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专业
您的位置: 骨科在线中西医结合专业医生园地-骨科人文
  • 14569
    07:37
        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未来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规划指出,在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滞后,老龄服务市场发育不全、供给不足,老年社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侵犯老年人权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规划称,“十二五”时期,随着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    规划称,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与经济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相交织,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的需求将急剧增加。未来2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规划提出,必须深刻认识发展老龄事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利用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抚养比较低的有利时机,着力解决老龄工作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等方面打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础。 
  • 14497
    13:26
        近年来,世界各国医疗纠纷发生率上升,如何有效预防和解决医患矛盾,成为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重要社会议题之一。而各国在解决医患纠纷上也有自己的一套。    在美国,每年约有9.8万人死于可预防的医疗差错。为了应对医疗事故,几乎每个医院内都设有一个伦理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医疗失误,以判断主管医生是否有过失。受害者也可走法律途径。此外,保险公司也会对医疗过程进行监督。    日本医疗事故诉讼案显著的特点是处理时间短、赔偿金额高。医患双方依靠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化解矛盾。日本还计划对受害患者家属推行“无过失补偿制度”,即无论医院是否存在医疗过失,受害患者家属都可获得一定的补偿。    而在德国,医疗事故发生后,病人或者其家属可向一个叫做“医疗事故调解处”的机构求助。调解处的工作人员由法律界人士和医生组成,其效率远高过漫长的法律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发达国家的医疗事故频繁发生,但医患矛盾不算尖锐,患者很少选择暴力来解决医患矛盾,法律成为各方解决纠纷的最后途径。 
  • 14480
    12:11
    1、晚餐时不要吃太饱,以免胃胀让你无法及时入眠。2、睡前一定要清除掉脸上的妆容,因为带妆睡觉皮肤无法有效休息。3、睡前洗个热水澡,有利于缓解身体疲惫。4、睡前用湿过水的茶袋压在眼皮上10分钟,之后再涂上眼霜。茶袋内的茶多酚能有效缓解眼部疲劳。5、睡前给双手涂上护手霜,轻轻按摩。手部穴位较多,按摩双手能有效助眠。6、睡前喝杯温牛奶,帮你迅速进入深度睡眠。
  • 14479
    12:07
        营养专家指出,红薯中含有大量钙、镁以及黏蛋白,这些都是对人体有益的元素。因此,常吃红薯对人体健康有以下五大好处:1、和血补中,营养丰富;2、宽肠通气,促进排便;3、益气生津,增强免疫;4、红薯中含抗癌物;5、抵抗衰老,防止动脉硬化。
  • 14478
    10:43
        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不起,我忘了”之类的话已经像口头禅一样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大,许多年轻人感觉自己记忆力下降,爱忘事儿。    那么,想要增强记忆力,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保证充足睡眠。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可以为大脑的新记忆腾出空间。    2.善于利用小工具,比如备忘录。有个备忘本子在身边,能够缓解担心忘事儿速写为的心理压力。    3.经常嚼口香糖。日本某大学研究显示:咀嚼也许能预防记忆力衰退。    4.限时记忆:即定时“清理”已不需要记忆的事情,给大脑减负。    5.用音乐、瑜珈、冥想等方法进行自我放松。 
  • 14413
    12:08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全球卫生高级研究员黄严忠介绍说,美国70%的死亡由非传染性疾病所致。非传染性疾病已取代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卫生挑战。    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正从传染性疾病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联合国9月19日在总部纽约举行防治非传染性疾病高级别会议,以强调全球共同行动和协调应对的重要性。  “富贵病”成主要杀手  非传染性疾病,即俗称的“富贵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非传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4种。据统计,全球每年有3600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占全球死亡人数的63%,比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率高出两倍多。兰德公司近日发表的研究报告表明,2000年到2004年之间,全球艾滋病患病率下降了17%,而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26%。  世卫组织预测,如果目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势头得不到遏制,从2010年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的全球死亡率将再上升15%。  发展中国家压力大  更令人关注的是,非传染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的蔓延更为迅速,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压力。  2004年以来的统计数字显示,非传染性疾病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的发病率已接近中高收入国家的比例,在某些方面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甚至超过了高收入国家。世卫组织统计,世界80%的非传染性疾病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死于非传染性疾病的60岁以下患者90%是在发展中国家。  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非传染性疾病已不单单是健康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和社会问题。  首先,治疗非传染性疾病费用高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家庭或因治病陷入贫困或根本就治不起。在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印度,高达25%的家庭支出被用于治疗糖尿病,有糖尿病患者的家庭负担沉重。从国家层面看,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每上升10%,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减少0.5%。美国药物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非传染性疾病能使发展中国家的GDP每年减少7%。世卫组织预测,从2005年到2015年间,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将使印度的国民收入损失2370亿美元。  其次,发展中国家处于工作年龄的劳动者因非传染性疾病“过早”死亡的比例较高还将产生严重社会问题。所谓“过早”死亡是指死亡年龄在60岁以下。根据世卫组织提供的数据推算,2008年发展中国家800多万人死于非传染性疾病,其中男性多于女性。这些处于工作年龄的劳动者“过早”死亡,在生产活动和家庭生活主要依靠男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会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而且还对家庭生活构成严重干扰,造成老无所靠,妇无所依,小无所养。  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中国人死亡的最主要病因。据统计,中国83%的死亡同非传染性疾病有关,糖尿病、高血压等非传染性疾病患者人数都位居世界前列。兰德公司预测,从2005年到2015年,心脏病、糖尿病和中风将使中国的GDP损失5580亿美元。  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  研究表明,吸烟、过量饮酒、不健康饮食和不锻炼是导致非传染性疾病发生的4大危险因素。据统计,全球每年有600万人死于吸烟,即平均每6秒就有一位烟民死亡;过量饮酒每年导致230万人死亡;不健康饮食指吃水果和蔬菜少,但吃盐和饱和脂肪多,每年有280万人死于肥胖,有260万人死于胆固醇过高。全球每年6%的死亡都与不锻炼有关。世卫组织建议,生活中要选择少脂肪、少盐和少糖的饮食,加强锻炼,不抽烟,少饮酒,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 14386
    13:50
      2011年9月14-17日,第46届国际脊柱侧弯研究会年会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威尔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1200余名脊柱畸形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世界脊柱畸形研究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本次会议通过大会学术演讲、专题讨论会、高级学习班,以及电子壁报和书面壁报的形式,就脊柱畸形领域的各个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内容涵盖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脊柱侧凸的基因学研究、幼儿脊柱侧凸的治疗、成人脊柱侧凸的治疗、脊柱畸形治疗新技术等,其中以提高诊断技术、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成为引起与会者广泛关注和参与的重点。   在本次会议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岩教授领衔包括邱勇、海涌、沈建雄、仉建国、张永刚、刘祖德、张宏其教授等在内的20余名医师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引起了与会者的热情关注。王岩教授在本次大会的专题研讨会上担任主持并做了主题为“去松质骨全脊柱截骨矫正术”大会演讲,邱勇教授在高级学习班上报告了“多平面矫正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   本次大会上,来自中国大陆的专家学者共有4人次进行了大会报告,8人次进行了壁报交流。会场上,随时可见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们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同行们进行提问、交流和讨论。这是中国大陆脊柱畸形研究领域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象征,中国大陆专家学者们成为了本次学术大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王岩教授做报告中国代表合影
  • 14318
    14:38
        9月12日,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获奖名单揭晓,80岁的中国内地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临床医学奖,她也成为内地生物医学界获得此奖的第一人。    据悉,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调节功能。“拉斯克奖”评委会为屠呦呦点评的获奖的理由是: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中国1967年开始研发抗疟药物。1969年,屠呦呦加入研究行列。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多次失败之后,屠呦呦终于在实验室里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不少学者认为,虽然屠呦呦履历上的其他经历非常平凡,但她的此项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另外,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问题上曾有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誉,是医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一项大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 
  • 14317
    08:52
        《2009年中医基本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医疗机构中,有近60%的机构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各类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年提供中医诊疗服务近7亿人次。    中医药行政管理体系在省级已基本健全,在地市级得到加强,中医药事业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和省际间不均衡。今年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中医药方面新增投资42.12亿元。
  • 14309
    14:29
        骨科大手术尤其是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易发生DVT,少数可引起PE。致死性PE常无先兆,抢救成功率低,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骨科大手术 后DVT普遍性及PE严重性已在各国医师中达成共识,近期国内外各项指南已建议对骨科大手术后的DVT及PE采取常规预防措施,包括各种机械性和药物治 疗。但ACCP指南和AAOS指南之间有一些区别,引起争议。笔者将自己的看法总结如下。      DVT与PE是否相关?      早年认为DVT及PE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疾病,分别属于血管外科及呼吸或心内科研究范畴。随着近几十年对DVT及PE的深入研究,尤其是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机 制研究,我们发现DVT及PE为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两种表现形式,二者同属于VTE。这一概念已被国内外大多数医师接受,此后针对DVT和 PE的各种诊治指南也都基于此。      但AAOS指南对DVT与PE已然公认的关系提出了挑战。AAOS的专家们在总结了一些文献后提出:“……但是DVT的减少似乎对PE的发生率并没有显著 的影响,这一点质疑了我们长期以来确认的两者之间(虽谈不上病理生理学)的流行病学关联。能更好描述两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将是有益的。”这一段描述在 国内外血栓研究领域引起争议。      在笔者看来,并不能根据这种描述否认DVT与PE的相关性,原因如下:① AAOS指南中的这段话只是对骨科临床实践中一种现象的描述,缺乏相关研究的直接支持,使得描述不够严谨,但专家们似乎意识到这一点,建议就两者关系行进 一步的研究;② DVT发病率远高于PE,如果不是大样本量的病例研究,治疗后PE的发病率变化有可能不明显,因此临床DVT减少而PE并未减少的现象也可能与治疗效果的 差距有关,并不能充分排除DVT与PE的相关性; ③AAOS的描述反过来也让ACCP的专家反思,几十年来公认的DVT与PE相关性是否有进一步证实的必要?是否还存在其他不确定之处?      总之,质疑的声音并不可怕,不要将它视为洪水猛兽。要认真、客观地对待质疑,仔细分析其合理性,至少这有助于我们打破固有观念,促进及时反思,对今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VTE理论有益。      阿司匹林能否单独用于静脉血栓预防?      这也是几十年来内科与骨科医师之间比较大的分歧之一。最新版及既往各版ACCP指南均不推荐单独使用阿司匹林预防VTE,主要是基于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无论在发病机制还是临床角度均存在本质差异。      1. 血栓构成:静脉血栓与红细胞聚集到纤维蛋白相关,呈现出红色血栓特征;动脉血栓主要由血小板构成,伴极少量纤维蛋白或红细胞,呈现出白色血栓特征。      2. 血栓形成机制:动脉血栓的主要启动因素是动脉血管壁结构损伤;而静脉血栓形成的始发因素以血液中某些因子变化为主,即血液呈高凝状态。      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疾病,对VTE应无防治作用。ACCP指南专门阐述了这一点。虽然有证据显示阿司匹林对一些住院患者有预防VTE发生作用,但证据不充分,故ACCP不推荐单独使用阿司匹林预防VTE。      但骨科医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显示阿司匹林对预防VTE有效,并且应用至今。骨科大师哈里斯(Harris)教授曾发表过两篇有关阿司匹林预防人工髋关节置 换术后VTE的对照研究。第一篇于1977年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研究者认为阿司匹林只降低男性DVT发病率。此后研究者改进了研究方法,于1985年在《美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J Bone Joint Surg Am)发表论文显示阿司匹林对DVT没有预防效果。同样的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随着研究设计的完善,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结论应该较有说服力。虽然如此,绝大 多数骨科医师仍认为阿司匹林对VTE预防有效,这在AAOS指南中得到充分体现,即AAOS强力推荐使用阿司匹林预防PE。      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使内科与骨科医师的这一分歧逐渐缩小。研究提示,某些动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感染、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在VTE发病中也起一定 作用;而对VTE患者长期随访结果表明,VTE是动脉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动脉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标志。高凝状态似乎是衔接静脉和动脉疾病的 共同病理机制。动静脉血栓有共同的危险因素,这提示,用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对静脉血栓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也有 作用。而静脉血栓防治中常用的抗凝药物在动脉血栓形成性疾病中同样有效,如大量研究已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抗凝治疗有显著的临床获益。因此,阿 司匹林对VTE的预防作用值得进一步证实。      术后出血与PE风险如何平衡?      AAOS指南特别强调了术前对出血风险的评估,把大出血风险评估放在与PE风险评估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反映了外科尤其是骨科医师与内科医师看待VTE的视 角差异。骨科医师出于对手术损伤及伤口的顾虑,在预防VTE的同时特别关注术后出血的问题,希望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因此国内一些骨科医师会在术后还给 予患者止血治疗,而对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有很多顾虑。理想的抗凝药物是在有效、方便抗凝的同时,安全性更好,出血并发症更少,这也是今后抗凝药物研发的目 标。      两个指南虽然存在一些分歧,但都是学术之争,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即减少术后VTE的发生,保证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      做为骨科医师,笔者认为今后我们应该继续从临床医学角度增加对VTE的关注,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预防,强调多学科联合防治VTE,以提高治疗质量,降低VTE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国内骨科领域血栓防治工作仍任重道远!

页面

推荐阅读
暂无信息
热门病例
暂无信息

   


骨科在线 北京经纬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备15001394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5125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北大街乙12号1号楼8层08公寓H

联系电话:010-85615836

Email:orth@orthonline.com.cn