾病的诊断治疗上有所创新。 1953年受中央卫生部委托,他与骨科专家方先之教授共同创办全国骨科高级医师进修班,负责组织领导、编辑讲义、教授课程、临床辅导、示范手术、临床病理和专题讨论,并编写《临床骨科学》系列教材,促进了我国骨科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骨科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使天津医院逐步发展成为骨科教学、医疗的重要基地。 他在骨科临床工作上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特别是在骨疾病、手外科和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和突破。他与老中医李墨林主任密切合作,总结了李氏按摩手法,并合著《按摩》一书,为治疗常见的软组织损伤创出了一条新路,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他十分注重中医中药在骨科中的应用,与同行共同研究探讨临床效果和机制理论方面的新课题,其中“中医中药治疗感染性开放性骨折”被评为卫生部一级科研成果。 他一生发表骨科论文60余篇,参与编写《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实用骨科学》、《百科全书骨科分册》。
-
117475
13:29
吴之康教授 吴之康(1922~1998),江苏苏州人。1949年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工作, 1952年开始从事骨科专业工作。 吴之康教授历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主任委员、理事,全国截瘫学会会长、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协会顾问,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 1982年他倡议建立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并任第一、二届学组组长。1984年起任国际脊柱侧凸学会委员,1990年任国际创伤骨科学会(SICOT)会员并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 他是脊柱外科的创始人,并且亲自深入到全国很多医学院校及附属医院讲学、手术示范,协助建立脊柱外科专业,从而使脊柱外科在国内迅速广泛地发展壮大。吴教授外科基础坚实广泛,积累了近五十年的临床经验,不但能诊断治疗骨科各种疑难病症,而且不断开展新手术,提高医疗质量,使之达到国际水平。 吴之康教授有着近50年的临床工作经验,他医德高尚,工作严谨求精,手术操作细致、快速、精确,赢得了同行及广大患者的高度评价;他对年轻一代怀有深厚的责任感和情谊,严格要求、言传身教,使年轻一代不但学到了扎实、先进的技术,而且培养了优良的作风,深受下级的爱戴。 他撰写了《骨科手术学》、《外科学及老年病学》等学术著作,国内外发表论文约50余篇。
-
117474
13:25
王澍寰教授 王澍寰(1924~2013),北京人,手外科专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 历任北京人民医院外科、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手外科主任、主任医师。1978年任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80年任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1982年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名誉院长。 1985年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二、三届主任委员。1994年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1981年任《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常委。1984年任《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辑。1985年任《中华手外科杂志》总编辑、名誉总编辑。1982年任美国手外科学会国际会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澍寰于1958年创建我国手外科专业,在手外科的检查、诊断、治疗、手术器材等方面作了大量改进和创新。1963年在国内最早开展直径1.0mm的显微血管外科实验研究,获得临床断指再植初步成功,填补空白。1987年发明大网膜轴型皮瓣。 1983年国际手外科联合会公布“手功能评定方法”,但其检查方法不合理,采集数据不可靠,操作繁琐,实用价值不大。王澍寰和一青年医生,作了大量正常人手的检查、分析,参照国际资料,设计出一系列符合实际要求的手功能检查及评定方法,并将其制成计算机软件,操作简便、准确、实用、易于推广。 王澍寰于1978年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手外科学》。该书已印刷10次发行50000余册,已成为我国手外科医生每人必备之参考书。他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7部,参编专著12部,参加译著6部。先后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多项。1999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 为了促进我国手外科事业发展,王澍寰于1984年组建了全国手外科学组,他当选为第一任组长。该学组于1994年晋级为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他被推举为第一任主任委员。他于1985年创办《手外科杂志》并任主编,该杂志于1993年晋级为《中华手外科杂志》,他又被推选为第一任总编辑。
-
117473
12:57
郭世绂教授郭世绂(1921~2009),江苏镇江人,1946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前身)。曾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大外科主任和骨科主任,该院骨科专业的奠基人之一。由于他的学术造诣和声望,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副主任委员、基础学组组长和天津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他还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骨科学会、欧洲编辑学会等会员;并曾担任《中华骨科杂志》两届总编辑(1988-1996)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名誉主编、《骨关节损伤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老年杂志》等科技期刊的编委。他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50余年,先后担任主编及副主编的大型著作有《脊柱外科学》《临床骨科解剖学》《代谢性骨病学》《脊髓损伤》《肩关节外科学》《骨科手术学》《骨科临床解剖学》《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等,是一位成绩卓著的骨科学专家。郭世绂教授主攻骨质疏松症和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在骨质疏松症方面,他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单光子骨密度测量、手指掌骨指数测定、椎体高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所获得数据对我国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郭世绂教授涉足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由浅入深,由细胞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先后对脊髓损伤的病理、病生理、电生理、生物化学到脊髓损伤的实验性治疗、脊髓细胞悬液、雪旺细胞的培养及神经生长因子转染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发表过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他培养的研究生的课题也多围绕这一研究方向。
-
117469
11:14
卢医生躺在病床上 院方拒绝公布监控视频事发。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医院,警方已介入调查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李晓旭 近日,龙华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卢学先反映,3月31日晚10时许,自己在办公室加班期间,被2名患者家属殴打。随后,卢学先被诊断为脑震荡,还有2处腰椎骨折,这两日卢学先只能拄拐上班。 而颇为蹊跷的是,卢学先表示,医院为息事宁人,不仅“协助”患者家属逃跑,还不让他在龙华人民医院做伤情鉴定。记者采访时,医院也拒绝公布任何监控视频。 目前,当地派出所已经介入调查。 医生:家属不满病情解释打人 2日下午,本来是该科室医生的卢学先像普通病人一样,躺在龙华人民医院住院部7楼神经外科病房内。在病床上,卢学先称自己腰部疼痛不堪,这两日需要拄拐甚至坐轮椅上班。 卢学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3月31日上午8时,他和其他同事一起,帮一位24岁的脑溢血病人做手术,这场手术一直持续到当晚8时。 虽然当时病人依然没有呼吸,且血压很低,但手术还算是成功的。“我当时在办公室加班,写手术记录和病历。”卢学先说,当晚10时许,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抱着一个小孩,进入他的办公室,说是从门诊转过来的病人。 据卢学先回忆,当时小孩有外伤,检查伤情时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蛛网膜囊肿。“我告诉他们,这个病是生下来就有的,不会遗传给后代,目前小孩不需要打针、吃药和做手术。”卢学先向两位家属解释,这种先天性疾病开了刀有可能引起并发症,说不定孩子智商还会下降。 “两个大人一听就很生气,不依不饶开始骂人,那个男的一把就把我推倒在地板上,”卢学先称,自己倒地后,男子跑出医生办公室,他则拽住女子,以防她也跑出去,随后他把办公室门关了起来。 围观者:涉事女子借手机喊人帮忙 这起冲突虽然仅持续了几分钟,但引起很多病人围观。据一位患者家属侯女士讲述,来访的两位年轻人是兄妹,小孩是妹妹的孩子。“当时那女的伸出手指头骂卢医生,质疑他的医术,卢医生一直说自己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侯女士告诉记者,卢学先医生自始至终行为和言语都算得体,并未失控。 另有多位目击者称,这对男女先是走出了医生办公室,随后男子快步冲进屋内,坐在办公椅上的卢学先下意识站起身,之后两人发生身体接触,身高约1.8米的卢学先被扑倒在地,男子也一并倒地。随后,男子起身快步跑出,女子则被卢学先关在里面。 患者王小姐的病房距离医生办公室比较远,她告诉记者,当时涉事女子挨个病房借手机,说是要打个电话。“大家都知道他们俩刚和卢医生发生了冲突,都不愿意把手机借给她。当时我在病房内没出去,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看她抱着的孩子一直在哭,就把手机借给她了。”王小姐说,女子在电话中说:“叔叔,我在医院,赶紧带人过来。”据王小姐介绍,在很短的时间内,5名男子赶到7楼神经外科病房区,女子说自己被一位医生欺负,“女的还说要搞死他(卢学先)”。 病房区有人迅速报警,先后有医院警务室及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赶到,各方在办公室内进行协商。 疑点:医院“协助”患者家属逃跑? 卢学先告诉记者,4月1日,由于身体不适,他在龙华人民医院做了检查。相关病例显示,卢学先被病人家属打伤头面部、腰部及左手腕处,致以上部位外伤、伤后有短暂的意识障碍,清醒后对受伤经过回忆不清,头痛、恶心、呕吐一次,腰部、左手腕部疼痛,活动受限。 据急诊科CT及X光片报告,卢学先第2、第3腰椎横突骨折。此外,还有脑震荡,左额部头皮、左颌面部软组织及左侧手腕软组织损伤。 这两日,卢学先本打算在龙华人民医院做伤情鉴定,但遭到医院方拒绝。2日上午,他被迫到深圳市区寻找其他医院做相关鉴定。 卢学先说,更加让他感到不满的是,事发后医院办公室和医院警务室工作人员先后赶到现场,竟然打开房门,“协助”患者家属逃跑,医院领导让卢学先“就这么算了”。在龙华人民医院办公室,相关工作人员称卢学先办公室和住院部7楼楼道确实有监控视频,但拒绝向媒体公布,并表示此事警方已经介入调查。 随后,记者从龙华新区警方了解到,当地派出所已经受理这起冲突,目前正在调查取证,一旦确定患者家属有打人情节,会依法进行处理。
-
117468
10:41
漯河市中心医院骨科 王海蛟 我结识张光铂教授已整整十七年了。那是在1992年,正值我研究生毕业前夕,北医三院邀请张教授作为我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长,我有机会认识了先生,从此得益于先生,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成为我人生道路上最为珍贵的一部分。 我清晰的记得,答辩会场氛围严肃,面对成就卓著的学术大家,我非常紧张,心里没底,张教授似乎看出了什么,非常和蔼的看着我,用十分平和的语气引导我放松下来,针对教授的提问,我尽可能以我的认知能力去回答。答辩结束后,先生非常满意,拍着我的肩膀以示鼓励,并详细讲解了课题结论存在的不足,使我受益匪浅,感悟良多。张教授这种平易近人、治学严谨的高贵品质,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记,这些年来,一直在激励着我、鞭策着我。每当我重温张教授在论文评语栏中的批语,都禁不住热泪盈眶,为先生那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和对后生的奖掖所感动。这些年来,我和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时常利用各种机会向老人家请教。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还不十分熟悉,心里总有点不好意思。记得我曾经有一篇论文,想请先生指导一下,知道他很忙,不知道是否乐意斧正,冒昧地打电话谈了自己的想法,先生欣然接受,对论文作了认真的修改,补充了一些新的观点,使论文更具有逻辑性和科学性,并打来电话,详细告诉我修改的必要和为什么这样修改,对我触动很大。我对先生这种专心致志、审慎求实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十分敬仰。 在英国学习期间,异国他乡,难免要想念亲人的,我写信向先生表达问候,谈思想,谈工作,总能及时收到回信,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关心和呵护,每每读起来,总是热泪盈眶,倍感亲切和温暖。更加令我感动的是,先生还按月为我寄去每一期的《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我心里明白,那是先生在鼓励我一定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这些年来,先生每有著作问世,总要赠寄与我,拜读大作,总是格外激动。我们当地每年总有一些患者慕名进京请张老看病,先生总是耐心地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说,详细的检查,认真地讲解,精心的治疗,让每一位患者带着痛苦而去,怀着轻松而回。先生常常讲:“做学问首先要做人,要诚实、正直、谦虚、本分。”这种仁爱之心,诠释了一位长者对医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敬畏,真是大医精诚啊!先生曾不厌其烦地强调医学基本技能和手段在诊疗中的重要作用,对时下个别年轻医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高新技术、高精尖设备上,忽视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表示了深深地忧虑。这种感慨和忧虑的背后,彰显了老一代专家对我们年轻一代学人的成长,寄予了莫大的关注和厚望。张老经常讲,青年医生要做到“三会”:会做手术,会写论文,会作学术报告。真正的好医生一定是一个谦虚好学之人。医生是个苦差事,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医学技术迅猛发展,一味的用经验来对待日益变化的医学问题和现今的医疗市场,注定要落后。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是为了当一个不落伍、能够真正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医生而学习,不是为别的。 先生行医60年,凭着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国内奠定了很高的学术地位,国内同仁无不赞赏和折服。“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但他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虚心学习,不断了解新的诊疗技术。他曾几次对我说,自己通过审阅别人的稿件学到很多知识,即便很普通的稿子也有可学之处。老人家告诉我,一篇好的稿子是修出来的,初稿写出来后,不要急于送审,可以放几天再看,就会发现问题,经过反复修改才能更加完善。他还鼓励我学习审稿,审稿对自己提高学术水平很有帮助,审稿可以从作者身上学习到很多经验,同时督促你查阅大量文献,从而获得知识的更新。先生的谆谆教诲、指导和培养,对我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术方面的成就不无裨益。 先生主持创办的《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倾注了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在国内专家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编辑部各位同志的共同努力,杂志不断进步,论文质量、水平越来越高,办出了特色,办出了品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脊柱脊髓专业公认的核心学术期刊,为我国脊柱脊髓外科同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引导学术界对一定阶段内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讨论,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商榷、争鸣,营造了一个宽松活跃的学术空间,为我国脊柱脊髓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先生学风严谨,反对浮躁之风,身居高位,能礼贤下士。我曾两次邀请张老来漯河市承办的骨科会议上作学术演讲,虽然是基层医院举办的学术会议,先生总是爽快的答应,不仅认真授课,而且还虚心地听基层医师的发言,每次都坚持到会议结束才离开。他告诉我说,基层医生可能在学术方面肤浅一些,但经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听他们发言,同样能学到很多知识。在一次脊柱脊髓学术会议上,先生曾对个别同行只想自己作演讲,不听别人的发言;只听大会报告,不参加分会交流;只参加会议,不提问,不发言,不参加讨论等会风,提出了严肃地批评。 张教授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学者,有幸结识先生,目睹长者风范,聆听贤者教诲,是我一生的幸运和骄傲。他的为人处事堪称楷模,他的言行不仅感染、影响着同行,也感动着每一位和他相识的人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适逢先生八十华诞、从医60年之际,我们衷心祝愿老人家健康长寿,继续为年轻学者撑起一片更加广阔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