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专业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园地-骨科人文
  • 121855
    11:55
      “山寨医院”作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以及相关行政法规缺失的畸形产物,已经将目标从公立医院转向了民营医院。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资源的匮乏,以及相关行政法规的缺失,让"山寨医院"这个医疗行业内的畸形产物在国内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和睦家医疗集团副总裁、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的微博上,几乎每到周末都可以看到维权和打假的消息。谈到这些生命力顽强的"山寨医院"时,盘仲莹也不由得发出了一声叹息。  医疗行业的商标、商号侵权难题  同样是商标维权,医疗行业和其它行业相比却更加困难,其中最大的难点就是服务类行业驰名商标的认证。  和睦家医疗集团法律顾问王凌军表示,目前违法侵占和睦家医院商标、商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山寨"投资人多是选择一些没有开办和睦家医院的二线城市,在当地工商局以"和睦家"为商号注册公司或医院。由于国内商号是按照省份来管理,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获得和睦家这个名称的使用权。  对于这种明显不合理,但是却在某种程度上"合法"的侵权行为,是否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王凌军表示,国内只有通过了"中国驰名商标"认证的商标才会对其它注册人进行限制。但是驰名商标的认证是以销量和消费者人数作为判断标准,这对于以服务为主的医院来说无疑是一道无形的门槛。  盘仲莹表示,类似新东方这样的教育机构被认定为是知名品牌,那么其它人就不能再用新东方的商标或者商号开办教育机构。但是在医疗行业里认定知名品牌特别困难,目前国内只有一两家上市公司通过了认证。  商标被侵占的源头无法堵住,打假的重担就落到了医院的头上。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因素,这条打假之路也并不好走。  医院打假的多重阻力  王凌军表示,在商标侵权的证据非常充足的前提下,行政投诉是一个比较高效的维权方法。然而在维权的道路上,还是会面临来自各个层面的阻力。  首先,打假的成本太高。山寨医院比较分散,且侵权是一个持续的行为,所以在搜集证据和维权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其次,"山寨成本"太低。一方面是投资人可以比较简单地取得其它医院的商号、商标;另一方面即使维权成功,对于违法者的处罚力度也不够。  第三,地方保护对维权造成阻碍。由于医疗行业投资额较大,一些山寨医院和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给维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四,执行力度不够。即便是维权成功,在法院的判决生效后,请求执行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法院已经判定山寨医院侵权,工商部门仍然需要股东一致同意的决议才能更改医院商号。  警醒:医疗品牌侵权已经让人"麻木"  盘仲莹表示,和睦家品牌被山寨给公司的名誉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全国各地的"山寨和睦家"已经有十余家,几乎每周都能收到患者到这些医院就诊后发给她的投诉信息。"和睦家目前没有在这些省份开展业务,并不代表未来不会去开展。但是等到我们要去那些省份的时候发现假的和睦家已经在我们前面,我们反而用不了自己的商标和商号。这些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医院的名声在当地可能已经被山寨医院搞臭了,而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  在采访的最后,盘仲莹道出了自己对于山寨医院的忧虑。她表示自己参与公司工作也有十余年时间,在打假的执行层面做过很多工作,聘请过国内外知识产权的律师事务所和顾问公司,但是都没有成功。从这个角度讲,和睦家的案例在医院品牌维权方面是很有代表性的。  盘仲莹认为,现在最可怕的不是某一个品牌被山寨,而是整个社会对于医疗品牌侵权都已经麻木了。由于历史原因,大部门公立医院很难形成真正的商标品牌。  而像协和、同仁这样的品牌被侵权的案例数不胜数,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协和、同仁的山寨医院。"当前国家在鼓励社会办医,但是如果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一些社会资本苦心经营的优质品牌可能就是山寨医院的下一个目标。"
  • 121847
    22:03
      今天参加三院党耕町教授从医五十年庆祝活动。其间的学术和热闹以及党老的诸多大贡献自不必说,那是极其令人钦佩的。只是换个视角,却也令人感慨不已。党耕町教授  首先,五十年是个什么概念?两个25岁,整整两代人。作为治病救人的医生,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啊!而面对登台献技的年轻人,相比之下,就恍如隔世,代沟那就不是大,只是更大了。  面对年青人如传销洗脑一般的现代式的烘托赞美攻势,党老已经招架不住,红着脸直说没有那么好,是人民的培养,大家的功劳。  这又让年青人十分不解,自己苦哈哈的干了一辈子,怎么是人民的功劳?人民是什么?太难理解的虚幻词汇了。  可是我这一代,还是可以承上启下地明白。我也行医30年了,了解老一代人的那个人民教育,那个时代个人的私心是必须藏在心里的,好处都该属于大家。也知道现在的利己风潮,赤裸裸的宣示利己诉求,不会考虑别人感受。这都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最终平衡就是一切。党耕町教授从医50年  其二,人可以一晃就老了。80岁应该是高寿的年纪,可是当你看到党老在台上不好意思地面对夸奖,扭捏地两腿交叉,斜依讲台的羞涩姿势,又绝对是年青人的法儿。说明在他心里还停留在年青时代。现在大多数人就是这样的,年龄在一天天老去,可是心情却远远跟不上步伐。  记得和医院的年青人一起打篮球,拼命争抢,防守和进攻,互相还不时地赞扬或埋怨,完全是一伙人地感觉,下来休息时一聊,一起打球的朋友们很多人的父亲还没我大呢,这才想起自己的年龄,可是就是感受不出来。  所以,50年,80岁,只把它权且看做数字,永葆青春的心态,不同年龄的人作为平等相处的朋友,一起工作和生活,应该是未来社会的和谐状态吧。  从医五十年,肯定是无数宝贵经历之大成,也是人生不断地重启的一次,希望这一天的时候,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又开始一段新的青春历程。送给党教授,也送给每一个朋友。往期回顾: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6)——粽子香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5)——行事不可学东航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4)——母亲节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3)——天下第一的烧伤科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2)——获奖(2)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2)——获奖(1)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1)——最后的蓝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0)——过年(3)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0)——过年(2)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0)——过年(1)
  • 121846
    21:23
      出差到南方一个小镇,一番忙碌之后,浑然不觉已是夜色朦胧。有人说了一句:“今天是端午节。”早已厌倦了应酬的我,突然好想找个小饭馆去品尝一下当地的粽子。于是艰难但坚决地拒绝朋友们大餐招待的套路,一个人很不习惯地走向了陌生的街巷。  傍晚的南方刚下过一阵暴雨,天空就立刻刷成一片晴朗。西边是一片火红,东边是一片碧蓝,而昏黄的路灯已经忽闪忽闪地亮起在曲折小巷的路旁。  带着一点探险的决心,拐入岔路的深处,看见一间破旧的木窗木门的小店,玻璃上贴着“新鲜粽子”歪歪扭扭几个字,算是广告。窥视一下屋内,有三张木桌,两张已经坐上了客人,嗯,有人吃就不算差。于是推开吱呀作响的门,忐忑地坐向那张空桌。里面的客人只是抬抬头就无视地继续自己人聊着,也没有服务员招呼。  我似乎感到这里并不是属于我的世界,一种无形的力量总想催我站起离开。漫长地等待了五分钟,里面一掀帘儿走出一个服务员,两手托着两盘菜走向那边的客人。  这是一个漂亮得不行的小姑娘,估计也就十几岁,竟然是带着那种一出场就照亮这间破旧屋子的光芒。虽然穿着有些破旧的工作服,却遮不住南方女子特色的清秀,如同一枝摇曳的梨花,素面掩不住芬芳。在这间小馆儿,就像一副黑白的图画中间却描画着一束绿叶海棠。她放下菜和客人熟络地说了一串听不懂的当地侬语,抬眼看到我就快步走过来。  我有些紧张地想:如果给我说一通那唱歌般的本地话,可怎么沟通呢?没想到一开口却是地道的京腔:“您要吃点儿什么?”“我想吃粽子。”那边桌的客人有些奇怪地往这边一起扭头,仿佛看什么怪物。我才注意到,虽然是端午节,那两桌却是没有人吃粽子。这年头,过端午节好像有点儿土。  我有些out地解释:“端午节,想吃一下本地的粽子”“我们店里有好几种呢,南方的蛋黄卤肉粽,也有你们北京那种红枣的。”“那就各来一个,你再配两个拿手的菜和一瓶啤酒。不过,你怎么知道我是北京的?我明明是东北的。”我想开个玩笑,“您别蒙我了,一口北京腔,还东北的呢”“你怎么知道?”“我可是老北京了,从小跟我父母就住北京。”“怎么上这儿来了?”“父母是去打工,我要读中学,北京不让上,就回来家乡念书了,这饭馆就是我们家开的。”我不禁恍然:“明白了。”  一会儿小姑娘就麻利地把菜上齐了。我一边剥粽子一边问:“你不想回北京吗?”“想,也不想。那边好多朋友挺想的,北京也热闹,不过,这里空气好,很漂亮,父母也不用那么累。”她像个小大人似得指了一下我盘子里的粽子:“比如您这粽子,我们这儿的肉粽子,个大,肉多还有蛋黄,很好吃。可是就没有叶子的清香,北京那种简单的粽子,虽然只有几个枣,可枣香和粽子叶的香气却非常清爽,我就很爱吃,不喜欢家乡这种油腻腻的。”  “你在饭馆干活,还有时间念书吗?”“有啊,一会儿我哥就来替我,我就会去做作业了,不难的。你不知道,我可是这里的学霸呢!”她很自豪地挺起不大的胸脯。果然一会儿一个瘦瘦的小伙子来替班,小姑娘和我打个招呼:“北京老乡,欢迎再来啊!”就一阵清风地飘走了。  我仔细品尝了一下那两种粽子,还真是的,风格是那么地不同,却真说不出哪个更好吃一些。外面晴朗的天空转瞬又淅沥沥地下起雨来,真是南方的特色,也不知那个无名少女,你回家之路是否会被雨淋呢?北京的“老乡”?往期回顾: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5)——行事不可学东航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4)——母亲节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3)——天下第一的烧伤科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2)——获奖(2)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2)——获奖(1)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1)——最后的蓝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0)——过年(3)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0)——过年(2)我住西城-随笔系列(50)——过年(1)我住西城-随笔系列(49)——瓦伦丁节(2)
  • 121841
    17:26
      忽如一夜春风来,"医生集团"遍地开。在多点执业的呼声震天的大背景下,一些优秀的医生进行了花样繁多的创新。这些不甘于在医院内治病救人的医生,都是有个性的医生,然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这群人的身上,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他们的共性。  健康界通过搜集六大医生集团的医生创始人的资料,为你描绘出医生集团创业者的群像。诸位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和他们有什么相似或不同。从左向右依次为:万峰 张强 孙宏涛从左向右依次为:沈法荣 刘兴鹏 林锋  性别:  很抱歉,到目前为止,中国大大小小的医生集团的创始人皆为男性。但我们没理由不期待,中国的女医生成立第一个女性医生集团。小编说话理不偏,谁说女子不如男。  年龄:  这六个创始人,小于40岁的没有。孔子曰:"四十而不惑"。人到中年,对自我的认知已经相当明确,有"自知之明"。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资源和所处社会地位,并能以此为立足点,决定自己的发展,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只有到这个年龄,你才可能熬出下面的硬指标ABC。)  硬指标ABC:  A高级职称  在体制内三甲医院已经到达副主任医以上,有一定行政职务的人士。  B临床过硬   单位骨干,技术派。  C患者口碑   医德无忧。  能达到这三条硬指标,基本可以说创始人德才兼备,经济实力达到一定层次,社会地位受到普遍尊重。  出国学习背景:  这些创始人大都有国外深造经历,了解发达国家医学体系。从统计可以看出,这些人至少在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呆过一年以上,见识过国外医生集团的操作模式。"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话糙理不糙。  享受与互联网的亲密接触:  自立门户需要找到买家,而互联网是找到买家的好工具。比如好大夫在线、挂号网等通过口碑推荐为医生集团提供了患者。  密切关注国家政策:  2015年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 》,这个文件的意义非凡。5月11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在梳理该市2015年医改着力点时指出:鼓励链接大医院和社区,为患者提供连续诊疗服务和疾病管理的专科"医生集团"的组建。  体制内医生集团大部分集中在2015年5月左右及之后宣布成立。由此可见国家政策之与医生集团,犹如阳光与种子的关系。太阳出来之前,种子是不会发芽的。  最后一句关键的话:你有没有"折腾"自己的原动力----自我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显而易见,即便前面的四重需求解决的很好,如果你没有第五层次的人生需求(自我实现),你也会是一颗煮熟的种子(永远不可能发芽)。  科普一下:自我实现是什么?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也就是说,人必须干与个人才干相匹配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除了上述个人必备条件,创业医生还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章滨云已经精心总结了"三个词、一句话、两不要三要。",请在创业之前认真修炼此葵花宝典。  三个词、一句话、两不要三要  三个词:病人-收入-利润;  一句话:西医看庙堂,中医看菩萨;  两不要三要:  不要忘记了学医行医的初衷是医者仁心济世;  不要口无遮拦天天说原来医院原来同事坏话;  一要善于与"老板"沟通和管理好"老板"的期望值,获得可持续的资源支持和"老板"对你不断增强的信心;  二要善于了解病人需求,医疗服务是"一朵花",技术是花蕊,服务是花瓣,要做好病人的全过程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形成品管圈闭环;  三要善于用好微信微博移动互联等各类新媒体。
  • 121837
    12:59
      近日,“医闹将入刑”的帖子在医护人员的朋友圈中盛传。这一消息正是来自于6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据《健康报》报道,在此次会议上,由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提交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加强了对医生和医疗秩序的保护力度,明确将聚众扰乱社会秩序导致医疗无法进行的行为列入刑事责任追究范围。  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将《刑法》第二百九十条第一款修改为:聚众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医疗无法进行,造成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最高检新闻发言人肖玮24日也表示,对最近全国范围内发生的、经媒体公开报道的十余起暴力伤医事件,检察机关保持对恶性伤医犯罪的高压态势,建立快捕快诉的办案机制。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给笼罩在阴霾下的医护人员带了曙光和喜悦,可谓是今年医师节的特殊礼物。  医护遭遇“黑色月”:一月内连发十余起伤医事件  每年的6月26日是我国医生的喜庆节日。然而今年的医师节似乎忧伤远胜于喜悦。  据中国医师协会统计,5月28日到6月7日,短短十天,我国连续发生9起伤医事件,多名医护人员受到伤害。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6月22日深夜,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两名医生,只因CT单开错名字被患者家属打伤; 6月23日骨科在线微信就接到“骨粉”的线报——湖北省嘉鱼县人民医院又发生一起护士被无故伤害,而打人者则扬长而去;紧接着6月24日下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一名医生遭到患者家属殴打。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就发生在医师节前夕,怎不叫人忧伤、心寒?  6月25日,浙江大学明州医院骨科韩加送医生,在接受骨科在线采访时说:“明天就是中国医师节,没有哪位医生会想起这个节日。在今天这个悲惨的医患关系下,如果有一个‘医生耻辱日’,我想会有很多医师缅怀的。这两天朋友圈被一条关于《医闹即将入刑》的帖子刷爆了,所以要过医生节,还是等医闹入刑之后可能才有心情过。”他认为,在一个人人自危的环境下,任何相关的节日都是一种讽刺。  伤医事件频发元凶:医患双方沟通、维权不畅  近年来,伤医事件就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据2014年的调研结果显示,59.8%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语言暴力,13.1%的医务人员受到过身体上的伤害,仅有27.1%的医务人员从未遭遇过暴力事件。面对这样震惊的数据,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伤医事件”频发不断?  对此,泰和泰(北京)律师事务所黄律师解答了骨科在线记者的疑问。  黄律师认为,伤医事件频发源自三方面:宏观原因主要是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使医患双方极度疲累导致矛盾升级;技术原因主要是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对医疗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大多数医生又可能在告知、说明、征得同意等方面做得不够;法律原因应该是现在尚无有效率和公允性的医患纠纷专业解决机构,在医患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时,个别患者就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归根结底,由于医疗体制不健全,医患相互之间的沟通以及维权通道不畅通,导致医患间相互不信任,产生医患矛盾,从而引发了一幕幕医护人员倒在血泊之中的悲剧。  医患纠纷第一解决渠道:医疗纠纷仲裁机构  那么我们该如何缓解医患矛盾,降低医患纠纷呢?对暴力伤医者严厉打击就可奏效吗?  黄律师说,降低医患纠纷的有效方式不是单纯的打击和制裁,而是应建立有效的医疗纠纷解决机制,这样才能避免医患矛盾升级。  医疗纠纷解决机制应相对具备专业、效率、公允的基本要素,她认为可以参考劳动争议解决机制,设立专门的“医疗纠纷仲裁机构”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第一个渠道,同时不允许公立性医院与患者自行解决医患纠纷。这样既可使大多数的医疗纠纷在仲裁机构解决,也因为患者能及时将争议交至第三方机构裁决,可降低矛盾升级的几率;同时,因医院不能自行与患者协商,患者也就不会过多的纠缠医院、医生和院长。对医疗裁决机构的处理裁决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而法院设立专门的医事法庭,保证医疗纠纷审理人员相对更专业和有效率。  避免伤医事件发生:急需做好4件事  显而易见,法律手段是解决医患间的纠纷、保护医生合法权益、打击暴行者的最佳途径。但在伤医事件发生时,光靠法律是远远不够的。正如黄艳律师所言,伤害发生了当然要用法律手段来解决,但法律往往是一种滞后的手段,对医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要事前降低伤害发生几率,而伤害发生时能有效保护自己。一旦伤医事件发生,我们要做好现场自我保护、及时呼救、迅速撤离,及通过监控录像保留证据等。  那么,面对当今医疗行业的恶劣环境和伤医暴行,作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医护人员该如何应对呢?  对此,骨科在线特采访了跻身于医患纠纷“重灾区”的多位骨科一线医生,从他们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要想避免伤医事件的发生,急需做好4件事。  第一件事:加快我国医疗体质改革建设  和谐的医患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是确保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方面。但由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异较大,且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中,城乡医疗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加之医疗费用的上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使患者及家属在经济上不堪重负、心情急躁等都是发生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   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潘海乐医生感慨道:“医‘殇’,乃是社会之殇也,惟从体制上转变,才能避免多年医改的缘木求鱼,掩耳盗铃。否则,医生绝望的那一天,不会太远。”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许东浩医生认为,中国医患纠纷的解决任重道远,制度是关键,应加强医疗保障措施,在医疗活动中,医患双方不存在利益冲突,何来纠纷和打杀?!  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黄河医生也认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相对滞后,各级医院的管理和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得不提的一点还有,群众关于医疗卫生知识的素养确实需要进一步提高。  他提出,国家层面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重点是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医院层面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准,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要。  可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努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避免伤医事件的根本措施。  第二件事:树立正确求实的媒体舆论导向  媒体,一直以来就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恰恰是个别负面新闻放大了这种情绪,使患者和社会公众往往对医院和医生存有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导致了双方的对立。对此,多位医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黄河医生认为,媒体应当担负起维护良好医患关系,维护社会基本道德水平的责任,有些媒体的行业撰稿人不懂行也就罢了,甚至不愿多深入调查一下,罔顾事实,只为博人眼球,实际上对医患关系的恶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希望全社会为战胜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疾病而努力!  许东浩医生对此也表示,媒体舆论导向很重要,媒体要客观的报道医患关系和医疗事件,试问一个学新闻4年的记者,在偏听患方单方面诉说医患纠纷后,写出来的文章,除了博取注意力以外,其他的所有作用就是激化医患矛盾。  因此,片面不实的报道,只会为医患矛盾推波助澜。为了创造和谐社会及和谐的医患关系,新闻媒体人员必须加强职业素养,如实报道。  第三件事:加大对肇事者的惩罚力度  加大对伤医者的处罚力度,利用社会舆论和法律手段制止伤医行为,恐怕是每个医护工作者的心声。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余可谊医生一直关注此类公众话题。他说,伤医事件永远都不可能“零”发生,改善这种行为的关键,是学会如何预防、自我保护,才能尽量减少伤医事件的发生。    因此,医护人员要利用好微信、网络、媒体等,对社会进行广泛呼吁,让大家认识到伤医事件伤害的不止是医生,也是对医疗体系的伤害,而最终还将会伤害到患者和所有人。  为更好地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首先要依靠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护理协会等组织的帮助,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并利用法律手段打击医闹,维护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作为医务人员,我呼吁尽快完善对伤医行为惩处的相关法律法规,希望能有相应的维权组织和机构,提醒同行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南京鼓楼医院骨科施鸿飞医生说道。  黄河医生认为,目前最高检发布消息,将对医患纠纷促和解,对职业医闹要严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击职业医闹的嚣张气焰,有利于一般医患矛盾的解决,但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医患矛盾已经发展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不仅如此,为谴责暴力伤医行径,维护医师合法权益。6月10日,中国医师协会、中华护理学会联合发出声明,谴责暴力伤医。声明指出,打击暴力伤医是每一位有良知的社会公民应有的共识;维护医师的人身安全,是公安、执法机关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四件事:医护人员需认真覆行职责  长期以来,我国医务人员队伍的建设都只停留在专业知识培训上,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故造成一些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态度生硬,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下,收受“红包”“回扣”,损害了医务人员形象,造成不良影响,从而致使医患之间潜在危机随沟通不畅和不信任感而升级,甚至演变成医疗纠纷,导致医患关系不断恶化。  因此,在采访中,多数医生都认为应该加强自身职业素养,认真履行医生职责,也是缓解医患矛盾不可忽视的途径。  “对于近期频发的伤医事件,本人对受害者同行深表同情、伤心、遗憾、关注,为在中国常出现这样的事件深感悲哀!这与国家医改不成功、媒体不负责任、患者期望高、社会信任减弱、医生可能沟通不到位等问题均有关。”  广东省医学会创伤骨科学分会唐三元副主委建议,医院医生应该注重医疗科普宣传,多注意沟通技巧与方式,认真覆行职责,同时注意性格偏执病人的情况,做到医疗规范、解释恰当、防范提前,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担救死扶伤之重任。当然,合理掌握法律武器、引导全社会对医疗的深度理解、信任与维护,才能最后达到好的远景。  余可谊医生认为,作为普通医生,一方面要谴责暴力行径,而另一方面也要从自身做起。在行医过程中重视患者的感受,尽量避免激发患者不良情绪,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努力做好医生本职工作,关心患者安危,帮助安抚患者,而不是去激化矛盾,在捍卫自己权利的同时,增加安全意识,团结一致,学会自己保护。  黄河医生对此也深有同感。他呼吁医患双方加强沟通,坦诚相待,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因为疾病才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敌人,而不是彼此。医护人员应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很多纠纷都起始于缺失的那一点点耐心。  另外,医护人员也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而患者及家属也应理解医学也是科学,不是万能的,目前医学上仍有大量的不可知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应理解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增加自身的科学素养,因为没有医生愿意自己的病人出问题。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效杜绝伤医事件的发生、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不仅仅需要法律手段,更需要医患间的沟通和尊重。正如南京鼓楼医院骨科史冬泉医生所说的一样,“世界上唯一无私对你健康负责的就是您的医生。伤医,伤的不是医生的身体,伤的是整个医护人员的心,丧的是最基本的人性。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最终受益的才是广大的患者。否则将来真的要9年制义务医学教育,自己的病自己看了!”
  • 121832
    13:42
      3位院士,数十位名医,挤在一间小小的会议室,坐诊的对象只有一个:医患共同决策。  钟南山说:“平常我们讲医学人文,讲得比较多的是医德和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但医学人文精神更深的内涵还应包含技术层面的沟通,这就是医患共同决策。”  可也有医生质疑:如果一个医生一上午看五六十个号,水都不敢喝,厕所都去不了,如何做到耐心地倾听每一名患者的声音?如果做一个开颅手术才得一百多块钱,但一个支架利润可能几千块钱,医生会“共情”、“共策”吗? 从左至右为:钟南山、郑家强、王辰三院士。胡卫东/摄   6月17日,北京广播大厦10层一间小小的会议室,可能是号贩子最梦寐以求的地方。    钟南山、郑家强、王辰三位年龄加起来近两百岁的院士,几乎手臂贴着手臂地挤在一起。会场中间的柱子被主任级医师、硕导、博导包围着,最后一排的10多位名医,则像壁虎一样贴在后墙上,有人笑称自己的座位比飞机上的经济舱还“经济”。    60位嘉宾几乎涵盖了医学相关的所有领域,都是业界的翘楚。医生们的门诊号平日“一号难求”,79岁的钟南山的号据说已经挂到明年了。    可这次,这些不同科室的大夫,坐诊的对象只有一个:医患共同决策。    钟南山和郑家强都认为,在医改没找到抓手前,一定不能悲观,一定还要做些什么    钟南山是在万米的高空,和他的朋友、英国医科院院士郑家强,一起决定召开这个纯民间的“首届医患共同决策论坛”的。    起初,他们在航班上聊别的,可聊到医患关系时,两个人怎么都歇不下来了。郑家强打开正在看的美国达特茅斯研究所的终身教授格林•埃尔文(Glyn Elwyn)博士写的一篇关于医患关系的文章。他们想把这个博士请到中国谈谈。    医患关系一直是钟南山关注的问题。他的一些言论常常被媒体引用,甚至断章取义。今年3月,一名醉酒患者抢救无效身亡,医生被患者家属押着游街,钟院士气愤极了。他说:“法律一到医患这里就不灵了,这是很荒谬的。”第二天,这句话成了新闻标题。    他也探讨“排队三小时看病三分钟”现象,还反思东北杀医事件后为什么有50%的网友拍手称快。他一直呼吁“医改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公立医院真正的公立性”,他也坦承,正是因为医院有创收压力,才有所谓的灰色收入,有的医院把一个手术分解成很多个部分来收钱。话音一落,“医院有灰色收入”又成了第二天的报纸标题。    今年全国两会广东团开放日,钟南山第一个发言,谈的还是医疗改革,他毫不客气地说:“7年医改还没有找到抓手。”    没找到抓手前,他和郑家强都认为,一定不能悲观,一定还要做些什么。    郑家强是公共卫生专家,他说,所有人都是这个荒诞医疗系统的受害者,患者与医护可以悲观地说,这样的大环境我们怎改得了,结果是大家一起在这个恶性循环里年复一年地煎熬、沉沦。但如果有足够的有识之士不接受现实,多发声音,说不定星星之火也能带来一点有意思的改变。    曾因为来不及插管上呼吸机,直接拿一块纱布盖在病人嘴上,冒着感染的风险,对一位开放性肺结核病人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的王辰院士,也一直在思考医患关系。    2014年是中日医院建院30周年,当时刚任院长的王辰面对数百名职工,阐述了他对好医生的理解。王辰认为,医生照顾病人有三件法宝:药物、刀械和语言。语言代表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在疗效中永远超过50%,一千年前是这样,一千年后还是这样。一个医生只有等于和大于病人的人文素养时,在医患沟通中才能争取到主动。    当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了8年健康节目的主持人安杨,第一次从郑家强院士口中,听到“医患共同决策”这个词时,敏锐地感受到这6个字的方向和价值。    8年里,她认识了很多大夫,因为常被亲戚朋友请求找大夫加号,她笑称自己快成“号贩子”了。她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患者,深感医患关系出现了大问题。    当时家里人为78岁、多年糖尿病的母亲的脚病,开了好几次“火药味不断升级”的会议:踝关节要不要手术?换关节好,还是焊死关节好?她近水楼台找了自己的朋友,北京最好的几位医生意见不一,决策依然很难。    还有一件事让她很触动。她在山西老家的老师去世了,她匆忙赶回山西。老师的家人说,老人最后去世时都不知道自己得了癌,医生和家人瞒得很“成功”。安杨出来后难受极了,她觉得老人应该了解自己的病情,以便在还有自主能力时安排最后的时光。    这个经常因为在地铁上读医学人文类书而坐过站的女人,决定和郑家强他们一起办“首届医患共同决策论坛”。她很清楚,这个话题够“重磅”,3个院士也够“大牌”,多大的场地都不够,要轰动效果也不难,但最后和两位院士商量的结果是,开一个“小而美”的高质量的研讨会,邀请的媒体很少。    多年跟这个行业打交道,她知道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本要靠医改,那是国家层面的事儿,可在这之外,还能做点什么呢?她理解这个会,“不仅仅是追问,更是寻找,寻找一种突破口,从一个点开始,掀开一角,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哪怕不过是蚍蜉撼树”。    钟南山说:“平常我们讲医学人文,讲得比较多的是医德和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但医学人文精神更深的内涵还应包含技术层面的沟通,这就是医患共同决策。”    直到开会前半个月,安杨才找到赞助。起初有企业愿意赞助,可提出了各种摆logo的要求,安杨觉得,那完全破坏了会议纯公益的味道,直接拒了。    直到一个偶然机会,安杨认识了一个自称“活着的终极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更高等级生物”的企业老板刘志恒。刘的医学公司4月才成立,到处是等着花钱的地儿,可在交流半个小时后,他豪情万丈地一口应下来。安杨吐了口气,开玩笑说:“开会那天终于能让大夫们吃上饱饭了!”    开会前,刘志恒背着书包,“路人甲”般傻站着,迎接“一个也不认识”的大夫嘉宾。等着他的座位,不在第一排,而在后面一根柱子旁的角落。    “医患共同决策太奢侈太奢侈了”    三名院士毫无疑问是会场最耀眼的大人物,光头的埃尔文博士也真的从美国飞来。他讲得热火朝天,把外衣都脱了。但郑家强院士说,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患者,会场有60名医生,却只有几名患者和家属代表,比例上就有些不“共同决策”了。    患者家属程功是抱着一幅图片上台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是美国艺术史上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绘画之一。画中的女子叫克里斯蒂娜,患有一种导致活动能力逐渐丧失的退行性神经疾病。画家怀斯画出了患者的心声:请关注我,而不是我的病。克里斯蒂娜的世界(油画)作者:安德鲁·怀思(美)    他说这张画,闪电般击中了他。他觉得自己的父亲就像趴在山坡上的克里斯蒂娜,不知道前方的房子是希望还是绝望,是终点还是起点。    程功是专程从成都赶来的,他的父亲已经肝胆管癌晚期,老人是农艺人,喜欢种花,但是老人的生命之花正在枯萎。说到此,他哽咽了。坐在第一排、穿蓝白格衬衣的钟南山使劲给他鼓掌。    他说为了给父亲治病,他跟乡镇、县城、省级、北上广的医生打了一圈交道,每天被各种表格淹没,今天要签这样的,明天又要签那样的,他认为其中一些表格是医生为推卸责任准备的。    他直言:“医患共同决策太奢侈太奢侈了,能够让我稍微有一点知情权就满意了。”    他打比方,生和死画个横轴,左边是生,右边是死,有没有可能性,在医学可以采取手段的阶段,决策权更倾向于医生。当老人的癌细胞扩散了,离死亡很近,医学止步,宗教、生死观跳出来的时候,病人拥有决策权,自主选择死亡的方式。    对于医疗界的一些现象,王辰院士也有感慨:“对于病人,有些医生会说要是早转过来两三天就好了。他之所以这样讲出于几种考虑,一是推卸责任,治不好是因为病人来晚了;二是蒙骗家属,不对家属讲真实情况;三是无形中出卖了同道,置之前处置病人的医生同道于不义。如果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还怎么取信社会?立尊严于社会?”    长发飘飘的39岁的李美,是名直肠癌患者,她说一些医生简直不是“家长式”,而是“独裁式”。因为肿瘤部位距离肛门只有四到五公分,手术牵扯到是否保肛的问题,她希望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在全国最知名的一家综合类三甲医院,在人头攒动的门诊室,她把检查报告递给专家。专家鼻子哼了一下,就开始写治疗方案。李美问治疗方案是怎么样的,专家说,不用问了,你就准备接受治疗吧,说了你也不知道。    李美回忆,自己当时压着窜上来的愤怒说:“您不说我当然不知道了,您说一下我就知道了呀。”这位医生提高了嗓门;“你哪那么多话,你要治就治,不治就算了。”李美摔门走了。出了门,她就在心里拉黑了这个医生。    第二天李美又找了一个名医,她想说下报告单,医生抬头说你不用说,我正在看,气氛一下子降到了冰点,整个就诊的过程,李美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    后来,她又挂了一位全国知名的肿瘤医院大拿,给出的方案是直接手术但不能保肛,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几分钟的门诊时间全听他介绍癌症治疗的“金标准”。    没有人向她解释这个病,在一个又一个十字路口,“百度”成了她唯一可信赖的“伴侣”。    最终,她选择了一个不那么知名却非常有医学人文情怀的大夫。这个大夫第一次见她,就送给她一本叫《癌症不是病》的书。大夫还打开电脑,用PPT向她讲解接下来要做的治疗。    如今,恢复很好的李美成了志愿者,遇到想不开的癌症患者,她就打车上人家家里,请人吃饭,聊上五六个小时。她发现,癌症患者现身说法的“话聊比化疗还有效”。    如果一个医生一上午看五六十个号,水都不敢喝,如何做到耐心倾听每一名患者的声音?    全场都被这个微信签名是“干掉熊猫,额就是国宝”、“阳光美丽、全场看起来最不像患者的患者”李美感染了,她收获了比三个院士还热烈的掌声。钟南山也说“自己深受教育”。    坐在后排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陶霞大夫,内心颇不平静。她说,她反思的不是留下来的病人,而是那些离开她的病人。“就像踢进去的足球,都知道那是好球,可那些没进的球呢?”    一名癌症专家说,自己毕业30年了,从没上过医学人文课,可一个医生如果不懂医学人文,就像“披着白大褂的野蛮人”,就会在工作中撞得头破血流。他感谢李美这样的病人,也感谢“在我手里死去的病人”。    这样的感谢,在解放军总医院编写的《名医手记》里也有。第一篇就是耳鼻喉科专家姜泗长院士的文章,他没有讲自己的光辉经历,而是讲了自己年轻时一次失败的教训:在一场普通的手术中,病人突然出现大出血。由于自己过于轻率,在术前没有备血,造成十几岁的患者死去。孩子的父亲很悲伤,但还是握着姜大夫的手感谢他。这让姜泗长惭愧了几十年。    2008年去世的裘法祖院士,在他90多岁时的一次报告中,讲述了他在德国做外科主治医师时,为一个普通妇女做阑尾手术的故事。手术做得很好,但是由于其他原因,这个妇女竟然死在了医院。当时,德国导师看着他,板着脸,说了一句让他牢记了60年的话:“她,是一个有着4个孩子的母亲啊!”    儿童医院的张金哲院士也曾说,60多年前,自己学医时读《柯氏外科学》,扉页上大字印着“先交朋友,后做手术”。可后来新版的《柯氏外科学》扉页上的警句不见了。“患者把命交给一个不肯做朋友的人,岂能放心?”    会场上,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展示了一张图片:18世纪著名画家格雅画了一张画,画中的病人就是格雅本人,医生在一旁扶着他,端了一杯水,手里什么药都没有。    在王一方眼里,这杯水就融着医患“共情”,他认为医患共情是共同决策的基石。    王辰院士说:“现在强调医患共同决策,是在以往知情同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了患者的决策和作用,这不仅仅是新的名词,而且是一种新的观念,也必然成为一种新的行为模式。”    可也有医生质疑:如果一个医生一上午看五六十个号,水都不敢喝,厕所都去不了,如何做到耐心倾听每一名患者的声音?如果做一个开颅手术才得一百多块钱,但一个支架利润可能几千块钱,医生会“共情”、“共策”吗?只怕是“矫情”了。 现在的医患矛盾,是在替医疗改革行进速度太慢背着黑锅。    一项调查显示,约80%的门诊患者在两分钟内可完成病情陈述,并且问诊医生们均认为“患者提供了重要信息不应被打破”。但现实中,不少患者的陈述往往在数十秒内即被医生打断。    尽管现状如此,一些学生在钟南山身上,还是看到了“共情”: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那栋老旧的门诊楼里,钟南山的诊室很简陋,查体的“床”是一排靠墙的矮柜子改成的。他在门诊看一个病人,至少需要半个小时。    他数十年的“习惯动作”是——轻轻地走到病人的床前,和蔼地拉起病人的手,摸着病人的额头,靠近病人细心倾听。检查患者的口腔时,他把自己的头凑到和病人距离不到20厘米的地方细细观察。    有医生说钟南山让病人、医生都安心,“他就像那种孩子玩具坏了,他一来就能修好的父亲”。    中午自助餐时,钟南山顾不上端起盘子,就被一群粉丝堵在墙边求合影。钟南山把最多时间留给李美,这对医生和病人聊了很久,最后李美笑着说:“哎,如果我年龄大些,就不那么在乎了。”    曾经70岁还向公众裸上半身,露出肌肉,如今每天跑步、床边装单杠的钟南山很不服气,笑称:“你是说我这个年龄就应该无所谓了,是吧?”    郑家强院士和程功也进行了亲密会谈,郑院士建议程功,在父亲走前,找个轻松聊天的机会,问父亲一个问题:您还有什么遗憾的事吗?程功几乎含着泪点头:“遗憾这个词,比遗愿好接受多了。”    医生的一个动作,一种语气,一首诗歌都能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    把杂志上的名字埃尔文,变成会场上的座位名牌卡,郑家强院士和安杨的团队颇费了一番周折。最终,这个帅气的光头教授如期出现在会场。    埃尔文的团队开发了一些辅助工具帮助医患决策,比如单种病的相关数据、相关视频等等。在美国,医生会提前把相关的视频、数据等寄到病人家中,让病人在门诊前预先了解相关知识,以节省门诊宝贵的沟通时间。    在现场,他和助手朱里安模拟了一个场景。金头发的朱里安扮演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这位病人有稳定性的心绞痛,九点钟来看门诊,这里有两个合理的治疗选择:支架和药物控制。    医生:“听说过支架吗?”    朱里安:“听说过。”    医生:“下周就可以做支架手术。”    朱里安:“有个问题,光吃药可以吗?如果光吃药会有什么风险吗?”    医生:“药物可能有副作用,但是我们可以调整药量。如果支架手术的话,有1%的人可能会因为心肌梗死而死亡。”    朱里安:“是否选择支架以后心肌梗死的风险会降低呢?”    医生:“支架不能保证心梗不复发。”    朱里安:“心绞痛会减少吗?”    医生:“如果使用药物,在服药之后一年中有52%的人是没有心绞痛的。而如果采用支架,这个数据会适当提高到59%,5年之后的数据没有任何区别。”    朱里安:“我需要考虑一下了。”    “小品”演完了。话题又转向别的,新的嘉宾又上场了,可钟南山还没“出”戏。他忍不住追着朱里安问:“你考虑好了吗?” 朱里安挠着头,笑说:“没有,再想想。”    有人估计直到朱里安上飞机,离开中国,“可能还没有考虑好”。    这实在是艰难的选择,但很多医生出于赚钱的考虑,不会告诉你52%、59%这两个数据,直接建议上支架。    一些医生的冷漠从何而来?我们的医学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北京大学医学部医院管理处副处长卫燕举了个例子:一个学生说,第一堂动物实验课给自己留下了很差的体验,因为操作不够熟练,所以老师配发的麻药并没有全部打入,致使兔子麻醉效果不好,操作的时候兔子一直在挣扎,她实在看不下去,请求老师再给兔子补一点麻药,但是老师头也不抬地说:不用了,就这么做吧!    卫燕说:“医学教育中我们要传播的不仅是其中的科学性,更要传播其中的人性。如果其他老师都像这位老师一样,完全没有尊重实验课上的弱小生命的意识的话,怎么能指望学生走进临床以后,能够自觉地把模式切换到尊重治疗对象上去呢?”    这样的课堂让人想起林巧稚的课堂。有一次,林巧稚给学生出了一道考题:到产房观察一个产妇分娩的全过程,把所看到的要点写下来。收到答卷,林巧稚只在一个学生的卷面上批上“Good”。当不解的同学围拢上去,看到这位同学比他们多写了一句“产妇额头上滚落下黄豆粒般的汗珠”时,一切都明白了。林老师是在告诉学生,走上临床的第一步就是要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    会场上,有人回忆在英国时,医生单膝跪在糖尿病足患者面前查房的场景:医生抱起脚认真地看,还用鼻子去闻。据称,英国医生查房是有一套规范的。无论医生的资质和年龄,推门的动作都是一样的轻。见到病人必定是主动伸手。与病人交谈时,医生附身屈膝,最终膝盖顶在床前的地毯上,刚好与病人的目光处于一个水平线上。    有人说,中国有全世界最复杂的医患关系,但医生的一个动作,一种语气,一首诗歌都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在北医医院,有产妇听着齐秦的音乐生下孩子。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科的B超室门口,贴着一首狄更斯的诗歌《不要挤》。    于刚是号称“最能体现中国医疗现状”的北京儿童医院的眼科大夫。去年他和眼科的同事们在164平方米的科室,接待了21万名患者,平均一天看1600个病人。有时,他的问诊时间只有1分钟,他也想与患者“共情”、“交朋友”,可没有时间。他唯一能做的是,看到抱着患儿的妈妈离开时,轻轻拍拍她的肩,说句“别着急”。    快到下午5点了,发言仍然很踊跃,5个麦克风4个没电了,有人发言只能靠“喊”。仅有的一个麦克风被钟南山“霸”着,他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总结词。    他说这是一个没有抱怨、充满了正能量的会,是温情的会,大家没有过多地谈医学技术,而在谈怎样“共情”,这个会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这个冷静、克制的老人总结时,用了“感谢你!”、“大家要爱对方,爱患者!”这样的话。    距离这个会场2000多公里外,开会的前一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院,一名男医生被患者泼汽油大面积烧伤。据不完全统计,最近20天里,全国范围内经媒体公开报道的暴力伤医事件至少已有12起。    医生很清楚,开会的此时此刻,也许中国的某个角落,这样的伤医事件正在发生。    医患共同决策在中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简单的晚宴上,钟南山向企业家刘志恒敬酒,他感谢刘让大家又吃上了晚餐,然后两人就转入跑步的话题。钟南山当年在大学的跑步记录,至今保持着,无人能突破。    李美也很高兴,吃了粽子,喝了两大杯酸梅汤,当同桌的人再斟时,她幽默地称:“再喝,我就3个加号了!”    会议后的第二天一早,钟南山6点赶着去机场,在电梯里他对安杨说,郑家强是个大好人,看见中国医疗的现状,他急啊,不得不做点什么。安杨接过话头说,他所做的事情是“改良土壤”。    几乎是同一个时间,连夜火速成立的“医患共同决策”的微信群,就滴滴地响个不停了。    有人喊起床,发图吆喝:“呼吁之后,是行动!”郑家强院士引用了鲁迅的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文尾,是拳头加油的表情图。    有人建议大家读安徒生童话滋养“悲悯之心”。有人在分享古人是如何处理医患关系的。    还有耳鼻喉科的大夫讲了过节期间同事加班的经历:一个年轻妈妈带儿子看急性中耳炎,要求不开抗生素,不开布洛芬。医生问:“那你看吃点啥好呢?”这个妈妈说:“中成药吧,没有副作用。”医生强调了这个病的严重性,目前的状态下,中成药不靠谱。妈妈又问:“那咋办,没得治了?”医生继续劝,实在没辙了,说:“要不,你说个名字吧,我给你开。”妈妈又说:“我哪里知道啊,我又不是医生。”    大家感慨,医患共同决策在中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公众需要基本的医学科普,媒体在报道“滥用抗生素”时,不妨把“滥用”改成“不规范使用”。    还有人在讨论主持人白岩松的一篇文章“我为什么信任医生”。    白岩松举父亲的例子,让大家很感动。白岩松说,他爸爸30多岁在天津出差时被诊断出有癌症,医生不好当面告诉他,只是对他说:对不起,你不能走,必须住院。    他掏出车票对医生说,这是我今天回海拉尔的车票,非走不可。医生就说,请你稍等,我去找我们的领导来跟你谈。医生去找领导的时候,他却溜走了。    晚上,他在天津火车站等车的时候,火车站的喇叭响起来,居然有人找他。原来那位医生记住了晚上的车次。他爸就这样被救护车拉回了医院。    一周的微信“蜜月期”快过去了,郑家强院士很高兴,加入微信群的人越来越多,手机还是从早上6点响到半夜。    (为了保护患者、患者家属信息,程功、李美为化名)
  • 121828
    11:51
      只因医生开错CT名字,男子竟挥拳打伤医生。目前,浦东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涉事男子将被依法处理。  监控录像显示,22日晚22点49分许,一名穿着深色衣服男子陪同一名老太进入浦东新区人民医院。23点03分左右,该男子在急诊大厅堵住了神经内科医生王连文,一阵推搡。约7分钟后,男子在急诊通道对王医生猛踹一脚,并且不顾家人和其他工作人员、保安阻拦,仍一路推搡王连文。23点11分许,该男子遇到神经外科医生何斌,一番对话后,何斌被男子猛扇一耳光,眼镜被打飞,退到护士台后依然躲不过该男子的追打。  事后,两名医生被送入曙光医院。54岁的王连文腰、肾挫伤,头面部挫伤,何斌轻微脑震荡。  据悉,当天该男子的母亲因晕眩前来检查,王连文一时疏忽,在开检查单时误勾了其他患者的名字,导致该男子无法付费。“的确是开错了,因为从早上8点开始上班,到晚上11点不到,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王医生坦言自己有失误,但患者只需说明自己会立刻在电脑中重开一份。“他没给我解释的时间,冲过来就打我了。”  而何医生更是无辜,当天他刚好被该男子遇到,被要求更改CT单上名字,刚说了几句后,就被男子打掉了眼镜。  从医35年的王连文在院内口碑很好,从没与患者发生过纠纷。何医生也从医11年。这次的经历让两人很寒心。“身体上的伤很快就好,但心理上的伤可能要久一些。”王医生说。  不过,这并没有影响该男子79岁的母亲入院治疗。据悉,该男子事发前曾喝酒。
  • 121823
    13:12
    Doing a PhD should be fun and rewarding,because you can spend all your working time discovering things and pursuing ideas -- and getting paid for it, without any administrative responsibilities.Those who stick with a career in science do so because, despite the relatively poor pay, long hours and lack of security, it is all we want to do.做一名博士研究生充满了乐趣,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你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探索事物、追求理念上——并且可以获得报酬,没有任何行政上的责任。那些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真正想做的——虽然报酬相对较少,工作时间很长,也缺乏保障。Unfortunately most new PhD students are ill-prepared, and as a consequence very few will fulfil their aspirations to be independent scientist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are the 'grade creep'inherent at most universitie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identify the really talented first-class graduates from the rest, and the pressure on universities to graduate as many PhD students as possible. The consequence is that we enroll far too many of them without telling them clearly what doing a doctorate should entail. We therefore set ourselves, and the students, on a path of frustration and disappointment.不幸的是大多数博士新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结果就是几乎没有人能从事独立研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多数大学评价学生的“等级差”太小,很难将真正优秀的研究生区别出来,同时各大学也面临着让尽可能多的博士生毕业的巨大压力。结果导致我们招了太多的博士生,但没有让他们明白博士因该具备哪些素质。这不但使我们自己,同时也使博士生们感到万分痛苦和失望。So what should we be telling prospective PhD students?那么,我们应该对未来的博士生们说些什么呢?(1) Choose a supervisor whose work you admire and who is well supported by grants anddepartmental infrastructure.选择研究经费充足、设备齐全,同时其工作受到你认同的导师。(2)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your project.对你的研究项目负责。(3) Work hard -- long days all week and part of most weekends. If research is your passion this should be easy, and if it isn't, you are probably in the wrong field. Note who goes home with a full brief case to work on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is is a cause of success, not a consequence.努力工作——所有工作日的大部分时间,以及部分周末。如果你所从事的研究是你感兴趣的,做到这点很容易,但如果不是,那你就要好好想想是不是进错研究领域了。有些人在每天回家时总会带上塞得慢慢的公文包,以便在家里继续工作——这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非结果。(4) Take some weekends off, and decent holidays, so you don't burn out.周末、假期偶尔也出去放松放送,以免自己精疲力竭。(5) Read the literature in your immediate area, both current and past, and around it. You can't possibly make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literature unless you know what is already there.阅读与你的研究领域直接相关的文献,当前的和过去的,同时也应阅读一些与研究领域相近的文献。除非你已了解文献的内容,否则不可能做出原创性的贡献。(6) Plan your days and weeks carefully to dovetail experiments so that you have a minimum amount of downtime.根据实验进度仔细地安排好每一天、每一周,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浪费。(7) Keep a good lab book and write it up every day.每天做好实验记录,并保存好。(8) Be creative. Think about what you are doing and why, and look for better ways to go. Don't see your PhD as just a road map laid out by your supervisor.创造性思考。思考正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寻找更好的实现方式。不要将博士生活看作是导师帮你画好的路线图。(9) Develop good writing skills: they will make your scientific career immeasurably easier.练就出色的写作技能:它能使你的科研道路平坦许多。(10) To be successful you must be at least four of the following: smart, motivated, creative, hard-working, skilful and lucky. You can't depend on luck, so you had better focus on the others!想要获得成功,你至少得具备以下要素中的四种:聪明,主动,有创造力,工作努力,技术熟练,以及运气好。运气太不可靠,所以你应当将精力放在其它几个要素上。
  • 121822
    13:08
      Meta分析的完整步骤,根据个人的体会,结合各位友人的经验总结而成,meta的精髓就是对文献的二次加工和定量合成,所以这个总结也算是对大家经验的meta分析吧。  一、选题和立题  (一)形成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  系统评价可以解决下列临床问题:  1.病因学和危险因素研究;  2.治疗手段的有效性研究;  3.诊断方法评价;  4.预后估计;  5.病人费用和效益分析等。  进行系统评价的最初阶段就应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精确描述,包括人群类型(疾病确切分型、分期) 、治疗手段或暴露因素的种类、预期结果等,合理选择进行评价的指标 。  (二)指标的选择直接影响文献检索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关系到制定检索策略。  (三)制定纳入排除标准。  二、文献检索  (一)检索策略的制定  这是关键,要求查全和查准。推荐Mesh联合free word检索。  (二)文献检索,获取摘要和全文  国内的有维普全文VIP,CNKI,万方数据库,外文的有medline ,SD,OVID等。  (三)文献管理  强烈推荐使用endnote,procite,noteexpress等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检索和管理文献。  查找文献全文的途径:  在这里,讲一下找文献的过程,以请后来的朋们参考(不包括网上有电子全文的):  1.查找免费全文:  (1)在pubmed center中看有无免费全文。有的时候虽然没有显示free full text,但是点击进去看全文链接也有提供免费全文的。我就碰到几次。  (2)在google中搜一下。  少数情况下,NCBI没有提供全文的,google有可能会找到,使用“学术搜索”。本人虽然没能在google中找到一篇所需的文献,但发现了一篇非常重要的综述,里面包含了所有我需要的文献(当然不是数据),但起码提供了一个信息,所需要的文献也就这么多了,因为老外的综述也只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这样,到底找多少文献,找什么文献,心里就更有底了。  (3)免费医学全文杂志网站。Www.freemedicaljournals.com。提供很过超过收费期的免费全文。  2.图书馆查馆藏目录:  包括到本校的,当然方便,使用pubmed的linkout看文献收录的数据库,就知道本校的是否有全文。其它国内高校象复旦、北大、清华等医学院的全文数据库都很全,基本上都有权限。上海的就有华东地区联目、查国内各医学院校的图书馆联目。这里给出几个:  (1)中国高等院校医药图书馆协会的地址:http://server14.library.imicams.ac.cn/xiehui/chengyuan.htm,进入左侧的“现刊联目”,可以看到有“现刊联目查询”和“过刊联目查询”,当然,查询结果不可全信,里面有许多错误。本人最难找的两篇文章全部给出了错误的信息(后来电话联系证实的)。  (2)再给出两个比较好的图书馆索要文献的email地址(有偿服务),但可以先提供文献,后汇钱,当然做为我们,一定要讲信誉吆。一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信息部:xxbmlpla@sina.com,电话:01066932429;  (3)二是复旦大学医科图书馆(原上医):ill@shmu.edu.cn,联系人,周月琴,王蔚之,郑荣,电话,021-54237822,需下载文献传递申请表(http://202.120.76.225/ill.doc)。其他的图书馆要么要求先交开户费,比如协和(500元),要么嫌麻烦,虽然网上讲过可提供有偿服务,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出了。  3.实在不行,给作者发email。这里给出一个查作者email的方法,先在NCBI中查出原文献作者的所有文章,注意不要只限于第一作者,display,abstract, 并尽可能显示多的篇数,100,200,500。然后在网页内查找“@”,一般在@前的字母会与人名有些地方相似。再根据地址来确定是否是同一作者。  4.查找杂志的网址,给主编发信求取全文。这里我就不讲查找的方法了。  5.向国外大学里的朋友求助。国外大学的图书馆一般会通过馆际互借来查找非馆藏文献,且获得率非常高。我的三篇文献是通过这一途径得到的。  三、对文献的质量评价和数据收集  (一)研究的质量评价  对某一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主要是评价试验结果是否有效,结果是什么该结果是否适用于当地人群。下面一系列问题可以帮助研究者进行系统的质量评价:  ①该研究的试验设计是否明确,包括研究人群、治疗手段和结果判定方法;  ②试验对象是否随机分组;  ③病人的随访率是否理想及每组病人是否经过统计分析;  ④受试对象、研究人员及其它研究参与者是否在研究过程中实行“盲法”;  ⑤各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是否相似;  ⑥除进行研究的治疗手段不同外,其它的治疗是否一致;  ⑦治疗作用大小;  ⑧治疗效果的评价是否准确;  ⑨试验结果是否适用于当地的人群,种族差异是否影响试验结果;  ⑩是否描述了所有重要的治疗结果;  治疗取得的效益是否超过了治疗的危险性和费用。系统评价者应根据上述标准进行判断,不满足标准的文献应剔除或区别对待(数据合并方法不同) ,以保证系统评价的有效性。  (二)、数据收集  研 究者应设计一个适合本研究的数据收集表格。许多电子表格制作软件如Excel 、Access ,和数据库系统软件如FoxPro 等,可以用于表格的制作。表格中应包括分组情况、每组样本数和研究效应的测量指标。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测量指标可以是率差、比数(odds) 、相对危险度( relative risk ,包括RR 和OR) 。各研究间作用测量指标不一致,需转化为统一指标。常用的统一指标是作用大小( Effect Size , ES) ,ES 是两比较组间作用差值除以对照组或合并组的标准差。ES 无单位是其优点。  (三)、数据分析  系统评价过程中,对上述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合并的流行病学方法称为Meta分析(Meta analysis) 。Meta 意思是more comprehensive ,即更加全面综合。  通过 Meta分析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提高统计检验效能; 2.评价结果一致性,解决单个研究间的矛盾;3.改进对作用效应的估计; 4.解决以往单个研究未明确的新问题。  统计分析的指标  (一)、异质性检验  1.检验原理:  meta 分析的原理首先是假定各个不同研究都是来自非同一个总体(H0:各个不同样本来自不同总体,存在异质性,备择假设H1,如果p>0.1,拒绝H0, 接受H1,,即来自同一总体)这样就要求不同研究间的统计量应该接近总体参数真实值,所以各个不同文献研究结果是比较接近,就是要符合同质性,这时候将所有文献的效应值合并可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有些算法,如倒方差法,mantel haenszel 法,peto法等.  2.分类:  异质性检验,包括三个方面:临床异质性,统计学异质性和方法学异质性,作meta分析首先应当保证临床同质性,比如研究的设计类型、实验目的、干预措施等相同,否则就要进入亚组分析,或者取消合并,在满足临床同质性的前提下(非常重要,不能一味追求统计学同质性,首先考虑专业和临床同质性),我们进一步观测统计学同质性。  临床异质性较大时不能行meta分析,随机效应模型也不行.只能行描述性  系统综述(systemic reviews,SR)或分成亚组消除临床异质性.解决临床异质后再考虑统计学异质性的问题.  如果各个文献研究间结果不存在异质性(p>0.1),选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model),这时其实选用随即效应模型的结果与固定效应模型相同;如果不符合同质性要求,即异质性检验有显著性意义(p<0.1),这时候固定效应模型的算法来合并效应值就是有偏倚,合并效应值会偏离真实值.所以,异质性存在时候要求采用随机模型,主要是矫正合并效应值的算法,使得结果更加接近无偏估计,即结果更为准确.  此外,这里要说明的是,采用的模型不同,和合并效应值的方法不同,都会导致异质性检验P值存在变动,这个可以从算法原理上证明,不过P值变动不会很大,一般在小数点后第三位的改变.  异质性检验的Q 值在固定模型中采用倒方差法和Mantel-haenszel法中也会不同 。  随机效应模型是不需要假定各个研究来自同一个总体为前提,本来就是对总体参数的近似无偏估计,这个与固定模型不一样(必须要同质为基础),所以随机模型来作异质性检验简直是“画蛇添足”,无奈之举!  因此,随机模型异质性检验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都是可以用,而固定模型必须要求无异质性。可以证明和实践,如果无异质性存在的时候,随机模型退化为固定,即固定模型的结果于随机模型的合并效应值是相等的  目前,国内外对meta分析存在异质性,尤其是异质性检验P值很小的时候,学术界有着不同的争论,很多人认为这个时候做meta分析是没有意义,相当于合并了一些来自不同总体的统计结果,也有人认为,这些异质性的存在可能是由于文献发表的时间,研究的分组,研究对象的特征等因素引起,只要采用亚组分析或meta回归分析可以将异质性进行控制或解释,还是可以进行meta分析,至少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可以相对无偏的估计总体.这里要强调的是,异质性检验P值较小时候,最好能对异质性来源进行分析和说明。合理进行解释,同时进行亚组分析,相当于分层分析,消除混杂因素造成的偏倚(bias)。  3. 衡量异质性的指标  一个有用的定量衡量异质性的指标是I2,I2 = [(Q – df)/Q] x 100%,此处的Q是卡方检验的统计值,df 是其自由度(Higgins 2003, Higgins 2002)。这个I2值代表了由于异质性而不是抽样误差(机会)导致的效应占总效应估计值的百分率。 I2值大于50%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的异质性。  (二)、敏感性分析:  1.敏感性分析的含义:  改变纳入标准(特别是尚有争议的研究)、排除低质量的研究、采用不同统计方法/模型分析同一资料等,观察合并指标(如OR,RR)的变化,如果排除某篇文献对合并RR有明显影响,即认为该文献对合并RR敏感,反之则不敏感,如果文献之间来自同一总体,即不存在异质性,那么文献的敏感性就低,因而敏感性是衡量文献质量(纳入和排除文献的证据)和异质性的重要指标。  敏感性分析主要针对研究特征或类型如方法学质量,通过排除某些低质量的研究、或非盲法研究探讨对总效应的影响。(王吉耀第二版P76中)  “排除某些低质量的研究,再评价,然后前后对比,探讨剔除的试验与该类研究特征或类型对总效应的影响”。(王家良第一版八年制P66、154)  敏感性分析是从文献的质量上来归类,亚组分析主要从文献里分组病例特征分类。  敏感性分析是排除低质量研究后的meta分析,或者纳入排除研究后的meta分析。  亚组分析是根据纳入研究的病人特点适当的进行分层,过多的分层和过少的分层都是不好的。  例如在排除某个低质量研究后,重新估计合并效应量,并与未排除前的Met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探讨该研究对合并效应量影响程度及结果稳健性。若排除后结果未发生大的变化,说明敏感性低,结果较为稳健可信;相反,若排除后得到差别较大甚至截然相反结论,说明敏感性较高,结果的稳健性较低,在解释结果和下结论的时候应非常慎重,提示存在与干预措施效果相关的、重要的、潜在的偏倚因素,需进一步明确争议的来源。  2.衡量方法和措施  其实常用的就是选择不同的统计模型或进行亚组分析,并探讨可能的偏倚来源,慎重下结论。  亚组分析通常是指针对研究对象的某一特征如性别、年龄或疾病的亚型等进行的分析,以探讨这些因素对总效应的影响及影响程度。  而敏感性分析主要针对研究特征或类型如方法学质量,通过排除某些低质量的研究、或非盲法的研究以探讨对总效应的影响。  建议可以看参考王吉耀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  敏感性分析只有纳入可能低质量文献时才作,请先保证纳入文献的质量!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方法,如果是RCT,可选用JADAD评分。如果病因学研究,我认为使用敏感性分析是评价文献质量(前提是符合纳入标准)的较为可行的方法。  敏感性分析是分析异质性的一种间接方法。  有些系统评价在进行异质性检验时发现没有异质性,这时还需不需要作敏感性分析?  我的看法是需要,因为我觉得异质性也是可以互相抵消的,有时候作出来没有异质性,但经过敏感性分析之后,结果就会有变化。  (三)对入选文献进行偏倚估计  发表偏倚(publication bias)评估(包括作漏斗图,和对漏斗图的对称性作检验)。可以用stata软件进行egger检验。  人是活的,软件是死的,临床是相对的,统计学是绝对的。  我们应当区分三个概念:  一是:文献/试验质量,现在Cochrane协作网称之为“纳入研究偏倚风险”  二是:文献报告质量,这实际上是一个写作表达水平的问题  三是:文献所报道试验的试验质量,如试验设计等等  而系统综述/系统评价尤其是Cochrane系统评价一直强调的是第一类的概念,即为纳入研究偏倚风险的评估,具体内容可在线阅读其官方网之系统评价作者手册5或安装RevMan 5版本后内包含的手册5内相关内容,我再怎么说也没有他们的权威或准确。  95%CI的宽窄实质上反映了试验的精度高低,换言之,上下限的间隔较小、则其精度高,也即是意味着数值资料可靠性比较高,其结果可信度较高,反之则提示可能由于原始数据“丢失”,或样本数量较少所致。但可行区间较宽的试验未必不能纳入分析!  其实,在制作一片合格或高质量的系统评价包括定性与定量的过程中,在我以前的实践过程中,也走了不少弯路,甚至不少结果也是粗制滥造,制造垃圾。现在我最大的体会就是,除了必须具备系统评价相关方法学的能力以外,关于专业背景与对临床试验设计、实施、结果的统计学分析等相关知识也是同等重要。  系统评价的基础一直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就是关于某干预措施的RCT其试验设计、受试标准的设置与把握、试验实施、统计学分析等环节没有错误发生,即单个试验其试验质量与结果统计学分析都是恰当合理的,而纳入系统评价中÷,重点评价其避免试验偏倚的努力程度或者偏倚风险的大小而已。  四、总结:  (一)结果的解释  Meta- 分析结果除要考虑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外,还应结合专业知识判断结果有无临床意义。若结果仅有统计学意义,但合并效应量小于最小的有临床意义的差值时,结果不可取;若合并效应量有临床意义,但无统计学意义时,不能定论,需进一步收集资料。不能推荐没有Meta-分析证据支持的建议。在无肯定性结论时,应注意区别两种情况,是证据不充分而不能定论,还是有证据表明确实无效。  (二)结果的推论  Meta-分析的结果的外部真实性如何?在推广应用时,应结合该Meta-分析的文献纳入/排除标准,考虑其样本的代表性如何,特别应注意研究对象特征及生物学或文化变异、研究场所、干预措施及研究对象的依从性、有无辅助治疗等方面是否与自己的具体条件一致。理想的Meta-分析应纳入当前所有相关的、高质量的同质研究,无发表性偏倚,并采用合适的模型和正确统计方法。  (三)系统评价的完善与应用  系统评价完成后,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包括: ①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和临床医师的评价; ②接受成本效益评价; ③关注新出现的临床研究,要及时对系统评价进行重新评价。临床医师只有掌握了系统评价的方法,才能为本专业的各种临床问题提供证据,循证医学才能够顺利发展。  荟萃分析一些疑问:  1 GRADE系统到底应该如何正确使用  简而言之,GRADE评价证据的质量,以结局指标为单位,适用于系统评价制作者解读最后证据,卫生技术评估人员和指南制定者;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评价单个研究的偏倚风险,主要用于系统评价的文献质量。两个的用途和角度都不一样。还是举例说明吧。A药治疗B 疾病产生了结局C。同时有5个RCT来评估这个疗效。对于每个RCT来说,都存在偏倚风险,因为其estimate of effect 与 true effect可能会有不同,因为RCT有可能没随机,随机方案没隐藏,没盲法或随访短,都会造成偏离真实疗效,这个时候,就需要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对每个研究进行评估,理论上有6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增减;而GRADE评价什么呢?针对结局C,如果5个RCT都报告的该结局,那么GRADE将会从5个方面评价总的证据质量:第一,偏倚风险,即跟cochrane评价方式一样;第二,是否直接证据(相对于间接证据而言),请见我上面发的论文,主要针对指南制定者;第三,结果的一致性,比如这几个RCT就此结局的一致性,研究间的异质性,可用I2来判断;第四,结局的精确程度,可看CI;第五,发表性偏倚。如果不合格就降级,严重不合格就降2级,RCT始于高质量,但可能会被降为中等、低或极低质量。  疑问2:是否可以认为GRADE等级评定是对cochrane偏倚风险等级评定的再次评估?在完成一篇系统评价时,是否只用GRADE评分就可以完成质量评价?还是要写作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然后再看情况进行GRADE评分?如果它评价出来的等级都是极低,这种情况如何分析呢?  这是一个基础但非常重要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回答的是,GRADE分级系统不是对cochrane偏倚风险等级评定的再次评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先后顺序关系,即系统评价制作人员在纳入最终的研究之后,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即看看这些研究所得出的对疗效的估计值存在多大的偏倚,主要有6条标准。而GRADE分级是对整个系统评价结果的解读,即制作人员完成一篇系统评价之后,其最终的结果如果要拿来用或指导实践,则需要进行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进行分级,但其分级的基础或单位是结局,而非研究。在分级的过程中,有5个因素会降低RCT的质量,其中一个就是偏倚风险,从这个角度讲,GRADE会根据或借鉴cochrane对偏倚风险的结果,但GRADE会考虑总体的证据质量,因为决定证据质量高低的因素不仅仅是其偏倚风险,还有其精确性、一致性、是否直接或间接证据和发表性偏倚。还是举例:比如有个系统评价要评价奥司他韦治疗流感的有  效性和安全性,但纳入的研究都是奥司他韦治疗普通流感的RCT,其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发现,随机盲法分配隐藏随访都做的非常好,也就是说,基本上不存在偏倚,但是,如果系统评价的使用者,其治疗对象是 2009新甲流患者,那么,尽管该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偏倚风险极小,但作为决策的证据,其质量可能会较低,原因是该证据不是直接证据,而是间接证据。因为没有奥司他韦直接治疗甲流的RCT。  GRADE是一种规范、系统和透明的方法,经过GRADE分级,如果被降为极低质量,仍然可以很好地指导决策者,因为好的证据不等于高质量的证据,就算证据质量极低,但如果是经过严格的方法得出的科学结论,仍然可以很好指导实践,更为重要的是,低或极低质量的证据,不一定就是弱推荐,即有可能会成为强推荐,因为证据质量只是决定推荐强度的一个因素而已。还是如上例所言,如果经过严格评价,发现奥司他韦治疗甲流的质量极低,但综合利弊后,WHO世界卫生组织还是将奥司他韦列为治疗甲流的强推荐,作为各国卫生医疗部门治疗甲流的首选。  疑问3:结局的精确程度,就是CI,在那个范围算是精确程度好的?  怎么样才算结局的不精确?CI多宽才算不精确?我倒是非常愿意跟你做下来慢慢讨论,因为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一天?一周?甚至一个月来探讨。GRADE工作组在JCE上面的系列文章,即将发表的一篇,就是专门针对你这个问题的,他们的初稿有40多页,里面详细讨论了各种情况。可见你这个问题的重要程度。在这里我无法三言两语给你一个确定的答复,等我把他们这篇专门论述不精确问题的文章过几天上传后,你可以详细阅读,但到最后可能也无法得出确定的答复,因为 GRADE的目的不是给你最佳答案,而是当前最适,也即,可能会形成的共识。当然,他们也提供了较为简单的判断标准,你可以参阅GRADE 软件的说明书,我大概就系统评价员的二分类变量说明一下:  1. 一般而言,可信区间告诉了我们随机误差对证据质量的影响。如果可信区间比较宽,则降低1个等级,非常宽则降低2个等级。怎么样算非常宽,依据个人的判断和所纳入研究的具体情况。  2. 证据质量的不精确,对指南制定者和系统评价者的定义和含义均不相同,对于指南制定者,证据的精确性关键在于是否可以帮助作出一个明确的推荐,而对于系统评价员,只涉及对疗效评估的信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你是一个系统评价员,则无需考虑成本、毒副作用以及获益的大小,这是指南制定者在评价精确性时需要考虑的。  3. 当试验纳入较少受试者和较少事件时,效应量可信区间较宽,结果精确度低。这个是肯定的,因为可信区间的计算,以RR为例,最主要跟SE(lnRR)有关,即其对数的标准误的大小有关,而SE(lnRR)的计算是基于每个组的事件发生数r和总人数n,r和n越大,则SE(lnRR)越小,可信区间越窄,随机误差越小,结果越精确。  4. 二分类变量指标可有两个原因降低证据质量级别:  a. 累积样本量小于理想信息量(optimal information size, OIS),有推荐说系统评价纳入总数应该为4000,干预组对照组各2000,低于这个或事件发生总数低于300(拇指定则阈值)则降级;Ann Intern Med. 2007;146:878-881  b. 合并效应量或其它最佳估计效应量的95%可信区间或其它评估精确度的指标,包含了无效和明显获益或明显危害。即,宽到同时与无效线和门槛线 threshold相交。那啥是个门槛线?可以将RRR25%为一个门槛,即干预组某种不良事件的危险性与对照组相比较,降低了25%。  5. 等GRADE的精确性那篇文章发表了,我上传到此地,大家进一步讨论。  疑问4:生存曲线不能做Meta分析,但是我们肿瘤的文章需要评价的主要指标就是生存指标,请问有何解决的高见吗?似乎原来看过说可以转变成分类变量-变为每年病死率的比较或生存人数比较,或者转变为时间相关资料-O-E and Variance来做,如何处理?  1、生存分析预后相关的meta文章,有2种指标:1. 二分类 2. HR(O-E and Variance),此种方法最理想,不过存在技术上的难度。  2、(1)假如你采取方法1,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涉及到一个脱落问题,一般以某某年死亡人数为指标(坏事件,标签位置不动),不过存在统计学上的缺陷,需要分别计算短期及长期的死亡人数,例如,1,3,5年时间截点时的死亡人数;  (2)假如你采取方法2,方法学上有优势,不过数据的提取问题比较复杂,假如文章里面有HR,最好(一般有多因素HR和单因素HR之分,一般多因素最好,没有,只能勉强用单因素,都有,可以行亚组分析);没有的话,通过计算得来,也可以;实在没办法,你只能用Engauge软件自己提取(不过我发现这种方法当连续取点时候,有很多缺陷,见下面帖子里面我提到的缺陷问题)。不过HR的好处就是,不需要计算那么多时间截点,可以自己定义一个时间截点(根据临床经验,例如,胃癌定义5年的OS和PFS即可,要是分别计算一下3年及5年的OS+PFS 就更完美啦)。  3、预后的文章,肿瘤复发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一般最好在文章里面要有体现。  (1). 你用HR做指标,不需要分别作1,3,5年生存率了,只要时间最长的那年的HR即可,一般选取随访终点时的HR作为指标。这样HR代表的是整体的情况,而1年和3年HR作指标都是不合适的;  (2). 另外,因为不同研究的随访截止时间不同,  可能存在严重的临床异质性,因此,我个人倒是觉得,是否可以用5年HR作为outcome呢?(不同肿瘤的最有意义的cutoff或者不同,不过个别肿瘤一般是5年为比较有意义的cutoff,你研究的肿瘤是什么就不知道了。不过很多研究一般随访都在60-72个月左右,所以取5年(60个月),还是比较不错的);  (3). 假如不这样的话,也可以采用随访终点时间HR作指标,不过要是存在异质性,要进行合理的分析,或者进行亚组分析等等相关问题,同时注意,亚组分析增加了假阳性的概率,因此需要慎重。  (4). 其他指标如95%CI, Ln(HR),SE(ln(HR))等指标可以计算的。可以将软件import as 一个excel表格的形式,然后有一个Excel统计计算表格,具体如何操作,请参照A版的经典帖子,里面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学习1-2天基本就会了  还有一些新的问题:  第一:我研究的问题,基本纳入的研究,在5年以后实验组和干预组的生存曲线已经是平行的了,那么我是否只可以计算到5年的?因为多数研究曲线是只到5年的,有个别的研究到6年的(72个月),并且这几个研究的5年---6年曲线是平行的,我又必要还继续包含这段时间吗?这种情况的 5-yearOS/PFS HR有差异吗?假如有,差异大嘛?(此问题已经解决,完成可以只计算5年的HR,结果没有变化,具体验证过程见下面。  第二: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假如在同一个横坐标上面取点,即使我事先在图中画一条竖线,穿越干预组和对照组,我描点的时候,无论我多么精确,这2个点理论上,应该在最终的excel生成1组数据,例如, 36,42.1%,24.1%; 然而,最终实际上却产生了2组数据,36, 42.3%, 24.2%; 36.01, 42.0%, 24.0%,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呀?我希望做的是在同一个横坐标,只产生一组数据,这个误差倒是允许范围的,不过假如并没有事先画竖线,那么此时曲线A和曲线B的取点都具有随机性,上下曲线的取点问题更具有随机性,那么会产生更多多余的点,那么此时造成得误差可能要远远大于事先画竖线造成得误差,因此我觉得,必须要事前做竖线,然后尽量保证曲线A和B在同一个横坐标取点(结果假如是2组数据,这时候可以删除一组即可),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正确?大家有没有遇到这个问题呢?  第三:我想在生存曲线上面上一些竖线,有没有什么简单点的方法?可以我自己选择位置画竖线,这样我就可以在自己觉得拐点比较多的地方多取几个点,在相对变化不大,甚至是水平线的地方少取几个点,不过这样还是解决不了同一个竖线,2条曲线取点,最后产生2组数据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可能有微小的差别,计算HR需要用全所有的随访数据,最后一年虽然两者曲线平行,但有差别,而这个差别肯定会为总的HR作贡献,至于如何改变,你得自己试验一下,算到5年和6年各用一次,如果有差别,个人以为应以6年为准,随访完整,不然,你相当于是选择性报道了全面一部分数据,而后一部分弃之不用。而且,不同随访期的数据是可以合并的,所以还是用全数据的好。  第二个问题:佩服兄弟的精益求精,但是这个问题恐怕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取点的时候是一个像素一个像素的移动,可以想象成以像素为单位的整数点移动,而软件更精确,36和36.01可能就是同一竖线上的点。  导致此结果还有个原因可能是:原始生存曲线图可能有点儿歪,旋转了一点点儿,就是x轴可能不是完全或者绝对水平,因为在photoshop等软件中旋转图像的时候也是以像素为单位改变,而不能连续改变。所以,即使画了竖线,但这条竖线和y轴不是绝对平行的,而在Enguagedigitizer中,(0,0),(100,0),(0,100)三个点取好后生成的X轴和y轴却是和原生存曲线图的x轴和y轴完全吻合(理论上),无论原始图如何歪。  这两个原因都可能导致同一竖线,在2条曲线上对应的是不同横坐标啦。  理论上的探讨:可以尝试举个例子,采用极限法假设:  1)假设实验组A和对照组B从一开始到最终随访结束,没有任何一个人死亡,生存率从0-72个月均为100%,无论随访多长时间,2条曲线均是平行的,那么此时计算任何一年的HR和随访结尾年的HR必须是一致的;  2)同理,假如随访到5年以后,曲线开始平行,假如之后2组均没有死亡,一直保持平行,那么你曲线到6  年,抑或100年,或许结果都没有变化,这就是一般作者在曲线平行以后只再随访1-2年的原因;  因此我觉得,曲线平行之后,可以不用再计算了,生存曲线的研究是微积分的原理,个人认为是累计曲线斜率微积分后的均值问题,平行以后,2条曲线的斜率为0,任凭如何微积分也是为0,对整体的斜率均值没有影响(胡诌的,呵呵。当娱乐了)  1)因为Excel只有33个点可以用,这些点,我首先在所有拐点地方作图,在斜率变化大的地方作竖线,最后剩下的平均分配一下即可!  2)前辈,你的方法虽然密集,最终要进行人为的删减,这此时你是无法将Excel里面的点和曲线里面的拐点和切率变化大的地方像对应的(假如你没有事前画竖线的画,您只能靠肉眼了),这样看来,我的方法理论上是有更大优势大,优于连续取点的方法。连续取点虽然看起来特别密集,其实在excel里面进行认为删减那个步骤,却产生了更大的误差(我认为连续取点最大的误差在此处,而不在软件里面取点那步)。  疑问5:计量资料知道实验组(样本量56)和对照组(样本量56)的样本均数,如何求得样本标准差SD,谢谢!如果求不出来,找作者咨询样本里每个病人的具体资料吗?  目前来说,这样的数据无法和M以及SD合并,我一般是在资料表格里面列出来,但是不算入统计  因为这个是用中位数来描述原始资料的集中趋势,用的四分位数描述原始资料的离散趋势,反应原始资料是偏态分布,是正偏态分布还是负偏态分布就不得而知了,偏态分布,我们如果使用平均数就不能很好的代表整体数据  这样的话,就求不出SD,更没有M,即使你要到原始资料,还是要用中位数来表示,因为原始资料不是正态分布  疑问6:我的一篇文章里面,P值取了0.05,而没有取大多数人采用的0.1,貌似很多人也存在这个疑问,到底是取哪个值更加理想呢?  对于取0.05还是0.1,这个问题上存在争议。我个人倾向于使用0.1,这样结论更稳定,更强健  如果P值<0.05,那么你取0.05和0.1都一样,都用随即模型  如果P值>0.1,那么你取0.05和0.1都一样,都用固定模型  但是如果P值介于两者之间呢,比如0.07,这时候,你取0.1,就用随机模型,那么95%CI范围增大  如果你取0.05,就用固定模型,95%CI范围变小,容易出现阳性结果,这样的阳性可能是假阳性,也会导致发表偏倚  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用0.1来定义,这样结果更稳定把  另外,纠正一个错误,用什么模型,和I2关系不大,甚至没关系,只看P值  疑问7:固定和随机效应模型的选取问题,见过一些文章是同时采取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这时候就不需要讨论I2和P值的问题来,不知道这样是否值得借鉴?  关于模型的选用,也是存在争议的。大致有三派吧:  第一个,根据I2定义模型选用,常取用50%,也有采用其他的界值的,这一个为很多新手所使用,也就知道有异质性用随即模型  第二个,根据P值定义模型,具体情况参考第一个问题答案  第三个,都使用随即模型,可能很多新手不明白了,怎么这样,依据是什么呢?依据是:当异质性较小或者没有异质性时,用随机还是固定,结果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当异质性很大时,只能选用随即模型,所以可以说,在任何情况下,都使用随即效应模型,这个属于保守派  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三个观点和第二个中的定义P=0.1  不过这些都有被使用,看个人爱好吧,本来就没有很明确的规定,投稿的时候,审稿人是大爷,他说你错,你就要改  疑问8:文献(RCT)质量评价是否用 risk of bias?还是现在不多用的Jadad或者改良的Jadad?  对于RCT质量的评价,无论用risk of bias还是哪种形式的JADAD,个人认为没啥区别,因为质量评价是个很主观的,不那么客观,你严格,就质量差一些,你宽松,质量就好一些,这个也看审稿人的爱好要求吧。  质量评价是针对单个研究的,但是对于meta分析,合并研究,我不可能抓住哪一篇低质量研究不放,重要的是纳入的研究的总体的质量如何,强调一下,纳入研究的整体质量,而不是单个研究,这就存在纵向和横向写法,有的质量评价,在Results部分,会说Jadad评分的平均数或者中位数是多少,有的会具体的写出来多少个研究报道了随即方法,分配隐藏,双盲方法,随访等情况  疑问9:实用询证医学方法学这本书里讲到做敏感性分析时,如具有同质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如存在异质性时,先分析原因,使用敏感性分析或分层分析,使之达到同质后在用固定效应模型。我想请教您如何使用敏感性分析或分层分析达到同质?具体如何操作?  如具有同质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如存在异质性时,先分析原因,使用敏感性分析或分层分析,使之达到同质后在用固定效应模型  这还是关系到异质性的问题,也是meta分析新手最棘手,最害怕的事情,但是这一关必须过要不很难在循证道路上有提高  只要有meta分析存在,就会有异质性存在,临床异质性,方法学异质性,统计学异质性,往往临床异质性和方法学异质性会带来统计学异质性,现在比较常用的衡量异质性的定量指标是I2,I2=0%,只能说没有统计学异质性,并不能说没有其他两种异质性  所谓的同质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同质,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同质了,就用固定效应模型,存在异质性时,先分析原因,使用敏感性分析或者分层分析可能会消除或降低异质性,或者找到异质性的来源,这样分开的亚组就同质了,可以用固定效应模型  可能你做了很多去寻找异质性来源的工作,但是并没有消除异质性,没有找到来源  Meta分析不灭,异质性就存在。异质性时meta分析的一个特点,任何一种方法都有优缺点  有异质性并不可怕,首先找到来源,给出合适的解释,但是初学者千万不可纠结于异质性而把自己套进去,最重要的是如何证明你的结论是可靠,强健的,这才是重点  当有明显的异质性时,下结论要严谨,不要太肯定  疑问10:比如我观察一种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一篇研究实验组血糖均数从11降到8,另一篇实验组从9降到7,那我是不是得输入他们降糖前后的差值,还是得先做一下统计,看他们基线相差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如果没有统计学意义,直接输入治疗后的数值就行?这些过程我在写文章时需要交待一下吗,因为我看的文章里好像基线都是P值大于0.05的。  我觉得你应该采用组间的组内变化比较  也就是你说的降糖前后差值  疑问11:找的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但是在各研究中,暴露风险因素的暴露定义比较相差很大,有些是曾经ever vs. never,有些是大于》6 vs. <6年做比较,还有些是Nonregular vs. reguIlar ,发现很难合并,碰见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  这种情况,因为暴露分级不统一,你可以做一个SR,系统综述,定性的描述目前的研究情况,可以列表给出,对每个纳入的文章进行分析,这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了  疑问12:我做干预的meta很少,主要是危险因素的,我最近看了很多干预RCT的meta分析,发现大部分仍然采用Jadad评分标准,但是手册上是建议用风险评估工具的,请问倾向于用哪种?  干预meta分析的质量评价有很多种,但是主流也就是Jadad评分和考克兰风险偏倚评估这两种。对于这两种评价系统,我们先对比一下:  对比这两个系统可以发现其实两者是大同小异的  当然考克兰更具体详细  每个评价工具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Jadad量表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考虑分配隐藏,优点是简单易行,新手容易使用,量化,对比文章就可以知道给不给分,客观性相对强一些,主观性较低  考克兰评价最大的缺点是主观性很强,新手如果使用不当,会带来严重的错误,甚至笑话,优点就是全面,建立在Jadad基础上的一个更具体更全面的系统  但是工具不是盲目使用的,根据目前RCT的质量来看,Jadad并不过时,为什呢?如果一个研究质量好,那么采用Jadad也是满分,关键是现在的研究很多都不报告随机方法,盲法的使用,更不用分配隐藏问题了,基于这些,Jadad还是有自己的地位的  举个例子吧,对于有些RCT,比如外科系统的,很难实施双盲,那么拟采用Jadad可能就会降低研究质量  当 然,考克兰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RCT,本身就随机,那么对于随机这一项,最低级别就是unclear,不存在high risk,对于其他一些项目,我估计研究者自己本身都不知道会不会存在这种问题,我们又怎么清楚呢?我们评价的时候就是给个unclear,这样的评价项目有好几个,叠加一起,某种程度上使得研究质量评估偏高于实际质量  对于质量评价的选择,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每个工具也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只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不需要一味的打击或者废弃每个工具  我只能说,Jadad现在还不过时,基于现在的RCT质量  疑问13:有的文章只给出crude OR ,而另一些文章里面只给出 adjusted OR。如何合并? 2、如果需要合并 adjusted OR ,而个别文章只有crude OR,怎么办?3、使用adjustedOR值或crude OR进行合并各有何利弊呢?  1. 最好都使用adjsuted OR,如果原文只提供了crude OR,那也只能使用这个代替了,可以一起合并  2. 答案同问题1  3. 使用adjusted OR合并,在某种程度上消除其他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校正后的OR结果更真实,我们一般都是优先使用adjusted OR  疑问14:荟萃分析局限性  理想Meta分析是指纳入所有高质量、同质的研究,无发表偏倚,并采用正确统计方法。然而,由于纳入所有研究十分困难,并且异质性和发表偏倚均无法避免,故Meta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Meta分析属二次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无法消除合并研究的异质性,其论证强度不如多中心大样本RCT。异质性来源包括:① 病例来源(如亚洲、欧洲人群)不同;② 病例选择标准(如年龄、疾病分期、病理类型)不同;③ 干预措施(给药方式或维持治疗方案)不同;④ 对研究终点指标的定义不同,如生存期起点的定义不同可造成总体生存时间不同;随访间隔不同可造成无疾病进展期(PFS)不同。  目前,即使有临床试验注册网,亦难以获得全部阴性研究结果,不可能完全避免发表偏倚。2008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关于抗抑郁药物临床试验发表偏倚现状的研究显示,在74项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注册研究中,约 31% 的临床研究结果未正式发表,其中主要为阴性研究结果。  疑问15:如何提高荟萃分析质量?  目前,Meta分析质量亟待提高。国外学者研究显示,科克伦(Cochrane)图书馆中的36篇Meta分析中的44.4%存在方法学问题,而其他杂志的103篇Meta分析中的79.3%存在方法学问题。提高Meta分析质量须注意以下4点:① 文献收集的全面性决定了结论的可靠性;② 合并文献的研究质量决定了结论的可靠性(如采用Chalmers评分、Jadad评分等评价RCT研究质量);③ 选择正确统计方法,如采用剪补法分析不同年限、人种、样本量及质量评分的研究④ 规范写作,严格按照Meta分析报告标准(PRISMA声明)写作。
  • 121821
    11:54
      科研:新常态下的新规则  到了年底,各种总结会评估会验收会纷至沓来,在参加各种会议的过程中,可以感觉到一些静悄悄的变化和一些依然存在的问题。习李新政(媒体词语)以来,不断强调中国的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过程,发展速度和模式将进入新常态。对于科研来说,紧随国家的发展变化,也将带来新的变化,形成新的规则。未来的新规则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预期未来的某种显著的变化呢?对于处于科研体系中的个人来说,我们需要认识到未来的变化,否则还按照过去若干年的做法将得不到好处,甚至将得到负面的结果。  新规则一:由量到质  在中国科研发展的快速道路上,SCI指标是一道风景线,由于缺少很硬的世界级成果,众多科研人员为了能够区分三六九等,拿出来一个评价指标,就是所谓的SCI。不可否认,能够在高质量刊物上发表论文,起码证明一种基本的科研实力,具有一定的评估价值,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发表了几百篇SCI,也不代表其科研就真的为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科学游戏规则的普及,很多人知道怎么去发文章,怎么去写本子。靠数鸡蛋(一朋友管理用语,即各种可量化的指标)已经不能区分科研人员的高低。10篇SCI和15篇SCI可能没有任何质量上可区分之处。因为大家都明白量只说明科研人入了科研的大门,而质量还是看个人的天分和运气。现在已经从SCI的数量转移到论文的SCI引用上,甚至看引用的评价。这些都是缓慢变化的迹象。未来的科研成果将从数数转变到质量的核心。当然,如何评估科研成果的质量始终会是一个世界难题,但是有一点是不变的,只有那些推动了世界发展,产生了理论上的重大推动,或者产生重大的技术进步,或者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这样的成果或许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一个科研人员贡献的标杆。  新规则二: 由虚到实  在SCI大旗的指引下,为了多出文章,大多数科研人瞄着短平快的科研领域和热门话题,不断地用最快的速度发文章,导致大量的科研成果为快餐式的成果。论文既不顶天,也不立地,用常见的评价说,就是太虚。这些论文可能什么真正的价值也没有,仅仅作为科研的训练和智力游戏而已。这些虚的科研作风必须得到有效的改善,变抢着发文章,到迫不得已才发文章。不是为了发论文而发论文。当大多数文章讨论的内容不再是别人的热点,而是自己实实在在面临的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我们的科研才真正落到了实处。这种从很虚到脚踏实地的趋势逐渐明朗,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种质询,你的成果有什么用。对了,能够说清楚用处的成果或许才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成果,而不是那些只能用来数数的成果。  新规则三: 由散到系  跟风带来的结果就是科研很散。因为科研热点从来就不喜欢稳定,大多数时候,科研热点每一两年一换。我们会看到很多人的科研内容不断变换,每一个点都是当时的热门。最终导致科研成果的分散。分散的成果看起来不成体系,说起来也没有说服力,即便数量不少,也无法说明白其价值。这种多而散的科研习惯需要改变,因为这种科研习惯从来不会解决真正的问题。当我们真的认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需要多方面考察问题,于是科研成果必然表现为体系性。不成体系的科研成果只能是蜻蜓点水,不会有真正的价值。  新规则四: 由跟到创  跟风是我们一直诟病的科研做份,但是对于中国薄弱的科研基础和社会氛围,这是个不可绕过的必经阶段。我们通过跟风来学习如何做科研,做好学徒是过去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不能一辈子都当学徒,必须要从学徒走向独立,而独立的表现就是自主创新。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考察一个科研人员是否在自主创新,能投提出新问题,提出新理论,提出新方法,都是自主创新。那些靠梳别人头上的辫子(某前辈语,即做别人的课题)的科研不能得到好的评价。当然,真正的独立自主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已经习惯了当学徒的人,不管是从心理上,能力上,可能都不是适应真正的独立自主。但是这恰恰给后来的年轻人带来机会,他们需要真正的独立自主,走跟前辈们完全不同的路,或许他们能开辟中国科研的新的天地,也才有他们的机会。  新规则五: 由假到真  过去我们的科研成果不能说是毫无瑕疵的,很多科研成果存在弄虚作假,过度包装,自我吹嘘等现象,但是真的假不了,假的也永远不会变成真。当一切的科研游戏喧闹稍微冷静之后,我们回头才发现,在科研界也同样出现种种不好的现象,鸡毛同样满地。但是未来需要靠真东西,因为科研共同体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科研人的欣赏品味提高了,必将从假的泥潭里脱身。处于做假的状态中不是个好滋味,心理也不健康。未来就需要那些有底气的人,而不是那些看起来很豪华的人。这样中国的科研才不至于堕落。  新规则六: 由小到大  我们的科研视野从来就没有超越过西方,几乎所有的问题的原始提出都不是我们自己,我们总是在别人的眼光中进行所谓的科研,得到的科研成果除了能够说发表在较好的杂志上(实际上这是对好的鼓掌者的一种鼓励)之外,实在乏善可陈。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谈到中国现在是一个缺少英雄的年代,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现在缺少好的科研成果,大多数形式上的英雄只是我们游戏中的一种角色,而非真正的英雄。未来的科研人需要从别人的眼光中走出去,走到自己看到的新大陆上,开辟新天地,只有这样,科研成果才可能比较大,那样,即便一生只有一篇论文,可能也比今天几百篇的吹捧式的论文要好得多。  中国在进入新常态,科研自然也不可避免。当一切的喧闹停止,人们总会扪心自问,我们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做科研到底为了什么。这时候我们就不可避免的会反思,会发现过去存在种种问题。当我们希望自己活着更有意义的时候,我们总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未来的年轻人更需要认清前辈们的不足,走自己的路。只要习李新政能够走得更远,中国的科研在未来很大程度上会走上新的路,形成新规则。科研成果会从量走向质,从虚走向实,从散走向系,从跟变到创,从假变为真,从小变到大。这样的前景我们乐见,但是为了迎接这样的前景,我们可能要做的事还很多。一切都脚下的路开始,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未来还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

页面

推荐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病例
暂无信息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